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6.176.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文南词 的原始碼
←
文南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文南词]</big> ''' |- | [[File:文南词.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文南词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11 遗产类型;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安徽省宿松县 非遗保护单位;宿松县文化馆 |}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ls.anhuinews.com/system/2019/04/01/008110491.shtml 宿松古韵乡音文南词的传承与坚守之路] , 中安在线 2019-04-01 </ref> 文南词,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文南词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唱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部分;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IV-111。 2019年11月,文南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高荣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余杞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1850年前后,宿松县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国36年(1947年),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的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 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了《[[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文南词的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 20世纪60年代文南词开始从乡村走出来。1965年冬,复兴文化站[[高荣义]]曾将文南词商调式花腔配上新词,编成小节目《[[县委书记下队来]]》,在地、县汇演,广受称赞。1957年,文南词改编的《[[抛球舞]]》,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节目创作奖及优秀演出奖,同年3月又被选送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ref>[http://www.xijucn.com/html/difangxi/20100420/16252.html 文南词] , 戏剧网 2010-04-20 </ref> [[File:文南词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文化特征== ===唱腔===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3f82b7aec32c9f0a?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寻访文南词的故乡] , 快资讯 2020-03-01 </ref> 文南词正板"字少腔多,旋律优美、长于抒情。小曲有"叠断桥"、"观花调"、"采花调"等50余种曲牌,是文南词早期坐唱及与灯会歌舞结合阶段的侧重腔调,包括民歌俗曲、山歌、采茶歌等,都具有源于乡土,贴近民间的特色。 文南词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文南词曲调丰富,有大小曲牌120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文南词的声腔发展,大体经过坐唱时期的"单曲叠用"、"多曲联缀",形成正本戏后的板腔体,唱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部分。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解放后经音乐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词"、"小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五种,各以润腔和音色等特点而异。 文南词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为"男文词"与"女文词",男腔高亢稳健,女腔委婉跳跃。特别是文词中"商"与"徵"的调式交替,突破了当地以"徵"为主的局限,从而色彩大增。"南词"过去多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宫""羽"互补,所以曲调幽雅脱俗,别具韵味 。 文南词的演唱以真声(自然音区)为主,要求"脆"、"甜"、"圆"、"润",自然流畅。行腔风格上,"文词"较激越,"南词"较典雅,"平词"则较古朴。演唱中依字行腔,突出字声,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现,句中之字多用颤音,句尾之字大都带下滑。宿松的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在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后,文南词的曲调加入了地方民间小调,借鉴了传统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 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 ===演出形式=== [[File:文南词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文南词大量保存着鄂、赣、皖三省交界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樱桃"等,在当地农村中流行。文南词之所以在民间广泛流行,持久不衰,与盲艺人常在村头集镇演唱,广泛传播分不开的。 进入村社搭台"坐唱"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曲艺形式。则由一人(多为盲艺人)操四胡,一人(多为少女)主唱,敲锣打鼓者围坐两旁,复句帮腔,演绎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兴致来时,台下观众随声附和,气氛异常热烈。特别是断丝弦的融入更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宿松"断丝弦"锣鼓的形成与文南词基本同期,人们对"断丝弦"特别喜爱,艺人们便将它融进了文南词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艺伴奏形式,很大地增添了舞台艺术效果 。 ==代表剧目== 文南词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渔网》等,另还有《[[想郎]]》《游江》《宋江杀惜》《陈姑追舟》。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代表剧目有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 解放前夕相继又有《[[戏牡丹]]》《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等50余出,其中《[[苏文表借衣]]》经宿松县历代艺人修改打磨,从剧本到唱腔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文南词音乐底蕴丰厚,表现形式灵活,题材内容贴近底层民众生活,深受流行地观众的喜爱。在发展过程中,文南词深深影响了周边的地方剧种,它所包含的许多艺术元素为后起的黄梅戏所吸纳,对黄梅戏的变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大批专家、学者深入皖鄂赣三省文南词发祥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了大批接地气、原生态的珍贵资料。2015年以来,当地文化系统负责同志又提出保护文南词的“五个一工程”,系统全面的坚持以“声腔体系”为艺术本体,原生态保护文南词。 ===传承现状=== 20世纪60年代,宿松县分别进行了文南词和民歌的搜集工作,但因文革动乱,资料大多散失。2016年政府组织了专家学者,展开大面积的挖掘抢救,爬山涉水采访老艺人,于田头地角记录唱段小调,获取了大量音像及文字资料,经分析整理,归纳出了三大唱腔,十三种板式,为传承提供了蓝本。 [[File:文南词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据资料显示,池州市东至县能够演上一段文南词的演员已经不到20人了,且分布散,不集中。而在宿松县,文南词并没有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各个单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文南词可以继续的保护并传承下来。 ===传承人物=== [[余杞敏]],女,汉族,2008年6月7日,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宿松县申报,项目名称:文南词。 ===保护措施=== 2016年政府组织了专家学者,展开大面积的挖掘抢救,爬山涉水采访老艺人,于田头地角记录唱段小调,获取了大量音像及文字资料,经分析整理,归纳出了三大唱腔,十三种板式,为传承提供了蓝本。 在文南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宿松县展开了"文南词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启动了文南词"五个一"工程(一本大戏,一本声腔论著,一张经典唱段光碟,一本普及教材,一场讲座培训),佐坝乡成立了民营文南词剧团,恢复了部分传统剧目。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8年5月23日上午,青阳县有关领导及各界人士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腔博物馆一同观看《[[贵妃醉酒]]》《出猎·回书》《窦娥冤·送饭》《[[拜月记]]》《百花赠剑》、岳西高腔《[[龙女小度]]》等剧目片段的现场演出。 2018年9月28日,宿松县新黄梅演艺公司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市人民剧院表演了文南词《[[杨馥初]]》。 [[File:文南词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7年10月6日,宿松县文南词剧团承办了第四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在10月7日和10月9日进行了文南词专场展演。 ==濒危状态== 一、现状 1、流行区域急剧萎缩,戏曲人口减少。 2、人才老化,青黄不接,面临断代危险。 3、民间班社学戏剧团减少。 4、收集、整理的一部分珍贵史料尤其是音乐、音像、图片部分未经现代科技手段存储。 二、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员大量流出,组织民间灯会十分困难,文南词没有过去的生存氛围和空间。农村民俗活动出现了异变,文南词被现代的艺术形式所取代。 2、文南词的欣赏群体中,缺少中青年人。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对地方戏曲的冲击较大。形式古朴,节奏舒缓的艺术形式不能适应青少年的快节奏、强刺激的欣赏需求。 3、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向民间老艺人拜师学艺;专业黄梅戏团体没有承担文南词的传承、培训任务。 4、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和经费投入。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p081497gs8a|480|270|qq}} <center>皖美发现 大美宿松 文南词</center> {{#iDisplay:b05013dmr6h|480|270|qq}} <center>文南词折子戏《王瞎子算命》</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文南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