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5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春仔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 的原始碼
←
春仔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重定向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春仔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客家人的谦和雅语'''<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126017/pexels-photo-712601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是[[中国]]当代作家春仔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 春仔 阿弥陀佛 他可能是一位老者,也可能是一位领导,突然病了,还病得不轻,你和亲朋好友一起去看他。他正恹恹地卧在床上,见你来了,有气无力的表示谢谢。 你说,阿弥陀佛,你让么病成这样了? 这是什么口气?如果这位老者或者[[领导]]平时从不摆架子,与大家亲密无间,没有长幼或上下级之分,这样一说,好像还显得他轻松随意。然而,他已经病得很重了,你还这么轻松随意地说?如果他平时不苟言笑,长幼上下分明,你还敢这样说? 你不是客家人,老者或领导也不是客家人,周围的人都不是客家人,你们没有讲’阿弥陀佛“的文化氛围。在很多人看来,这好像是在和和尚说话而病房是很严肃很安静的地方,不可以模仿和尚的口气乱开玩笑的。 换了客家人就不一样。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境况,大家都是客家人,你走进去说:阿弥陀佛,你让般病成咁样? 这样一开口,大家都说不出话,喉头堵得厉害,[[眼泪]]簌簌地流。 原来,人们没有开玩笑的意思,说“阿弥陀佛“的时候,大家悲从中来哀哀的语气,哽咽的[[声音]],不是模仿和尚说,而是大家都这样说。 去到一个穷苦人家,看见他家没有两件家具,你说,阿弥陀佛,家具都冇一样好个; 晚上一点了,孩子的房间还亮着灯,他正在努力完成[[作业]],你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你又说:阿弥陀佛,夜晡一点,还在介写作业。这让非客家人大开眼界了。客家人跟佛家人一样,个个都信佛。 教化 教化,客语本是乞丐的意思。一个既文雅又风雅的词,转化成为了乞丐的名称。这是僧人化缘留下的记号。对佛家人而言,化缘的目的是为了教化,教化的最终成果是什么呢?遗憾的说,俗人就是俗人,没法教化,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乞丐]]被雅称为“教化”,第二个成果,大家都学会了说“饿阿弥陀佛”,说它的时候,真有一种庄严的法相,很真诚。而对那些十分可怜的人,客家语干脆趁他们为“阿弥陀” 或许,这可以看作是佛家文化留下的烙印吧。 打帮话得好 谢谢你的吉言,感谢你说得好。 客家人称单身大男为“青头郎”,父母为此落下心病。而客家人在一旁劝慰:“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这话比通俗的“别急呀,缘分还没到,好的在后头”要又优美得多。 把大男比喻为梧桐树,把未来的媳妇比喻为凤凰,叫人如何不欣慰。 但是,现实而又懂情感的人,心里欣慰之余,绝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儿子真的是梧桐树,将来的[[媳妇]]真的是凤凰。这是别人的善意,美辞,说话不刺耳,话语暖人心。别人说好话了,得说一声“谢谢!”。客家人不大说谢谢,而是说“打帮话得好”。 别人吉言相送,我得雅言相回。 打帮,即“打帮你”的省略。“打帮你”不是我帮你,而是你帮我,靠你帮助,借你一臂之力。 看见人家的孩子,你说:你真有福气哟。 看见老人家,你说:老人家,你真健啊。 走进别人的家中,看见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你说,你屋下真伶俐啊。 你的一番赞美,我都真心感谢:打帮你话得好! 舍己、舍高 它的本意是勤奋勤快,劳驾奔走,忘我劳动。