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8.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明教 的原始碼
←
明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7CEEB" align= center| '''<big>明教</big>''' |- |<center><img src=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21/b9fabc82a357462f9cff8b2780a28544.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25984633_61240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7CEEB"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明教 '''外文名:'''Manichaeism '''别 名:'''牟尼教 '''注 音:'''ㄇㄧㄥˊ ㄐㄧㄠˋ '''正式名称:'''摩尼教 '''发 源:'''古代波斯萨珊王朝 |} '''明教''',又称[[明尊教]]、[[二尊教]]、[[摩尼教]]、[[牟尼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祆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安西都护府下辖的故高昌郡地界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江南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元朝末年又发起红巾军北伐。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ref>[https://www.chazidian.com/r_ci_3a190100e6607d838b35cb62eae0363d/ 摩尼教],查字典</ref> ==起源== 明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伦]]传教,27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 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摩尼声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说:“智慧和神迹不断的被神的使者传给人类。因此曾经使者是来自[[印度]]的佛祖,在另一个时代则是来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再一个时代则是以色列拿撒勒的耶稣。启示再次降临,在这个最后时代的预言则通过我,摩尼,来自巴比伦的[[真主]]的使者。” 摩尼教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其教义在[[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下主张灵魂从肉体上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同时也包括了佛教的转世说和[[叙利亚]]的天使说。另外则反对[[犹太教]],把犹太教视为黑暗神的创造物。 明教起初在巴比伦传教,在[[波斯]][[萨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传教,但在巴赫兰一世以后,因与祆教矛盾,被迫出亡。有些抵达罗马帝国,但罗马人有古老的国教,崇拜奥林匹斯诸神,因此在罗马也是不合法宗教。皇帝戴克里先在296年下令烧死出家修士与烧毁书籍,在家信徒也被斩首,只有到达河中后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神学思想上认为光与暗,善与恶,永远是敌对与竞争。譬如说:上帝是良善的,那么缺乏良善的就是罪恶;正如黑暗是因为缺乏光明。它讲心灵与物质的关系,还有得救方面的论述,有些与诺斯底主义很接近。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教派,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争脱而反驳摩尼教。 明教(英语Manicheism),为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Manes)揉合古代波斯的祆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其教义以琐罗亚斯德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宗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称。摩尼教之神具有爱、信、诚、敬、智、顺、识、觉、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养功夫以禁欲守默为主,素食、斋戒、祈祷(一天四次)为日常功课。其简明直接性,颇受当时人欢迎,故能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四世纪顷)、印度、中国等地,至十三世纪仍极为兴盛。 ==传播发展== ===传入西方=== 在西方,摩尼在世时,摩尼教已经传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 公元3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经颇有声势,以致于哲学家[[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觉得有必要撰文与其论战。 摩尼教又从埃及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从叙利亚传播到[[小亚细亚]],再从那里传播到希腊、亚德里亚海东岸、[[意大利]]和[[高卢]]。 这些地方当时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皇帝[[戴克里]]先於297年发布著名的诏书,命令非洲总督镇压摩尼教。基督教当时也遭到戴克里先的迫害,但是不久即取得国教地位,将摩尼教视为最危险的对手,不遗余力地从教俗两方面进行斗争。执事马克(Mark the Deacon)写的[[加沙主教]][[波菲里]](Porphyry,the Bishop of Gaza)传中,记载了375年波菲里与摩尼教女信徒、来自安条克的[[朱莉娅]](Julia)的一场辩论。[[圣奥古斯丁]](354-430)则记载了他与摩尼教徒福图那图斯、费利克斯的辩论。这些辩论正是基督教与摩尼教斗争的典型例子。著名的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说明迟至九世纪,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动。不过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了。 