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3.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旧庄(盛忠民) 的原始碼
←
旧庄(盛忠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旧庄'''<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9956958/pexels-photo-995695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旧庄》'''是[[中国]]当代作家盛忠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旧庄=== 初次来到这个[[村庄]],觉得一切都新奇,比如一间老房子,一棵古树,甚至一株野花。这其实也是一种[[缘份]],遇见就是有缘,不管[[遇见]]的是人或者物,还是[[事情]]。 我们跟这个村庄的[[缘份]],是因为董邦达。 董邦达历史上名声响亮,他的名声来自三个字:官、才、廉。做官讲究的是被朝廷[[赏识]],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三天见不到董邦达,心里会失落许久,所以董邦达时常陪伴乾隆皇帝左右,那份荣耀无须张扬。董邦达的才学当然厉害,他的书画可以说位列历史上书画界的顶端,被誉为“三董”之一,跟董源、董其昌并列,价值连城,被历代书画界视为珍品。至于他为官清廉,嘉庆皇帝有诗赞叹:“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嘉庆皇帝赞的是董邦达和他儿子董诰,儿子董诰也相当厉害,曾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父子俩在清代历史上被誉为:“一门两丞相”,由此可见董邦达、董诰父子的声誉,在清代历史上的显赫程度。 村庄名“旧庄”,大概存在了很久很久,所以才取名旧庄。在我们心中凡是能称为“旧”的东西,必定历史长远,且有许多故事传说。从路牌中可以确认,旧庄村属于桐庐新合乡,这倒有趣,新合乡里有旧庄,好像一位新人肚子里有许多旧故事,让人凭空产生想去一探究竟的心思。 眼前是一条干净清爽的山路,不知道弯了几道弯,一条明净的溪流始终陪伴着蜿蜒前行。两旁是俊秀的山峰,柴禾茂盛,青葱碧绿。天蓝得透心,几片白云悬浮,让人感觉舒爽。 旧庄终于呈现,但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陈旧。村庄白墙黛瓦,在青山绿水间给人以亲切感。当它以整个干净整洁清新亮丽的形象展现在面前时,好像是一个老亲戚穿着精心打扮的衣着,站立门口迎接,露出笑容,伸手欢迎,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就是这样一个村庄,我敢肯定一直以来就靠着那条唯一的出路,维系着跟外面的联系,当然还有一条溪流。但溪流只是向外流动着从旧庄各个山峰渗出来的泉水而已,且一去不复返。村路不同,它可以出去,也可以进来,但估计想出去的多,毕竟外面的世界不同于山沟沟的境界。 也有例外,比如董邦达。董邦达来到这个山村,是为了谋生。估计他当时家里也属于底层,生活艰难,又没背景。不是底层又有背景的话,估计也会到富阳或者大一点的私塾去教书,不会来这样的穷山沟。董邦达未达功名前,曾经有一大段时光以教书为业,整个富春江南岸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地方至今都有他的故事传说,或者留有他的诗文、书画笔迹。仔细想来,如果搁在今天,他或许是个代课老师,或者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不然解释不了,他居无定所的教学生活。 董邦达来到旧庄,不知道他途经哪里,是走桐庐还是走壶源。但我觉得是沿着壶源溪一路而上,因为壶源溪流域有许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至于董邦达在旧庄呆了多少时光,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旧庄留下了“朱印青蛙”的故事,他还在窈口一带留下了《题壶源山照壁》的诗文。其实从这些故事和诗文里,董邦达还是表露出他的理想抱负,他不会甘心于山野教书。 终于,董邦达还是走了。他离开了旧庄、离开了壶源溪,甚至离开了富春江。最后他来到了梦想中的京师,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 一座雕塑呈立于村庄路口,反映的是董邦达在旧庄私塾的教学场景。董邦达站立于案桌前,右手拿着书卷,左手反背,神情微严,目光慈爱。他的面前有三孩童学习,其中一个站在董邦达先生面前,双手捧着翻开的书本,似是在先生面前朗诵诗文;两个坐在课桌上,认真地看着念着书中内容。整个雕塑惟妙惟肖,人物逼真栩栩如生。雕塑后面是一个小公园,种着花载着树,前面是小水潭,水潭中一大石碑,上面刻有董邦达先生生平介绍,还有“水印青蛙”的传说故事。看来邦达先生虽然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旧庄,但旧庄的人们不会忘记他在这里教书的点滴往事。 