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明清皇家陵寝 的原始碼
←
明清皇家陵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明十三陵.jpg|350px|缩略图|右|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WE8dWcnfOWCVaO6iceYibvV9tNUxXbdFpWbzg7VVicpy81aR2b2KpOnjWzfTzo0qunFp93mVdwnBk9iaPXureX0Ng/640?wx_fmt=jpeg 原图链接][https://go.huanqiu.com/article/3wKVyMNTlzx 来自环球网 的图片]]]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 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77802289&ver=2068&signature=0wGtxq8uP-1AwS57VN4NGd6QtP448E1m-6GoWWpX6svLZ-a-0arNvmXV0G4oc6yXpjHq2NFWItgrDxwkDi6gS9aDVP-hyE95pKJP0a3jQgl8Iw7k5NYCaq63C4hZ9x5V&new=1 世界文化遗产之 明清皇家陵寝],考古,2019-07-28</ref>。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过程== {| class="wikitable" |-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西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 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 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 2004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世遗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评价全文: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陵寝概况== [[File: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jpg|300px|缩略图|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https://i0.hdslb.com/bfs/article/a44c48353f694c10d88c5d3164910d3b4ab5bef9.jpg@968w_600h.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42134/ 来自哔哩哔哩专栏 的图片]]] 明清时代(公元1368年~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献”是谥号),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明显陵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以外罗城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山曲碑为起点向外延伸300米。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东西两面经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500米,南、北两面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600米和550米。 ===清陵综述===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60"> File:努爾哈赤.jpg|努爾哈赤[http://dingyue.ws.126.net/wtoj9wKmXoTtcaCbf0veRnzHZQq0Smn32CerE7JjAMkUx1547118757086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56BQ0IO05238V2G.html 来自网易订阅] File:辛亥革命.jpg|辛亥革命[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676882933&di=b41f63c809de68c1bc8e1844fef27bcd&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1019%2F94f6e5a437924bb1ab77a48c29e15cd4.jpeg 原图链結][http://www.sohu.com/a/260400478_389643 来自搜狐网] File:溥仪.jpg|溥仪[https://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0eb30f2442a7d9335c8d9b73a64bd11373f0018c.jpg 原图链結][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c986f702e8033feacc8f0c7&fr=vipping 来自东方新闻] </gallery>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ref>[http://www.doc88.com/p-9062392107040.html 历代帝王陵寝与明清皇家陵寝规制的比较],道客巴巴,2015-12-25</ref>。 ===明孝陵=== [[File:中山陵11.jpg|300px|缩略图|右|中山陵[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3/29838be6f4a14c5ea481f3fa219a74c6.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46763829_747446 来自搜狐网 的图片]]]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ref>[https://new.qq.com/omn/20191206/20191206A0L0L700.html 明太祖朱元璋墓,明清皇家第一陵],腾讯网,2019-12-6</ref>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明孝陵从未被盗过。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明孝陵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年~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f>[http://www.mafengwo.cn/i/826221.html “感悟沧桑岁月,解读历史风云”行走十三陵 “感悟沧桑岁月,解读历史风云”行走十三陵],马蜂窝 , 2012-2-27</ref>。 ===明显陵=== [[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慈孝献皇后]]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ref>[http://www.tansuola.com/qiwen/201701/34.html 一陵两冢是什么意思?明显陵“一陵两冢”的简介和由来],探索啦,2018-07-21</ref>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红门内似如游龙的神道连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臣、将军、立马、臣马、[[麒麟]]、像、[[骆驼]]、[[狮子]]、[[獬豸]]、[[华表]]、御碑亭及龙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陵恩门、明楼、茔城、[[瑶台]]等,建筑宏大,雄伟壮观。特别是呈“8”字形的两大茔城,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神秘莫测,隐藏着一段动人心魄的宫庭历史。外围城外,原建有陵卫、更铺、军户、礼生乐户等。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显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后朱厚熜为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献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九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又将其作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投票通过,将我国[[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0年明显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联合国专家[[让·路易·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的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是为明世宗。 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抗议。 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与宝顶之间的一个月芽形小院,俗称哑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礼而设置的。每年清明节,皇帝要在此向宝顶培置13担净洁的黄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开始,[[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显陵]]一直沿用。 前朝后寝制度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门、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组成;后寝即方城、明楼、圣号碑、宝城、宝顶及地下玄宫等组成。 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棱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椁安寝之所。原则上只有皇帝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一制度为显陵所继承。“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在继承“天寿山七陵之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建置。 新旧宝城与瑶台 在明代帝陵中,显陵两个宝城的建置可谓绝无仅有。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墓主人的身份变化密切相关。前宝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为藩王时按其规制所建造的亲王坟。