欧洲中世纪出现过所谓新摩尼教,比如,7世纪亚美尼亚的[[保罗派]](Paulicians)、10世纪保加利亚的[[鲍格米勒派]](Bogomilists)、和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s),都有类似摩尼教之处,可能曾受其影响。但是很难确定它们与摩尼教之间的直接历史联系。 ===传入东方===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 六世纪末,中亚摩尼教团在撒特-奥尔米兹(Sad-Ohrmizd)领导下,与巴比伦的领袖分裂,以电那勿(Denawars)派的名称独立。 这种分裂状态到八世纪初才结束,中亚重新接受巴比伦法王米尔(Mihr,约710-740)的领导。 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处境有所改善,[[伍麦叶王朝]](661-750)让他们和平地活动,可能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们。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许多摩尼教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盖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几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译本的基础上,撰写摩尼教历史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恢复了萨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谴责许多波斯血统的翻译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麦海迪]](775-785)和穆格台迪尔(908-932)统治时期,设立了专门处置[[异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机构,无情地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巴格达]]亲身认识三百个摩尼教徒,但是,当他写作《群书类述》时,只有五个还留在首都,可见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 ===武周传入===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侍法者)持《[[二宗经]]》至中国,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 ===唐朝禁断=== 在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闱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 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敕严加禁断。(“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 ===传入回鹘=== 摩尼教于公元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受到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国教。安史乱后,因[[回纥]]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借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华传教。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国破,被迫西迁,失去护法的摩尼教风光不再,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遭唐武宗敕禁,此后摩尼教在中原地区转入民间。 安史之乱末期,代宗宝应元年(762)叛将史朝义诱回鹘牟羽可汗进攻长安,唐遣药子昂迎劳,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克洛阳,放兵攘剽。牟羽可汗於次年带睿息等四僧回到回鹘,与他们讨论了三天三夜,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改宗摩尼教。"熏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法王闻受正教,深赞虔诚,大德领诸僧尼入国阐扬。自后,慕she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 远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教主派第一级僧侣到回鹘,确立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使回鹘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摩尼教依靠回鹘的势力,在唐帝国各地设置寺院。摩尼教势力的扩张引起了佛教徒的警觉,禅宗典籍《历代法宝记》中出现了对外道末曼尼(即摩尼)的攻击。《[[历代法宝记]]》约765年传入吐蕃,不久后(约775-797年间)赤松德赞赞普所撰《[[真正言量略集]]》中也出现对异端末摩尼的抨击。 据《[[佛祖统记]]》载,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讫宰相将令摩居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借回讫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 元和、长庆年间(806-824)摩尼教僧侣常与回鹘可汗议政,作为回鹘的官方代表出使唐朝,势力鼎盛。另外,在元和八年,据《萧唐书》记,宴归国的回讫摩尼人,令至中书见宰官,由此可见,摩居教徒经常由回讫带唐,并得唐室礼待。 宪宗元和二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士随回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唐朝立即改变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 唐武宗会昌元年,回纥被中亚新兴的戛黠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 会昌三年(843)没收摩尼寺的庄宅钱物,焚烧其书籍图画,流放其僧侣,死者大半。会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时禁止各种外来宗教,摩尼教当也在其列。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国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京城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自此就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事的号召旗帜之一。 ===五代北宋=== 摩尼教不容于唐朝朝廷,但西域各国五代北宋时摩尼教犹盛。摩尼教先于祅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后期声势颇大,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回鹘西迁,在[[吐鲁番]]建立[[高昌王国]],摩尼教继续处于国教地位,留下了大量各种语言的文献和寺院、壁画、细密画等遗物。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出使高昌的王延德等亲眼目睹了那里摩尼寺的情况。西迁后的回鹘和于阗也曾派遣摩尼师出使中原。但是佛教逐渐占居上风,到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征服[[塔里木盆地]]地区时,摩尼教与佛教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中原的摩尼教则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渐演变为一种秘密宗教,通常被称为[[明教]]。 逃脱[[会昌法难]]的摩尼教[[呼禄法师]]来到福建,"授侣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郡北山下。"福建成为摩尼教在中国南方继续传播的主要源头。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8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第一个女人称帝的陈硕真,当时在睦州(今淳安的六甲岭上搁船尖)利用秘密宗教起义,其实就是利用“佛全山”最早的摩尼教号称“羽化登仙”揭竿起义,失败后留下“天子基”(十门九不锁)与“万年楼”(万年螺)神秘遗迹。 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以摩尼教(后来的明教)为旗号,利用陈硕真的“天子基”与“万年楼”,于睦州(今六甲岭上搁船尖),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方腊起义),在六甲岭上设置完整的“五府六部”明教社会。 北宋至道(995-97)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在京城开封一家卜筮商店里用五十千钱买到了一尊摩尼像,从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传开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两次敕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礼部两次牒温州,"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真宗朝(998-1022)进献明教经典的福建士人林世长授守福建文学。编入道藏的摩尼教经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经》、《明使摩尼经》、《二宗三际经》等。摩尼教已经在福建赢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托道教,向合法化方向发展。 但是,摩尼教经常被指斥为鼓动叛乱的邪教。 北宋太平兴国间(980)撰写的《[[僧史略]]》把梁贞明六年(920)陈州毋乙叛乱以及后唐、石晋(923-946)时的相关叛乱归罪于末尼党类。宣和二年方腊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统治者大为震惊,严厉镇压各种宗教结社,重立禁约,止绝江浙"吃菜事魔"之徒,连带根究温州明教,毁拆其斋堂,惩办为首之人,悬赏奖励告发。明教徒的特点是每年正月内,取历中密日(星期天)聚集侍者、听者等,所念经文及画像有《证明经》、《图经》、《日光偈》、《广大忏》、《妙水佛帧》、《先意佛帧》、《夷数佛帧》、《四天王帧》等,多引尔时明尊之事。 ===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加剧,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南宋时,有的道教徒不甚分得清楚吃菜灭魔与明教的关系。 道士[[白玉蟾]](约1215)的学生问他,乡间多有吃菜持斋以事明教,谓之灭魔,彼之徒且曰太上老君之遗教,然耶?否耶?白玉蟾告诉其学生一些明教的教义,大要在乎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但是没有分辨吃菜灭魔与明教的异同。有的佛教史家把明教与吃菜事魔联系在一起。 1265年撰写的《佛祖统纪》引述洪迈(1123-1202)《夷坚志》说:吃菜事魔,三山(福州)尤炽,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又名末摩尼。其经名二宗三际,其持修者,正午一食,以七时作礼。有的官员常把明教与其他宗教结社并列,视之为邪教。 [[陆游]]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写的条对状中写道: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1111-1118)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陆游称,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要求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元代管理=== 元代在泉州设有管理明教和秦教(当即景教)的管领。 马可波罗及叔叔1292年到达福州时遇到的一个当地无名教派可能是摩尼教团。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 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 ===明清禁止=== 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诏并立法禁止各种异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下令更改。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 浙江按察司佥事熊鼎以大明教瞽俗眩世,且名犯国号,奏请没收其财产而驱其众为民。 [[明太祖]]可能因为这道奏折,嫌明教教门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户部尚书郁新、礼部尚书杨隆奏留之,因得置之不问。尽管清律、安南律都因袭明律,继续禁止牟尼明尊教,但是,有清一代和安南地方未必真正有摩尼教徒的活动了。 