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205.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易顺鼎 的原始碼
←
易顺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易顺鼎 | 圖像 = [[File:T0167c3c1bde51330c2.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67c3c1bde51330c2.jpg?size=442x616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清末官员、诗人 | 出生日期 = 1858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清末官员、诗人 | 知名原因 = 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 | 知名作品 = 《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br>《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生平简介 == 易顺鼎生于清文宗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九年,年63岁。([[现代中国文学史]]卒年同,年五十九岁。此从五续疑年录附录二)。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等并称为"[[寒庐七子]]"。 幼有神童之目,5岁能作对。15岁补诸生。工诗,十五、六岁时即刻印《眉心室悔存稿》,传诵一时,有"[[龙阳才子]]"之称。尝问业于王闾运,与宁乡程颐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是年冬,北上应[[礼部试]],取道江南,骑驴冒雪入南京城,遍访六朝及前明遗迹,一日成《金陵杂感》七律二十首。忠州李士芬号称能诗,读后大兴叹服,赠诗"烂熟《南朝史》,澜翻东海波"。但6次应试落第。年30,以[[同知]]候补河南,不久捐道员,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以进呈三省河图,授[[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积极主战,参与[[刘坤一]]军幕。次年,清政府战败议和,拟割让台湾,赔银2万万两。易顺鼎兼程至京,两次上书要求"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未被采纳,投河自尽,被人救起,痛哭流涕。及闻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成立[[台湾民主国]],拟率军死守,易顺鼎决心赴台,"以只身人虎口,幸则为弦高之犒师,不幸则为鲁连之蹈海。"及至厦门,[[唐景崧]]事败已便衣内渡。得知[[刘永福]]在台南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战斗,不顾友人和[[刘坤一]]力阻,葛衫布履,行李一肩,壮行台南助刘永福。刘拨给他3营兵力,援守台中,因军饷无着,回内地筹饷。及至筹得饷银5万两,抵涵江时,台中已为日寇占领,折回厦门。不久,全台沦陷。顺鼎两渡台湾,卒无所成,但不失为气节功名之士。 甲午战争后,易顺鼎悲愤交集,入庐山,于三峡涧上筑琴志楼隐居。[[两湖总督]]张之洞招人幕府,任两湖书院分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寻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二十八年,调任广西右江道。他赋诗言志:"新词欲赋贺梅子,他日应呼易柳州"。到任后,革除骚扰损民之弊,严禁私收派费,清户口,发门牌,办团练,督修寨栅,清盗抗匪,保境安民,赈济灾民,发放牛种,发展农桑,深受士民感戴。三十四年,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东肇罗道,后移高雷阳道。 [[辛亥革命]]后,易顺鼎赋闲居京,贫不能自存,与[[袁克文]]投契,被委为政事堂参事,后改国务院印刷局帮办。民国四年(1915)9月,他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事院,要求恢复[[帝制]]。次年2月,任印铸局代局长、局长。袁氏帝制事败,顺鼎失意,发出"名士一文值钱少"的喟叹,漂泊京师,出入舞榭歌台,恣娱声色。民国九年(1920),因抑郁逝于京寓,终年63岁。 易顺鼎墓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夫人墓与之并列。坐北朝南,墓冢高1.5米,底径4米,混泥土封顶,碑阴刻"显祖考易公实甫之墓"。易顺鼎夫妇墓修于1920年,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风化严重。 == 文学成就 == [[File:T01004a8eb96197b64b.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004a8eb96197b64b.jpg 原图链接]]] 顺鼎自负聪明,自称为张梦晋后身。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增祥]]称"两雄"。生平足迹及十数行省,一地为一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峩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宣南集》、《岭南集》、《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业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所为诗,"行役浏览之作品其大半,而山水居多"。此外也多为咏物、艳情之作。