不知道董邦达先生在旧庄的学生,有没有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地出山过,或者回来过。更不晓得在后来的董邦达心里,有没有一丝旧庄的回忆。但我觉得在董邦达这么多的山水画里,肯定能寻觅到一丝痕迹,起码有壶源溪的蛛丝马迹。 寻一个空挡,我悄悄地走了村庄周围的几个角落,发现整个村落人影稀少,偶尔发现一两个也是年纪有些大了。我问原因,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我决定不再进入村子,但我发现村子非常干净整洁,说是旧庄,没有一点陈旧的感觉。空气,山色,村道,民居,包括那些留存在村里的老人,都似乎带着醇厚的笑意,仿佛自家老亲。 如果,我是说如果,董邦达现在能再来一次,我敢肯定他会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再次激发出灵感,创作一幅美丽的画卷来。 二 第二次到旧庄时,天气已然是深秋。 阳光灿烂,白云悬挂于蓝天之上。旧庄四周山色玄幻,色彩斑斓。在这样的天气里,来到一个曾经来过的且被烙印于心底的地方,可以想象得出,一定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感触。 我们一群人,顶着“董邦达、董诰研究会”的名头,冠冕堂皇地再次来到这个董邦达曾经生活过的山村,目的是探究、挖掘、发现“二董”的一些隐秘过往。 我觉得我要深入一番,我要弥补第一次来时的匆忙,得好好看看旧庄的今生来世。 我佩服于桐庐人对文化的执着,就像一个乡野女子对于自家山上一朵野花的专注。旧庄,或许在桐庐来说属于最偏远的一个村落,但它的文化内涵却极其丰富,至少我这么认为。 我们行走于旧庄村的一些角落,我们本意是怀着对董邦达先生的崇敬而来。但我们许多同伴,却被晒满于村中一些地方的索面而惊叹,这些索面在太阳底下丝丝缕缕,叠叠排排,非常壮观,形成了村落里一道道美丽非凡的风景。据说这些索面还上过央视,是一款流行全国的网红美食,真当不简单,有同伴决定回时带走一点,给亲朋好友尝尝这些网红食品。 我记不起那幢破房子的名称,听讲是董邦达曾经讲学之处。二层小楼,檐烂瓦碎,墙角和石门槛上长满了青苔,让人看了心酸。我低头寻觅,思想着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哪怕一丁点的逝痕。然而,我失望了,除了断砖残瓦,苍苔杂草,剩下的就是一股发霉腐朽的味道。我只能仰起头,或者低下首,靠自己的思维去想象邦达先生的神韵,或者去聆听邦达先生的教诲和他的学生那一阵阵稚嫩的朗诵。 我依旧没有发现有关董邦达先生的任何遗存。失望间,带我们的一位村人,说不远处有一座望梅桥,桥名是董邦达所题,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望梅桥在环绕旧庄村的溪边,桥的这边是旧庄村落,那一边是一弯农田,其间一条宽敞的马路横亘于小溪和村落之间。望梅桥是一座拱桥,不大,仅可供几个人行走而已,也看不出有任何梅树立于其旁。桥身上倒有“望梅桥”三个字,我不懂书法,也看不出门道,有人说不像董邦达的笔迹。村中老人灼灼而言,还搬出几个[[传说来]]佐证,我们只得频频点头。我觉得我们不必苛求于村人,不管怎么样,有这些传说的留存,对于当地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很美的[[文化]]传承。 在望梅桥边,我们看不到[[梅花]]朵朵,[[想象]]中古老梅树的曲折嶙峋,没有呈现于我们眼中。但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梅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下桥头石坎,在茂密的草丛之中,一坨硕大的树篰头露了出来。也许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又或许经过千万次的溪水冲刷,梅桩历经几百年,没有腐烂,恰似邦达先生的神骨,传奇般地遗留了下来。 我们终于相信那些故事,而那桥上“望梅桥”三个字似乎真的成了邦达先生的手迹。看着溪水[[清澈]],汩汩涛涛,放佛邦达先生从那遥远的清代款款而来。 其实,董邦达先生与旧庄的[[故事]],在旧庄村,在新合乡,甚至在桐庐县,还有在富春江两岸被到处[[传颂]]着。他和他的儿子董诰,似乎成了富春江[[文化]]的一个符号。旧庄村里,至今还在讲述着另一个传说,那就是董诰[[曾经]]私访旧庄的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还演绎出了一段关于旧庄一带的非遗往事。 如果,我又说的是如果,有机会有兴趣,不妨去旧庄转转,那里一定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待。<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盛忠民,[[杭州]]富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富阳区作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旧庄(盛忠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