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文化围城 的原始碼
←
文化围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文化围城</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9cd781a849c7ee4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226720&sid=1297535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文化围城 外文名称;wenhuaweicheng 所属;文学术语 词性;名词 |}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大多被用来诠释婚姻。婚姻是无限复杂悬疑的事,不过,婚姻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很多时候更难逃出“[[围城]]”困境。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就展示了人生“[[围城]]”的无奈。此前,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房价压力,面对无处不在的户口歧视,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打拼。他们回到家乡后往往又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在事业上往往会遭遇“[[拼爹失败]]”的挫折,最后被迫又返回北上广。<ref>[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7/25/7916115_0.shtml “文化围城”之惑],凤凰网 , 2011-07-25</ref> ==围城时代背景==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多年,让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相对公平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大城市,只要你有真本事,努力认真,真不至于混不到一口饭吃,而且很有机会走进向上流动的通道。这是很多二三线城市稀缺的。很多地方经常出现的“[[萝卜]]”招聘与“[[拼爹]]”游戏,就间接伤了年轻人“[[报效故乡]]”的心。 不过,对于年轻人的逃离与复归,也不能仅仅围绕市场视角来算经济账。人生追求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幸福。幸福本质是内心的一种情感文化体验。很多已经习惯了大城市文化环境的人们回到落后封闭的故乡,纵然是在四角天空里整天锦衣玉食,恐怕他们内心幸福指数也未必能高到哪里去。 在今天,绝不要轻视文化对内心的穿透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情趣偏差、文化价值溃散,让哪怕身边最近的人,心灵也容易发散到彼此无法聚拢之处。面对文化价值断裂,个体太无力了。人与人之间如此,由特定人群集聚的地域之间,也同样会形成巨大的文化环境差异。 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们回到家乡,觉得办事艰难,一些地方官员的市侩嘴脸让人难以接受,这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我以前在故乡那个小城市工作生活,发现很多工作都是要转移到晚上的酒桌、麻将桌以及洗浴中心来完成的。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那种艳俗生活,也就无法具备那种环境需要的“工作能力”了。要融入这样的文化环境,没有特定人脉关系与资本铺垫,恰恰又是玩不转的。而在那样的二三线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环境又是局促逼仄的,会让习惯大城市文化氛围的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中国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很可能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文化。很多人留守在一线城市,尽管遭受着经济压力,但是,文化却又能提供出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疗治。这种文化还不仅在于大城市拥有图书馆、博物馆等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更多地在于这些城市里面聚合着大量拥有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人群。这一切,都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辐射,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免于沉陷在精神荒漠之中。现代公民是理性经济人,但也需要呼吸文化源头活水而生存。而面对“'''文化围城'''”,无数年轻人只能在逃离与复归中困顿焦虑。 ==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在三闾大学的日子:“[[文化昆仑]]”的光辉起点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1939年秋,[[钱钟书]]应聘到国立师院任外文系主任,他约同[[徐燕谋]]等几人,经过40多天的长途颠簸跋涉,从[[上海]]到达蓝田国立师院。钱钟书到达蓝田以后就着手筹建外文系,除担任外文系主任外,还教几门课。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成为学生的偶像,每到下课,总有一大群学生跟着,想从他那里多学点东西。与中文系主任的父亲[[钱基博]]一样,是校内赫赫有名的教授。 授课之余,[[钱钟书]]不忘学习,夜晚在桐油灯下读书,冬天,用木炭取暖。读书到半夜,就拿旧报纸裹鸡蛋,用水浸湿,放到火灰中煨熟,当做夜宵。他一边读一边作读书笔记,或写作。经过一段时间,他几乎把国师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凡经他读过的书,他都过目不忘。但他并不满足这种记问之学,对每一个问题总是穷源溯流,旁征博引,一一指陈得失,如数家珍。 国师的生活是艰苦的,远离妻子的生活是孤独的,尽管和父亲在一起。但与朋友聊天时,钱钟书往往容光焕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天晚饭后,他与吴忠匡等人到徐燕谋在校外租住的金盆园寓处闲聊,钱先生谈古说今,娓娓而谈,说到忘情处,竟挥着手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曲终人散时,徐燕谋才发现他挂的蚊帐已被戳得千疮百孔。 1940年,[[钱钟书]]的小妹[[钱钟霞]]因家乡沦陷于日寇手中,避难来国师侍奉父亲。钱钟书就准备回[[上海]]度假探亲。但行到半路,交通阻隔,无奈之下,只得半路返回。1941年暑假,[[钱钟书]]与[[徐燕谋]]同行,取道广西,走海路回[[上海]],一个月后,到达上海。钱钟书虽在国师工作不到两年,但这段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仅[[钱钟书]]创作于1944年的《[[围城]]》取材于国立师范学院,他的另一本宏著——笔记体诗话《[[谈艺录]]》也是在国师时开始起草。当时他用的是蓝田镇上能买到的极为粗糙的直行本毛边纸。每晚写一章,两三天以后再修改。关于[[陶渊明]]、[[李长吉]]、[[梅圣瑜]]、[[杨万里]]等的诗话都是在国师写的。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说:“《[[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始属稿于湘西(当时人认为蓝田属湘西——引者注),甫就其半。养疴返沪,行箧以随。”这是中国最第一部比较文学之作。可以这么说蓝田孕育了《[[谈艺录]]》,成为钱钟书这位“文化昆仑”的光辉起点。 ==延伸阅读== 国立师范学院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为躲避日军炮火,1938年5月,[[上海交大]][[唐山工学院]]移迁杨家滩佩兰堂、师善堂。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从沦陷区疏散至内地的名流学者教授,决定筹办国立师范学院,指派[[廖世承]]为筹备主任,择选环境优雅,茂林修竹,小溪流水的蓝田光明山李园为校址,占地30多万平方米,新建“[[九恩堂]]”为教学大楼和光明山校舍。 同年12月1日开学,[[廖世承]]教授任院长。开设国文、英语、教育、史地、数学、理化、公民训育7系,后又增设体育童子军、数学专修、音乐专修等科,到1943年增办中心学校和国民教师进修班,学校各项设施相继配套。教师队伍“名家荟集,多士景从”。著名学者[[储安平]]、[[王兆澄]]、[[马宗霍]]、[[钱基博]]、[[钱钟书]]等执教。1944年6月日军入侵湘乡县城及永丰镇,逼近蓝田,学院被迫迁往溆浦。 著名教授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对在蓝田山镇生活体会深刻。钱钟书后来在上海写的小说《[[围城]]》,主要部分以蓝田为背景,《[[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即以国立师范学院为原型。这部有名小说后来又被拍成电影,轰动社会。至今蓝田人民所难忘和崇敬的,是在抗日战争那样恶劣环境,那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中,老师们不顾安危,克服千难万苦,兢兢业业执教,为人师表,可歌可颂。 1953年涟源县在此建涟源第一中学。 钱钟书最大的成就在《[[管锥篇]]》,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他的无心之作——小说《[[围城]]》。一代国学大师的智慧在这部书中的每一句话中闪烁着光芒。其中随手拈来的典故,精巧高超的幽默,层出不穷,也最让读者所津津乐道。 ==当年的钱钟书== 三闾大学,是《[[围城]]》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全书最精彩情节的发生地。其原型所在地为安化蓝田,今湖南涟源,在版图上不过一弹丸小镇,但却是当年抗战时期转移至后方的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的校址所在。 1939年,[[钱钟书]]被聘为改校教授,在此生活、讲课两年后,于1941年返回[[上海]]。短短的两年时间,这座南方小城注定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他的痕迹。