其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 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做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技巧有过人之处,是其诗作特点。他的古体诗则恣肆豪和,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其自述生平诗《四魂集》最为有名。 == 人物小传 == '''《最后一代士大夫文人》''' 易顺鼎,湖南龙阳(今汉寿)县人,字实甫,号很多,最出名者为"哭庵"。他的父亲[[易佩绅]]曾任山西、四川、江苏布政使。易顺鼎少时受过湘中大名士[[王闿运]]的点拨,很受其赏识,将他和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并称为"两仙童"。他又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并称为"[[寒庐七子]]"是近代有影响的大诗人之一,与湖北[[樊增祥]]齐名,有"[[北樊南易]]"之称。 易顺鼎以诗人著称,但大半生却奔忙于军旅和官场,希望有所建树,结果事与愿违,因此他的一生有点悲剧意味。这种悲剧带有最后一代士大夫文人的共同性。他自负大才,有着忧国忧民之心,但对已经发生的新的时代潮流和思想,却难免疏离和隔膜。因此,他虽然看到末世的危机和弊病,不满和不平,却只能依附于它,成为时代悲剧中的一个角色。同时他命运的悲剧又带有个人特点,有着狂放不羁的操行与矛盾性格,否定了传统(实际上未全部抛弃)的准则,却又没有新的支点,与前代一些睥睨世俗的狂士不同,这是一个因时代巨变动摇了传统价值观,失去了信念支撑也失去了道德羁绊的末世才子。 '''兵乱奇遇''' 易顺鼎7岁那年,父亲易佩绅奉命率湘勇赴陕西防堵太平军西进,易顺鼎也随母亲到陕西,居住在[[汉中]]。1863年8月,太平军攻破[[汉中]]城,慌乱中易顺鼎与家人被冲散,他一人行乞数日,误入太平军中,时间达半年多。后来他自己描绘太平军对他像"小王子"一样照顾。直到第二年春天,易顺鼎才被清军[[僧格林沁]]所部救回。见[[僧格林沁]]时,他一点不胆怯,因为这位王爷听不懂他的湖南话,他就用手指蘸着唾沫在僧格林沁手掌上写字。[[僧格林沁]]很惊异,要易顺鼎用笔写明父亲和自己的姓名。看过后,[[僧格林沁]]大喜,赞叹道:"奇儿也!""神童"之名一时传遍。直到他45岁,慈禧太后召见他时,荣禄还向慈禧讲起这段故事。 '''仕宦隐退''' 易顺鼎18岁考中了光绪元年恩科举人,后来就不顺了,考进士6次落第,23岁时纳资捐了个刑部郎中,30岁改捐试用道,分发河南。两年内在开封先后任厘税、赈抚、水利等局总办,郑州黄河决口,又督修[[贾鲁河]]河工,还监考河南[[乡试]],任三省河图局总办。以进呈《修三省黄河图说》被保荐为候补道,加[[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其实这是待补虚衔,他深感怀才不遇,于是请病假,在庐山筑琴志楼隐居。张之洞爱其才干,聘他任两湖书院教席。不久母亲病逝,他回家服孝。 '''两入台湾''' 1894年夏,他服孝刚满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怀着一腔报国热忱,也出于建功扬名的希冀,投笔从戎。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奉旨镇守山海关,招他入佐军幕。1895年,清政府一败涂地,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拟割让台湾,赔银2万万两。消息传来,易顺鼎极为愤慨,出于爱国热情,立即启程马不停蹄赶到北京,冒死向朝廷上疏,痛劾[[李鸿章]]的误国之罪,并极论[[辽东]]、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不久,易顺鼎听到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成立[[台湾民主国]]、拟率军死守宝岛的消息后,决心赴台湾参加战斗。他又昼夜兼程返回军营,强烈要求赴台抗日。他哭着向[[刘坤一]]说:"愿只身入虎口,幸则为弦高之犒师,不幸则为鲁连之蹈海。"刘坤一深为感动,为他壮行。当易顺鼎抵达厦门时,台北却已经沦陷,巡抚[[唐景崧]]已经化装成平民逃回内地,他留居厦门继续打听台湾的消息。在了解到前黑旗军主帅[[刘永福]]在台南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战斗时,他不顾友人和[[刘坤一]]的极力劝阻,打扮成船员的装束,带着简单的行李,乘英国爹士利号轮船在夜色中渡海,过澎湖,经鹿耳门、七鲲身,来到台南,为驻守台南的刘永福筹划抵抗日军。当时基隆、台北早已丢失,丘逢甲守台中不力也已内渡。这时,居然有一位道台大人易顺鼎从大陆渡海而来,对刘永福和坚持抗日的台湾军民,无疑是极大鼓舞。台南100多名文官武将,以刘永福和易顺鼎为首,歃血为盟,"誓同死守,不肯事仇"。过了一段时间,因军饷没有着落,易顺鼎回内地筹措军饷。他先至南京见两江总督张之洞,又至武昌请署理[[湖广总督谭继洵]]发电函给[[两广总督谭钟麟]]等等,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到白银15万两(一说万余两)带往台南。日军进逼台南,当地的局势异常紧张。易顺鼎明知固守十分艰难,却仍然期待着有援军来临,盼望出现奇迹,扭转危局。为此,他流连不忍离去。这时在台的官兵早已纷纷渡海而归,内地的亲朋不见易顺鼎的踪影,一时传说他已在台湾殉难,不明真相的知交甚至痛撰挽联哀悼殉国的忠魂。但易顺鼎并没有死,好友张之洞和[[陈三立]]等察知实情,先后数次函电催促他返回内地,易顺鼎看到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不得已返回厦门。不久,台湾全岛沦陷。 '''巡道生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逃往西安,易顺鼎从南京出发,奔波千余里赶到西安,希望在这危难时刻表现自己的忠心。他的诗友[[樊增祥]]正是在这期间受到慈禧青睐而高升的,但易顺鼎却一无所获。经张之洞、[[刘坤一]]保荐,易顺鼎才得了个督办江楚转运的差使。他曾请荣禄帮忙,荣禄在慈禧面前说了好话,1902年他终于实授广西右江道。易顺鼎实任清朝的官不足3年,这3年的实职生涯,以在高雷阳道任上政绩较为突出。他的职务是广东高雷两州巡道兼兵备道。