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5.2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明代皇陵 的原始碼
←
明代皇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明代皇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推崇皇权,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侍奉亡灵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逐渐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仪式。<ref>[https://k.sina.com.cn/article_5953190001_m162d6787102001tb6q.html 实拍明朝最特别的帝王陵,陵墓风水极为讲究,竟然修建了2座地宫]新浪看点</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f25380772be252b1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简介 == 随着南方 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成祖迁都 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 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由于皇权专制,从 明太祖朱元璋起就严禁后妃参政,这个政治特点在葬制上也有所体现。在 明英宗以前,除 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宫妃大多殉葬而死。据史书记载,在宣宗的嫔妃殉葬的队伍中,有一名宫廷女官叫郭爱,擅长诗文,入宫才二十天就被迫去 殉葬。她临死写了一首绝命辞曰:“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据《李朝实录》记载:殉葬的那一天,殉者先要赴宴,宫内摆设宴席,这时哭声震天,她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套在脖子上,活活吊死,惨不忍睹。明朝这种残酷的 人殉制度,一直到 明英宗后才被废除。 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 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以“大逆”罪论,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祇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的斩首,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真可谓[[壁垒森严]]。 == 明十三陵 == 明 十三陵位于 北京市 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 朱棣的 长陵、仁宗 朱高炽的 献陵、宣宗 朱瞻基的 景陵、英宗 朱祁镇的 裕陵、宪宗 朱见深的 茂陵、孝宗 朱佑樘的 泰陵、武宗 朱厚照的 康陵、世宗 朱厚熜的 永陵、穆宗朱载后的 昭陵、神宗 朱翊钧的 定陵、光宗 朱常洛的 庆陵、熹宗 朱由校的 德陵、思宗 朱由检的 思陵。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 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 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从 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陵墓建筑群]]。 长陵 长陵是燕王朱棣与 徐皇后合葬的墓。 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陵园纵贯南北,又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石碑坊到棱恩门。石碑坊位于十三陵神道最南端,为汉白玉雕刻而成,晶莹光洁。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蓝天,下接白云,远远望去犹如天地间浮沉的一朵彩云,好似神化传说中的[[南天门]]。 石碑坊北是大红门,它是陵园的门户,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浑厚端庄。黄色的琉璃瓦顶与朱红色的门墙交相辉映,色彩协调,诱人遐想。 大红门北面是长陵碑亭,有一通龙首龟跌石碑,记叙了明成祖一生的简历。都是歌功颂德之词。十三陵中,唯长陵碑亭有文字可训,其他诸陵皆无。碑亭四角各有一个华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龙纹和流云纹,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归”。其意是希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走出去了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连忘返,早日归朝,免得国事无人处理。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这是 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它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荐藏物”的地方。大典全部用珍贵的楠木所造,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尚未倾斜变形,这表明了 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 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明楼等组成。内红门是棱恩殿和 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因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显得深沉、肃穆,使谒陵的官员走进门内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长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它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面。 献陵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 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 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 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景陵 位于 天寿山 东峰(又名 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 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 王府。 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 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 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景陵。 裕陵 明裕陵,位于 明十三陵天寿 山西峰 石门山南麓,是 明朝第六位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和 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明英宗 朱祁镇, 明宣宗长子。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 正统。 茂陵 明茂陵,位于 明十三陵 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 明宪宗 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 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见浚。英宗长子, 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二日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二日立为皇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二日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六日,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八年(1464年)正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 成化。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泰陵 明泰陵,位于 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佑樘及 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 明太祖孝陵 == 孝陵是是 明太祖朱元璋和 皇后的合葬陵,位于 江苏省 南京市 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 紫金山巍峨峻秀,从 六朝以来就流传有“ 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所以有“ [[虎踞龙盘]]”之说。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选中这里为陵址。 孝陵规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献殿,以示推崇皇权,企图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陵园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是陵寝威严的标志,陵前的 神道两侧排列着 石像生十二对,有石 狮子、石 獬豸、石 骆驼、石 麒麟、石 狗和石 马各两对,相立对峙,造型生动,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显得更为壮观。其中石象和石 骆驼最为高大,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作。陵前还有四对 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列队,长达一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 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 孝陵的 神道,由 石望柱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孙陵岗”。 神道转弯,这在 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 明孝陵的 神道之所以饶过孙陵岗,是因为岗上有 三国时吴大帝 孙权的陵墓。根据史籍记载,修陵时,有人曾建议将 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未准,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这样, 神道只好绕行而过。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明代皇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