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 ==宗教文献== 明教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于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 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 《[[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 《[[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 《[[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 《秘密法藏经》(《秘密书》)、 《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 《[[大力士经》]](《巨人书》)、 《[[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 《[[大二宗图]]》(《图集》)。 ==教义== 明教的根本教义,为[[二宗三际]]。 ===二宗=== 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 未有天地之时,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最高神被称为伟大之父(汉文摩尼经称大慈父、明尊),他有感觉、推理、思维、想象和意志等五大荣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仁爱、信仰、忠实、慈善和智慧等五种精神品质(怜悯、诚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与光明、威力、智慧是四位一体(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着十二个神,每面三个(十二常住宝光王)。恶宗被称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国里。 ===三际=== 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 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 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 ==摩尼仪规== ===三印十戒=== 《下部赞》的"此偈你逾沙忏悔文"写道:"於七施、十戒、三印法门,若不具修,愿罪销灭"。"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中也有类似的文句。 三印和十戒是摩尼教的基本戒律。 三印指口印、手印和胸印(东方文献中有时指心印),三印与十戒有联系。 根据《群书类述》,十戒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怀疑宗教),不怠惰。口印即不妄语等戒律,手印即不杀生等戒律,胸印即不奸淫等戒律。 三印、十戒是僧侣、俗信徒都必须遵守的。十戒主要从负面设限,不许信徒做这个做那个。 ===五条戒律=== 对僧侣另有五条戒律,主要从正面鼓励,希望僧侣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下部赞》的"普启赞文"写道:"具足善法五净戒"。根据粟特文书,五净戒是真实,不害,贞洁,净口和安贫。不害是禁止从事任何可能伤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从事耕田、采集、收获和杀害任何动植物的事情。贞洁是指禁止性交,因为性交被视为模仿恶魔通奸,会导致人类生生不息,继续不断囚禁光明分子。净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饮酒。安贫是要求不蓄私产,靠施舍和乞讨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洗礼仪式=== 根据《群书类述》,摩尼教要求一般信徒每天祈祷四次,僧侣每天祈祷七次,即《佛祖统纪》引《[[夷坚志]]》说的,以七时作礼。一般信徒在星期天(汉文音译密日)斋戒,选民(僧侣)在星期天和星期一(汉文音译莫日)斋戒两天。《宿曜经》记载:"尼乾子末摩尼以密日持斋,亦事此日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下部赞》中的"此偈凡莫日(星期一)用为结愿"写道:"赞此今时日,於诸时最胜,诸有乐性者,今时入香水,渗浴诸尘垢,皆当如法住"。可能在星期一举行某种类似洗礼的仪式。《下部赞》中另有"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写道:"对今吉日,堪赞叹时,七宝香池,满活命水。"可见中国的一般摩尼教信徒在星期一也要举行忏悔和类似洗礼的仪式。 ===宗教节日=== 摩尼教徒最大的宗教节日是[[庇麻节]](Festival of Bema),纪念摩尼受难,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此前有约一个月的斋戒。庇麻意为祭坛,虚位以待,象征摩尼降临。从描绘庇麻节的细密画来看,一位僧侣右手握着一只杯子,前面的红桌子上放着面包,可能在举行一种类似基督教圣餐的仪式。《[[下部赞]》"叹五明文第二叠"说"夷数血肉此即是,堪有受者随意取",描写的就可能是这种仪式。从《祈祷和忏悔书》中知道,庇麻节上要朗读摩尼最后的书信,吟唱赞美摩尼、第三使、光耀柱、救主耶苏、诸明使、庇麻等的诗篇和欢乐颂。 ==明教制度== ===五个教阶===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 第一,十二慕she,译云承法教道者(使徒); 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持法者,亦号拂多诞(主教); 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译云法堂主(长老); 第四,阿罗缓,译云一切纯善人(选民即僧尼); 第五,耨沙yan,译云一切净信听者(俗信者)。这些名称的音译,出自中古波斯文,同时, 这些教阶也能在希腊文和拉丁文史料中得到印证。摩尼设十二个使徒的做法,显然模仿耶苏的十二使徒。将信徒分为僧尼和一般在俗信徒,可能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 ===寺院制度===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寺院中有"经图堂一,斋讲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不得别立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每寺尊首,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lu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直,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 这套寺院制度,可能是摩尼在印度观察了佛教寺院以后,加以模仿而形成的。僧侣过的生活相当俭朴,主要靠施舍乞讨为生,没有奴婢、牲畜等私有财产,共同生活,没有个人的私室、厨房、仓库。 ==视频== <center> ===金庸小说中的明教真实究竟是怎样?——摩尼教的千年兴衰=== {{#iDisplay: c0641e91s0f|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 270 其他宗教]]
返回「
明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