巡道又叫观察,职位在知府知县之上,管辖高州、雷州两府9个县即现在[[茂名]]、湛江两市辖区的[[信宜]]、高州、化州、电白、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徐闻等县(市),官衔不小,是省布政司的参政参议。主要职责是对地方军政官员进行监督,反映民意,对渎职者进行弹劾。易顺鼎走马上任仅带师爷和随从各1人,轻车简从上任,从陆路经云浮、[[罗定]]、[[信宜]]来到高州,历时5天。那时虽说是官家驿道,但道路坎坷,路途颠扑,劳碌不堪,何况易顺鼎身体不好,更是疲惫不堪。他们主仆3人晓行夜宿,历时5天,终于到达高州城。仅休整5天后,易顺鼎便到高州各地体察民情去了。 一日,易顺鼎到高城一个叫"双渚渔歌"的地方体察民情。漫步行到西江渡口,步入两个大沙滩,观看江上渔民捉鱼,听到渔民边工作边唱歌。易顺鼎是湖南人,听不懂渔民在唱什么,请教3位地方举人,得知渔民唱的是高州民谣,反映高州民情,痛骂官府腐败。他便到沙滩岸边船屋访问老渔民并录下渔民所唱歌词。易顺鼎回衙后感触甚深,不管高州文武官员高兴不高兴,用他访问观察民情所得事实,以发自内心的心声,慷慨激昂地作《[[高州谣]]》,用语凌厉,不留情面,直话直说,体现他办事的风格。诗歌是这样写的:"有盗满山兵不捕,日戕老父掠儿女。有民患饥官不哺,又见淫霖害禾黍。……君莫作高州民,高州民死作腊脯。君莫作高州官,高州官多无肺腑。" '''遗民终老''' [[辛亥革命]]后,易顺鼎先在上海躲避了一段时间,后往返于京沪间,1913年2月乘汽车赴北京定居。民国初年的易顺鼎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混乱。清亡后许多人纷纷剪辫,易顺鼎一度仍留着辫子,却写了一首《告剪辫诗》,特意表明自己不剪发并非出于对清室表示忠诚。他的思想与遗老有所不同,对前清并无太多留恋伤感,但对民国初年的混浊局面也不满,尤其鄙视那些前清高官摇身一变而为民国"党魁"。此时,他已无心功名政事,因此曾经贫困到了不能维持生计的地步。后来,他与"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因诗文结识,并十分投缘,为了谋生,他接受了袁世凯[[政事堂]]下设印铸局参事的委任状,后两度代理印铸局局长,升任印铸局帮办。1915年8月任全国选举资格审查专员。1915年9月,他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政院,要求恢复帝制。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易顺鼎深感失意,进入暮年的他,有感于怀才不遇,一事无成,于是以遗老名士自居,漂泊京师,放浪形骸,风流自赏,与[[樊增祥]]等寄情于诗酒声色。1920年8月在北京于贫病中死去,终年63岁,1927年归葬于老家汉寿。 == 作品选摘 == [[File:T0130b48878faa66f30.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30b48878faa66f30.jpg 原图链接]]] '''诗作''' '''【丙戌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游邓尉三十二绝句(其二十三)】''' 湖天光景入空蒙,海立云垂暝望中。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 '''【三峡竹枝词(其八)】''' 山远水长思若何?竹枝声里断魂多。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接楚歌。 '''【买醉津门雪中三首】''' 焉知饿死但高歌,行乐天其奈我何。名士一文值钱少,古人五十盖棺多。 访戴寻梅意略同,楼台寂寞水晶宫。小车出没飞花里,疑是山阴夜雪蓬。 雪水斟来置竹炉,歌姬院里著狂夫。平生陶谷韩熙载,乞食烹茶画两图。 '''【过驷马桥题诗】''' 武皇好武不好文,人奴牧竖皆纷纷。当时上林无狗监,汉家词赋谁凌云。 相如落魄求凰操,独有文君赏才调。一别琴台酒市垆,终持使节灵关道。 意气相知还慨慷,龙门史笔共轩昂。食禽择木古来有,吕尚奸周尹就汤。 文园异日俱迟暮,放诞风流恐非故。白头凄断茂陵人,黄金却忆长门赋。 富贵区区安足论,文君情胜汉家恩。高车驷马终何物,不及[[临邛]]一犊裈。 '''名言''' 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ref>[https://qkzz.net/article/bc6cbf6f-ee94-407d-8bf8-15ec0f25cf9c.htm 闲话易顺鼎],全刊赏析网,</ref> '''散文''' 《[[哭庵传]]》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於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 十五岁为诸生,有名。十七岁举于乡。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已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於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所治皆不能竟其业。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馀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偁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偁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曰易也。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没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於是无一曰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因自号曰哭庵。 == 参考资料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易顺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