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8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明日報 的原始碼
←
明日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明日報'''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mirrormedia.com.tw/assets/images/20170711111632-7bbd63eb74f2168c6c9065ad8f807570-mobil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711fin001/ 圖片來自mirrormedia] </small> |} 《'''明日報'''》([[英語]]:Tomorrow Times)是[[台灣]]第一個完全[[數位化]]的[[電子報]],也是世界第一間只在[[網路]]提供服務、沒有實體業務的電子報,2000年2月15日創刊,網址為「www.ttimes.com.tw」。因為資金不足,以及台灣在當時尚未有足夠的網路族群與[[網路服務]],於2001年2月21日停刊。 ==歷史== 1999年1月,[[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與《[[新新聞]]》宣布合作發行電子報《新新聞郵報》(ePost) ,《新新聞》提供內容,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統一負責會員註冊、發送與[[客服]],標榜臺灣第一份以[[政治]]議題為主體的電子報<ref>{{cite web|author=彭玫瑜|url=http://www.ithome.com.tw/node/7847|title=第一份網路政治電子報誕生,PC home Online與新新聞將共同發行「新新聞郵報」|accessdate=2015-01-02|publisher=iThome Online|language=zh-tw|date=1999-01-28|archive-date=2015-0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02141438/http://www.ithome.com.tw/node/7847|dead-url=no}}</ref>。1999年2月25日,《新新聞郵報》上線,本日內容包括專訪前[[臺北市市長]][[陳水扁]]與7則政治新聞。 1999年8月,《新新聞》[[總編輯]][[陳裕鑫]]告訴[[邱銘輝]]與[[黃創夏]],《新新聞郵報》上線不到半年就已有九萬個訂戶,使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有意找《新新聞》合作創辦第一份「網路原生報」。1999年11月24日,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與《新新聞》宣布,將集資[[新臺幣]]1億元,以全球[[華人]]市場為目標,創辦一份綜合性網路原生報紙,預計2000年2月15日上線,將由雙方合組一家公司共同經營,公司名稱暫定為「伊普斯特資訊服務公司」(ePost),希望一年內爭取100萬訂戶。 2000年1月19日,《明日報》[[母公司]]「普司特網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2月15日,《明日報》創刊,[[董事長]][[詹宏志]]、發行人[[王健壯]]、社長[[李宏麟]]、總編輯陳裕鑫,分為8大新聞中心、17個分版,擁有200名[[記者]]。2000年4月11日,《明日報》推出「個人新聞台」機制,結合[[BBS]]及[[個人網頁]]功能。 2000年10月31日,《明日報》宣布跨足實體報紙,新聞內容[[授權]][[美國]]天林媒體投資集團(Global Megamedia Investment Group)在[[洛杉磯]]與[[紐約]]發行《明日報》[[美洲]]版,美洲版發行人[[林添貴]]也是天林負責人,美洲版編輯方向由天林主導<ref>{{cite web|author=陳珮雯|url=http://www.ithome.com.tw/node/10145|title=跨足實體報紙,明日報美洲版創刊|accessdate=2015-01-02|publisher=iThome Online|language=zh-tw|date=2000-11-05|archive-date=2015-0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02144715/http://www.ithome.com.tw/node/10145|dead-url=no}}</ref>。2000年4月底,[[網路泡沫化]]爆發,原先向《明日報》承諾第二波增資認股的七大[[創投]]紛紛抽手,《明日報》的資金受到影響,王健壯到處借錢維持運作。 2000年10月26日,《明日報》實體報頭版頭條引用匿名消息來源,獨家報導[[國安密帳案]]涉案人[[劉冠軍]]已確定於本年9月3日持「第三本[[護照]]」從[[中正國際機場]]出境,並稱這本護照「極可能是」[[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的工作護照,質疑該局高層涉嫌包庇劉冠軍。 2001年2月21日,詹宏志宣布《明日報》停刊解散,普司特網路服務公司仍然存在,《明日報》推薦員工150人進入《[[臺灣壹週刊]]》,但被推薦者有權選擇是否至《臺灣壹週刊》任職;詹宏志承認,最近4個月,他一直在尋找《明日報》的合作對象,但事實證明他並未找到適合的資金贊助者。<ref>{{cite web|author=陳曉莉|url=http://www.ithome.com.tw/node/11630|title=第一份網路原生報「明日報」21日正式宣佈解散|publisher=iThome Online|language=zh-tw|date=2001-02-21|accessdate=2016-08-28|archive-date=2016-09-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1082939/http://www.ithome.com.tw/node/11630|dead-url=no}}</ref>在詹宏志說明後,多數員工沒有太多意見,部分員工則質疑詹宏志的資遣作為<ref>{{cite web|author=明日人|url=http://atj.yam.org.tw/mw2226.htm|title=員工永遠玩不過老闆──乾脆的資遣行動之後……|accessdate=2015-01-02|publisher=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目擊者雙月刊》第22期第26頁|language=zh-tw|date=2001-03|archive-date=2017-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27071252/http://atj.yam.org.tw/mw2226.htm|dead-url=no}}</ref>。《明日報》停刊,總計虧損新臺幣3億元,後續處理費用約新臺幣1.4億元。陳裕鑫承認,《明日報》開業一年以來,每月支出新臺幣2千萬元,但收入不足九分之一;創刊時把規模弄得太大,導致肩負沉重的支出,也是策略上的錯誤。 2001年3月16日,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與[[台灣固網]]宣布達成初步協議,決定共同投資普司特網路服務公司,但普司特的《明日報》人員已經解散。 ==評論== 2001年3月,《[[時報周刊]]》社長兼總編輯[[張國立 (作家)|張國立]]認為,網路新聞最大致命傷是廣告量,《明日報》以網路媒體形態出現,無法發揮平面媒體的廣告效果,損失了可能強迫讀者閱讀的機會<ref>{{cite web|author=李凈瑜|url=http://atj.yam.org.tw/mw2239.htm|title=從時報周刊看壹週刊──專訪時報周刊社長兼總編輯張國立|accessdate=2015-01-02|publisher=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目擊者雙月刊》第22期第39頁|language=zh-tw|date=2001-03|archive-date=2014-07-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7053612/http://atj.yam.org.tw/mw2239.htm|dead-url=no}}</ref>;[[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余佳璋]]則說,《明日報》掀起媒體生態的變動<ref>{{cite web|author=-{余}-佳璋|url=http://atj.yam.org.tw/mw2204.htm|title=燒錢事業的明日|accessdate=2015-01-02|publisher=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目擊者雙月刊》第22期第4頁|language=zh-tw|date=2001-03}}</ref>。2008年1月,黃創夏說,《明日報》最珍貴的文化是[[平等]],對參與它的許多記者而言,它的意義是一種「記者與編輯檯」、「記者與讀者」、「記者與作者」之間平等關係的媒體實驗室。 ==相關人物== 《明日報》總製作人[[李如芳]],離職後曾任《臺灣壹週刊》主任、《[[文茜小妹大]]》製作人、《[[大話新聞]]》製作人、[[立法委員]][[林佳龍]]國會辦公室特別助理、[[臺中市政府秘書處]]處長。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教授]]羅至美,在轉行[[學術界]]之前,早年曾為《明日報》的新聞記者出身。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890 新聞學總論]] [[Category: 營利機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明日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