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5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斑胸田鸡 的原始碼
←
斑胸田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斑胸田鸡</big> ''' |- | [[File:斑胸田鸡1.jpg|缩略图|居中|'''斑胸田鸡'''[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108191599,1263892743&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xinjiang.birds.watch/v2taxon.php?s=122&l=cn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斑胸田鸡</br> 拉丁学名:Porzana porzana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鹤形目 </br> 科:秧鸡科 </br> 属:田鸡属 </br> 种: 斑胸田鸡 </br>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br> 英文名称: Spotted Crake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斑胸田鸡]]'''<ref>[http://www.wowcn.org.cn/?p=2131 斑胸田鸡(附图)],湿地之友网,2017-04-19</ref>(学名:Porzana porzana)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小型涉禽,体长约[[23厘米]],[[嘴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色深,嘴短,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粗条纹和白色斑点。下体橄榄灰色,具白色斑点,两胁灰色有白色横斑纹,尾下覆羽皮黄色。栖于湿润草地及稻田。黄昏及入夜后发出持久而重复有律的鞭响型哨音。繁殖于欧洲,往东到中亚和中西伯利亚以及中国新疆西部;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印度和缅甸,偶尔见于至泰国。 == 特征 == 斑胸田鸡全长22-24厘米,翼展37-42厘米,体重810-90克;前额、眉纹[[石扳灰色]],眼先[[黑褐色]];耳羽具淡赭色色羽缘;头顶、枕、后颈和整个上体橄榄色或橄榄褐色,具宽的黑色中央条纹;后颈和上背具白色斑点,下背、腰、尾上覆羽、肩和内侧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条纹,内侧翅覆羽具矢状白色条纹和黑色羽缘;飞羽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头侧、颏、喉、前颈、颈侧和整个胸灰色,缀有白色斑点;腹白色,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黄色;两胁具黑色和白色横斑;翼缘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具褐色横斑;尾黑色。羽缘褐色。虹膜红褐色到红色,嘴黄色,基部橙红色;脚和趾橄榄绿色。 == 习性 == 在中国[[新疆塔里木河]]西北部的斑胸田鸡为夏候鸟,春季3月末4月初迁来,秋季10月中下旬离开,也有从俄罗斯飞经此地的旅鸟,估计飞到印度或中东越冬。 常单独活动。性胆怯、善于匿藏。多在晚上和晨昏活动,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灌丛中。善行走,能在草丛中顺利的穿行。也能在水中植物和浮于水面的水仙花叶上轻快的行走,很少游泳,也不喜欢飞翔,很少惊起,被迫飞起时,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中。但在通过开阔的深水面时,则游泳。飞行迅速而直。从地上起飞时几乎无声。 [[杂食性]],主要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水生植物,如蚯蚓、软体动物、蜘蛛、昆虫及其幼虫(毛翅目、蜻蜓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蚂蚁)和搁浅在即将干涸池塘中的小鱼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藻类、嫩枝、叶、根及种子,如黍、稻、薹草等。通常在靠近隐蔽处的潮湿或干泥地上觅食,在地面上或将头伸入浅水中啄取食物,或伸长颈部从草穗上剥下种子<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433933&zh=zh-tw 斑胸田鸡生活习性],中文百科在线,2014/4/16 </ref>。 == 生境 == 斑胸田鸡栖息于平原草地、湖边灌丛与草丛以及河滨灌丛、苇塘、沼泽湿地等各类湿地生境,尤以富有芦苇、水草的沼泽湿地和湖泊及其附近沼泽地带较常见。有时也出现于森林和荒漠中的芦苇沼泽。 == 繁殖 == 斑胸田鸡繁殖时间[[因地区而不同]]。欧洲在4-7月繁殖,俄罗斯在5-7月繁殖。单配制,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繁殖季节和越冬时均有领域性。在静水边或水中的密集植物上营巢,巢在草丛中或水位线以上,用草叶和草茎筑成薄壁的杯形巢,常将周围植物折弯形成蓬盖,巢的大小外径12-14厘米,巢高8-10厘米,两性共同营巢。成对分散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河湾以及灌丛沼泽和湿草地上芦苇丛或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8-10]]枚,偶尔有少至6枚和多至15枚,甚至16枚的。卵的颜色为赭灰色或绿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29.1-37.5× 22.2-26.8毫米,平均33.62×24.47毫米。每天产卵1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18-21天。 雏鸟先后出壳,持续3天。雏鸟为早成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全窝雏鸟孵出8-10小时后才离巢。数日龄可自行觅食,45日龄长出飞羽,7-10月份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常年产2窝卵。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繁殖在古北界西部至贝加尔湖东部,迁徙至非洲、印度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在阿尔泰山可能有其繁殖;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新疆]]西部。 == 亚种分化 == 单一物种,无亚种。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0年1月10日,广州大吉沙岛出现一只斑胸田鸡,是斑胸田鸡出现在我国的第三笔记录,第一笔是在新疆,第二笔在上海。专家分析了两种可能,一是由于气候变暖,斑胸田鸡在迁徙过程中改变了路径,从而来到广州大吉沙岛这个安静又富有水草的地方;二是可能大吉沙岛本来就有斑胸田鸡,只是一直都没有被发现<ref>[https://www.sohu.com/a/367557050_120091004 大吉沙岛火了!惊现斑胸田鸡,全国各地鸟友打“飞的”来围观],搜狐,2020-01-17 </ref>。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 视频 == 广州首次记录到斑胸田鸡,该鸟类中国罕见,各地鸟友长枪短炮围观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r094359ppn0 |640|380|qq}}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斑胸田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