因为,《[[围城]]》实在是太有名了,不仅小说,后来在涟源取景的同名电影,同样是广受欢迎。 钱钟书入校路线:上海→浙江金华→江西吉安、鹰潭→湖南邵阳→安化蓝田 因为感情上遭到严重打击,加上事业发展不顺,以及抗战形势变化,从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毕业的方鸿渐(《[[围城]]》主人公,有人认为钱钟书以自己为原型创造)接到了从三闾大学(原型即邀请钱钟书前往教书的国立师范大学)发来的聘函。同时接到聘书的还有他的朋友[[李梅亭]]、[[赵辛楣]]等人,他们结伴从[[上海]]起程。 [[方鸿渐]]一行水陆兼程。从[[上海]]坐船到[[浙江宁波]],然后再坐长途汽车到金华,留宿“欧亚大酒店”几日后,搭乘火车到江西鹰潭,因为车票紧张,在江西境内他们又耽搁了几天,终于到达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界化陇,从此地转乘湖南的长途汽车经过四天颠簸后到达邵阳。 根据后来的考证,[[钱钟书]]在《[[围城]]》中安排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路线,在[[邵阳]]以前完全与他本人前往国立师范大学的路线重合。从邵阳到目的地“平化”,《[[围城]]》中描述为“到学校全是山路,得换坐轿子。”他们第一天走了70多里,然后在途中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傍晚时分到达学校。而邵阳到蓝田的距离为120里,从时间上推算,三闾大学原型应正好是钱钟书当年供职的国立师范大学。只是在小说中为回避真实,钱钟书才虚构了目的地。 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说,都可以在钱钟书去[[湖南]]执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于“三闾大学”中的衮衮诸公,如[[高松年]]、[[汪处厚]]、[[刘东方]]、[[韩学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国师的烙印。 ==三闾大学现状== 早年建筑基本已被覆盖,只有校园后面的小山依旧树木茂盛 国立师范学院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如今的涟源一中校园内,大部分现已被涟源一中于解放后的上十次的翻修中不断被更新,昔日的破败与寒酸早已被簇新的建筑所代替,很彻底。教学楼外象征性的“三闾钟楼”牌匾试图努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位伟大文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幸运的是,国师搬迁后,这里历办湖南省立15中、涟源一中等学校,使得校园中的古树悉数得以保存。据一中教师介绍,整个校园内,有百年古树数十棵。 只要细心,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不少小说中描写的细节。钱钟书在《[[围城]]》里描述,“三闾大学”是一座“摇篮”,这“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 “花园”就是指李园;“溪”就是蓝田的升平河;“山”就是涟源一中校园里的光明山。 只可惜,“花园”已成了涟源市政府的一角,前几年仍然可以看到的花园大门,“溪”则早已流成了小河;只有“山”,除了新修了游泳池,并补栽了一些树木以外,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树木越发繁茂,小路曲折,气氛幽静。山上小亭子里,不时能见到几个手捧书本用功的学生,让我总怀疑他们手里拿的是不是《[[围城]]》。也许,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国师学生们也和他们一样,徘徊读书于此。 《[[围城]]》里关于“[[三闾大学]]”的另外一些景物描写都可以找到原型。《[[围城]]》里写道:“汪家租的黑砖半西式平房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筑,跟校舍隔一条溪”,这建筑就是当时的“德志园”,在如今的看守所下来不远处的分岔口旁,这建筑有一栋还在!《[[围城]]》里写道:“水涸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木板桥确实有过,当时,附近一村民为了方便国师的师生过溪,在现蓝郊村李家院子前的河湾处架了一座木板桥,这座木板桥后来被洪水冲走了。 《[[围城]]》里写道:“表上刚九点钟,可是校门口大操场上人影都没有……四野里早有零零落落试声的青蛙……”这大操场就是现光明山大礼堂前的大操场,2004年,这里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一个大商场。除此之外,《[[围城]]》里描写的酒店、书店等到也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1—1998.12.19),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免)、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作品: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文化围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