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33.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教會歷史 的原始碼
←
教會歷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20121019/1548618/1548618Vj4sk0_b.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book.kongfz.com/14489/177020358/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教會歷史'''》,作者: 谷勒本 (Lars P. Qualben),譯者: 李少蘭,出版: 香港道聲出版社,初版: 2000/11,頁數: 619,尺寸: 150*210 mm,系列: 道聲神學教育叢書,ISBN: 9789623800334。 [[神學]](古希臘語:Θεολογια,拉丁語:theologia,英語: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邏各斯/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ref>[https://www.unjs.com/xuexi/quanke/20140529000000_1073833.html 上帝],優文網,2014-05-28</ref>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ref>[http://www.tyjdj.org/page1000655.html?article_id=1243 神學的定義與任務],太原市基督教兩會,2018-08-21</ref>。 ==内容简介== 本書內涵豐富、立論正確、編列清晰,又對歷史之縱橫切面深且廣。從縱的切面去看,它不但詳盡地交待了[[基督教]]生產期前之世界,更一直延續至主後1930年教會之史略,當中更包羅了亞、非二洲之寶貴史料。其他教會歷史教科書,無出其右,令讀者不但眼界擴闊,亦帶來切身體會之感受。 本書分四卷:卷一為古代教會(主後1年-590年)。卷二為[[中世紀]]教會(590年-1517年)。卷三為近世紀(1517年-1930年)。卷四為附編,是美、亞、非三洲教會史略。 ==目录== 中文譯本弁言 九版序 卷一 古代基督教會 從耶穌基督到大貴鈎利(主後1-1590) 導言 1. [[教會]]歷史的定義、範圍、與分期 2. 研究教會歷史的價值 第一章 基督教產生之時的世界 (一)「時候的滿足」 (二)希臘羅馬時期中表面上的預備 1. 希臘人 2. 羅馬人 (三)藉[[宗教]]與哲學而完成的內心的預備 (四)猶太人中之進展 第二章 使徒時代(主後1-100) (一)耶穌基督,基督教的創立者 (二)古[[耶路撒冷]]教會(主後30-144) (三)為教會第二中心的敘利亞的安提阿(主後44-168) (四)為教會中心的以弗所(主後68-100) (五)使徒時代的逼迫 (六)組織、生活、懲戒、與崇拜 (七)使徒時代末期教會的情況 第三章 使徒後時代(主後10-170) (一)基督教與猶太人 (二)[[基督教]]與羅馬帝國 (三)孟他努主義 (四)信仰之標準 (五)組織、崇拜、與懲戒 第四章 尼西亞大會以前的時代(主後170-1325) (一)大公教之興起 (二)組織:歷史的主教制 (三)教會與國家:逼迫 (四)內部之衝突:爭辯、異端、與分裂 (五)修道主義之開端 (六)基督教的[[教育]]與神學 (七)生活與崇拜 (八)回顧 第五章 尼西亞大會以後的時代(主後325-1590) (一)教會與帝國 (二)基督教教義之組成 (三)奧古斯丁的「上帝的城」 (四)教會[[組織]]之進展 (五)關於教皇權力之理論 (六)崇拜、生活、懲戒、與禮儀 (七)修道生活 (八)往中世紀世界去的門檻 卷二 中世紀教會 從大貴鈎利到改教運動(主後590-1517) 導言 第六章 [[教皇]]之興起 從大貴鈎利到貴鈎利第七(主後590-1050) (一)在克勒特族,條頓族與斯拉夫族中間所從事的宣教工作 (二)回教與希臘教會 (三)神聖羅馬帝國 (四)反圖像爭辯 (五)教皇權威之增進 (六)修道主義 (七)宗教美術與禮拜 第七章 教皇權威極盛時代 從貴鈎利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主後1050-1294) (一)關於教皇與[[皇帝]]之關係的三種理論 (二)主後一〇五四年東方與西方之分裂 (三)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四)教會內部之改革運動 (五)貴鈎利第七時代 (六)十字軍運動(主後1096-1270) (七)修道會 (八)[[經院哲學]]與大學之興起 (九)教皇權威極高之時代 (十)亞勒比根斯派與瓦勒度派 (十一)教會的美術、生活、與禮拜 (十二)平民階級之興起 第八章 教皇權威之衰落與改教運動之醞釀的時期 從波尼法修第八到路德的九十五條(主後1294-1517) (一)教皇權力之妄用 (二)教會之被擄至巴比倫(主後1305-1376) (三)教皇之分裂(主後1378-1417) (四)改教運動 (五)文藝復興與教皇制 (六)教會與人民 (七)回顧 卷三 近世紀:從改教運動至現在 第九章 改教運動前夕的[[歐洲]] (一)一般的觀察 (二)歐洲政治的情形 (三)智識界的騷動 (四)經濟制度之不穩定 (五)[[社會]]與宗教的情形 第十章 路德與一五三零年以前之改教運動 (一)路德的青年時代及其所受的訓練 (二)路德的發展(1512-1517年) (三)自路德宣布九十五條至沃木斯會議(1517-1521年) (四)從沃木斯會議至農民之戰(1521-1535年) (五)從農民之戰至奧斯堡會議(1525-1530年) 第十一章 改教運動在德意志與瑞士的完成(1530-1580年) (一)慈運理在區利赫的改教運動(1519-1531年) (二)[[加爾文]]首次逗留日內瓦(1536-1538年) (二)加爾文第二次逗留日內瓦(1541-1564年) (四)信義宗的改教運動(1530-1555年) (五)德意志信義宗教會內部的爭論(1555-1580年) (六)改教運動的結果 第十二章 德意志以外信義宗的改教運動 (一)丹麥 (二)挪威與愛斯蘭 (三)瑞典與芬蘭 (四)[[波蘭]] (五)波希米亞、莫拉維亞 (六)匈牙利與德蘭斯斐尼亞 (七)柯羅底亞與斯拉窩尼亞 (八)意大利 第十三章 瑞士改教運動的發展 (一)[[法蘭西] (二)尼德蘭 (三)蘇格蘭 第十四章 英格蘭的改教運動 (一)早年的改革影響 (二)亨利第八時代(1509-1547年) (三)愛德華第六時代(1547-1553年) (四)馬利亞女王時代(1553-1558年) (五)以利沙伯女王時代(1558-1603年) (六)[[清教徒]]與獨立派 第十五章 過激的改教運動 (一)重洗派 (二)放浪派 (三)神體一位論派 第十六章 天主教的反改教運動 (一)早期改革的努力 (二)耶穌修道會 (三)[[天主教]]異教裁判所 (四)天特會議(1545-1563年) (五)宗教戰爭 第十七章 三十年戰爭與英國革命時期 (一)三十年戰爭之起因 (二)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三)亞米紐斯的爭辯 (四)蘇英的革命 (五)回顧 第十八章 第十七世紀與第十八世紀復原教的生活和思潮 (一)正統時期 (二)[[敬虔主義]] (三)英國的循道主義 (四)唯理主義時期 第十九章 最近三世紀天主教的生活與思潮 (一)第十八與第十九世紀的羅馬教 (二)第十九與二十世紀的羅馬教 (三)希臘教會 第二十章 第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復原教 (一)普通的醒悟(1800-1830年) (二)正統派、自由派與奮興派(1830-1870年) (三)唯物論、[[共產主義]]、與教會的復興(1870-1914年) (四)一九一四年以後復原教的擴展 卷四 附編:美亞非三洲教會史略 第二十一章 美洲教會史略 (一)殖民地時代(1492-1763年) (二)美國獨立後時代(1763-現在) 第二十二章 基督教傳入中國及其發展 (一)景教 (二)元代的基督教 (三)[[耶穌會]]傳入中國 (四)清代天主教所遭遇的逼迫 (五)復原教的傳人 (六)庚子年後教會的進展 (七)復原教各宗派活動概況 第二十三章 亞洲其他地區的宣教工作 (一)日本 (二)韓國 (三)印度 (四)菲律賓羣島 (五)亞洲東南部 第二十四章 非洲宣教概況 (一)[[南非]] (二)西非 (三)東非 (四)馬達加斯加島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教會歷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