后一宝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独特的排水系统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龙形神道的做法,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修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代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 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清朝皇陵== ===盛京三陵===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清东陵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後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清孝陵=== 内葬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他是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帝,在位18年。与福临合葬的还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献皇后]]董鄂氏。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孝献皇后是顺治帝的宠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景陵=== 内葬清圣祖康熙皇帝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及[[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为入关后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出兵击退盘踞在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部分上层分子分裂祖国的叛乱。玄烨注重农业,大力治理河患,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热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誉。他本人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书法算学都比较精通。孝诚皇后是玄烨的嫡皇后、被废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清裕陵=== 内葬清高宗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他25岁登基,在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勤于政事。政治上,继续平定国内叛乱,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屯田开荒。在文化上,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在他统治期间,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封建社会寿命最长、掌实权时间也最长的皇帝。孝贤皇后是弘历的嫡皇后。[[孝仪皇后]]是嘉庆皇帝的生母。 ===清定陵=== 内葬清文宗[[咸丰]]皇帝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l年~1861年),在位11年中,国家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逃到热河,死在[[避暑山庄]]。孝德皇后为奕詝的嫡福晋,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惠陵=== 内葬清穆宗[[同治]]皇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4年)是慈禧的独生子,6岁即位,卒年19岁。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昭西陵=== 内葬[[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年~1687年)。她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庄妃,是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曾协助皇太极处理国政,又先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幼主,为大清江山的开创作出了贡献,被史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东陵=== 内葬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年~1717年),她是顺治皇帝的皇后,21岁时被尊为皇太后,77岁死,当了57年皇太后。她是清代当皇太后时间最长的一位。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 ===普祥峪定东陵=== 内葬[[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837年~1881年)即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她是咸丰帝的皇后。咸丰帝死后,曾与慈禧在同治、光绪年间两次垂帘听政达20年之久。 ===菩陀峪定东陵=== 内葬[[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1908年)即[[慈禧]]皇太后,俗称西太后。她原是咸丰帝的一名贵妃。咸丰帝死后,她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了“辛酉政变”,登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在她统治前期,一方面拉拢满汉勋旧贵族势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务派走靠西法强国之路。她利用汉族地方武装,同时又借助洋人力量,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使清朝统治得到了相对稳定,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在中后期,由于外国的侵略扩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程。慈禧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扼杀了“[[戊戌变法]]”,扑灭了义和团烈火。到晚清,迫于形势,她也采取了一些立宪新政之举。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 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 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纪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纪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纪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 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后完工,命名“定陵”。随后纪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但16年以后,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建筑之精美,使与之毗邻的慈安陵为之逊色。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 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纪园寝也在1876年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问建成。由于国力维艰,建筑材料低劣,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由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搁浅,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之久。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活动,不仅极大地耗费了国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光绪年间屡兴大工,更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清朝入关以前,已经在关外营建了3座皇帝陵,即水陵、福陵和昭陵。这三座陵寝规制各异,说明当时并无定制。入关以后营建的陵寝,基本因袭了明陵规制,但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营建的陵寝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皇帝陵=== 自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风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焚烧纸、锞的场所)、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包括墙顶)。 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入关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袭孝陵规制,宫殿区和神厨库区与孝陵相同,惟神路区有较大改动。主要表现在:一、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二、圣德神功碑亭改竖双碑,分书满汉碑文。三、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四、改龙风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道光年间,为求划一,谕今将牌楼门也称龙风门)。五、裁撤了七孔桥、一孔桥,保留了五孔桥和三路三孔桥。六、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关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基本承袭了景陵规制,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区的牌楼门以北增加了一孔拱桥。二是石像生增至8对,比景陵多出3对。三是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四是在三路三孔桥两侧对称地各增设了一座三孔平桥。 入关第七帝咸丰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了祖陵的规制,但又仿效了其父道光皇帝慕陵的某些做法,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三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 入关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规制更为减缩,不仅未建石像生,连与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为割断统绪的孤陵。 ===皇后陵===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的孝东陵,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但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又埋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的局面。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是清王朝营建的最后两座皇后陵,其规制基本参照了孝东陵,但又有所区别。一是在神路区增建了下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平桥;二是陵内不再埋葬妃嫔,比起孝东陵来规制有所展拓。 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由于是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规制极为特殊。一是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未设桥涵;二是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三座琉璃花门;三是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四是隆恩殿为清代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顶。其规制与其他皇后陵迥异,当为特例。 ===妃园寝=== 在清东陵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是景陵妃园寝,其布局只有宫殿区。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和平桥、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宫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建49个小宝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景陵妃园寝成为后世妃园寝的蓝本。 景陵双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妃园寝。乾隆皇帝出于对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的尊重和孝顺,拓展了规制。与景妃园寝相比,有以下三点不同:一是增加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二是享殿月台前设置了丹陛石;三是为两位皇贵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绿瓦单据歇山式的明楼,从而该园寝成为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是裕陵妃园寝。该园寝规制接近景陵皇贵妃园寝,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34座小宝顶。 定陵妃园寝和惠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营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园寝,它们的规制均与景陵妃园寝相同。 从清东陵各类陵寝规制的传承演变情况可以看出,陵寝规制不仅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当时最高当权者个人意志的影响。 [[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雍正八年(1730年)时,以此地“山脉水洁,条理详明”,系龙脉吉地而于此兴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继位,父子不葬一地为制,遂形成东、西陵隔辈建陵的现象。 清西陵东起梁各庄、西到紫荆关,南抵大雁桥,北接奇峰岭,占地约一百平方公里,内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后陵三座,以及妃嫔、公主、亲王的园寝七座,而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则分布东、西两侧。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这些建筑物以一条南北贯穿、长2.5公里的神道串联起来,入口的石牌坊,东陵只有一座,西陵则建有三座;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後,西陵则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筑形制大致与东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禛之外,还附葬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及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陵西侧2公里为昌陵,系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铺地,为帝陵中所罕见,西南方向为昌陵皇贵妃园寝。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墓。该陵不置方城明楼,规模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气清远的楠木构筑,且只施雕镂而不著彩绘,在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显得朴实典雅。殿内藻井刻满许多腾云驾雾的飞龙,其用意在藉引龙上天,吞云吐雾而不喷水,以保持陵墓内部乾燥。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叶赫纳拉氏的陵墓,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是中国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筑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鲜丽;地宫则已遭盗掘,随葬品尽失,但内壁的佛像、神兽等浮雕精致生动,倒也有一看的价值。崇陵东侧紧邻著埋葬光绪妃嫔的崇陵妃园寝,珍妃和瑾妃就葬在这里。传说珍妃系被推下紫禁城内的一口井里而死,尸体捞上来后就葬此地。 此外,西陵还有三座皇后陵,分别是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泰东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昌西陵和道光帝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慕东陵,慕东陵旁另有宝顶一座,为光绪帝祖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的陵寝。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骨灰也于1995年迁葬于崇陵后的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旁安葬着他的妻子、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和毕生最爱、伪满洲国时期册封的祥贵人谭玉龄。 ==世遗遴选标准== 摘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两个前提: 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 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共有六个,符合其中任意一条(除了第六条不能单独存在)就可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I.代表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例如[[金字塔]],[[长城]]; II.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凡尔赛宫]]([[欧洲]]建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布局和规格影响欧洲两三个世纪); III.一种文化的特殊证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宫]]是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当时的情况,各国进贡情况,是文化证明。复活节岛,只遗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没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来研究当时的[[历史]]; IV.一个历史时期的典范。区别于第二条,典范是指更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梵蒂冈]],影响六~七世纪,所有东西都是精华; V.难于保存的突出例证,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区; VI.与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传统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此条款不能单独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遗产遴选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VII、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VIII、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IX、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X、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视频== ===<center> 明清皇家陵寝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中国明清皇家第一陵 南京明孝陵</center> <center>{{#iDisplay:e0699r9rxz6|560|390|qq}}</center> <center> 明清皇家第一陵,也是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但仅埋葬皇帝和皇后 </center> <center>{{#iDisplay:page/w0771aol7hm|560|390|qq}}</center> <center> 南京明孝陵 明清皇家第一陵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陵寝 开创神道先例 </center> <center>{{#iDisplay:k3020hh1sbg|560|390|qq}}</center> <center> 大清帝国的皇家陵寝 </center> <center>{{#iDisplay:l05053w1oxg|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返回「
明清皇家陵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