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舍己为公,舍己为人的意思。 然而,客语中用到“舍己”的时候,却多了几分意趣。 一位母亲,家住村子中央的大路边,每天,大路上人来人往。家里的房前屋后种有很多零星的瓜菜。母亲种菜的时候,一直和路过的人打招呼: “老表,舍己做么个哟?” “你才舍己哦,进来食碗茶哟” “以个姊姊唔敢认,舍己去哪哟?” 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打招呼,而且一概都是“舍己”。 有远客忽然临门,母亲激动热情,:“哎呀,老表舍哩己。真冇想到,十分舍己呀,咁舍高,在以子歇几夜去。话语间,活脱脱山里人好客的表现。 对方接住话说:“莫话舍己,我是好(hao)走啰。” 再举一例:某处正在举行一个活动——赛事,义演,报告,讲座,讨论,公益。有人迟到了,大家在那儿等他。但是,他在忙他的家务,或者在地里[[劳动]],。大家不耐烦的时候,他匆匆忙忙赶来了。人们很可能怪他自私,说他自私得太过分。但是,客语不会这样说他,而是无可奈何地说:你莫咁舍己呀,我丁咁多人都在介等你。翻译一下就是:“你不要那么勤快呀,我们大家都在等你。” 仔细听,这里的“舍己”不是反语,没有贬义和讽刺,也没有责备的意思。 往深层理解,客语中的“舍己”,不能肤浅地理解为,为了别人而舍弃自己,所有的劳作奔走,都是舍己,那是舍弃了自己的身体,忘我的劳动,忘我地奔波。 同理,舍高,就是舍高就低,劳驾躬亲。 加敬 赞词,[[称赞]]别人客气。加敬,就是敬上加敬,你敬我敬他更加敬。 比如敬神,我只买一箍香,各个菩萨面前敬一敬,觉得心意到了。你却买了高香,还带了各色供品,鱼肉,水果等等,我不得不说,你加敬比我加敬多了,难怪菩萨保佑你,难怪你事事顺利,心有神明哪,虔诚有加。 然而,不一定比较之后,才显“加敬”。以前,邻里之间做了好吃的,比如“艾米果”,艾草青团,端一碗送给他人尝尝。没有人和他比较敬意,一碗“艾米果”,不过寻常之物。但是,受惠人接过手中那碗艾米果,十分高兴,嘴里连连说:“咁至礼,拿咁多,真加敬,总食你丁个……” 就像加油,是自己暗暗攒劲,加敬,是自己一番美意,表现得十分客气。 如果比较“加敬”和“客气”的表述,你会发现有很大的区别。加敬,是敬别人;客气,是把自己或者他人当客人,生疏,有距离,是客人的气质气味。 过坏哩餐 这是客气话,谦词。说客人在自己家没吃好。 客家人送客人走的时候,老辈很多人会这样说。可是,这句话一出口,主客之间一时半会告别不了。身边如果跟着一个性急的小孩,小孩会拖着他妈妈的衣襟,催促道:走啰,走啰,还唔走,总讲得去。 然而,主客之间必须要说清楚才能走的。客人本来只想打个招呼说: “我丁走哩哈,累得你哈。意思是,我走了,累坏你了。 可是主人觉得内疚。我没做什么好吃的给你吃招待的很不好。她回答:莫话累呀,你丁咁样至礼,难得来,我是随餐便饭,过坏你个餐哩,又来嫽哈—— 客人听主人这样说,很过意不去,累了一天,做了这么丰盛的一桌菜,还说什么随餐便饭,“过坏哩餐“,那我一定要告诉主人,说主人很客气,饭菜很丰盛,如果到自己家里来,自己才真叫没有菜,真叫怠慢。于是客人说:“莫咁样话,一大桌子菜,哪阵子去我屋下嫽啰,我屋下真系冇么个好菜。” 主人一听,不对呀,不能这样说,要赶快纠正客人的说法,说他家里更富裕,更殷实,要什么有什么,日子很红火。主人回道: 你打笑我哦,你屋下正有,哪阵子去你屋下都有,今晡真系过坏你个餐哩…… 客人一听,觉得主人太夸奖自己,不行,要盛情邀请对方到自己家做客,于是道:你话得好,哪阵子去我屋下嫽,冇冇么个食莫管佢,放落人工来住几夜。 主人忙说,好哦,我丁常日在你介来,常日食你丁个。 主客之间难舍难分,说过来说过去,幸好小孩子在旁边催:走啰,走啰,总讲得。 好先行 请先走,您走好。 这三个字很儒雅,像[[电视]]小说中那些身穿长衫,手握羽扇的谦谦君子的雅言,或者今天某些场合上的礼仪先生和小姐的礼仪服务。 它不同于“先行”,先行,只是叫你先走。“好先行”,不仅要你先走,还要你走好。请求,礼让,关照,祝福,种种心意在其中。 这是最最平常的客家话,不是电影电视,不是小说戏剧,更不是今天那些盛大场合的文明礼貌。没有作秀的手势,没有卖萌的假笑。 狭窄的乡村小路,或者盘桓曲折山间小道。后面的人走得快,前面的人走不动,那个走在前面的人往往自行停在一边,轻声说一句:“好先行。”很温和,很真诚。 晚上走夜路,长辈在后面打着火把,对小女孩说:“妹子,好先行呢。” “好先行”,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是长辈侧身一遍,面带笑容的慈爱,是他们微微恭请的谦和,是他们温和的嘱咐与祝愿。 如今,路宽了,大家各走各的道,互不妨碍,不知道能不能再听到“好先行。” 令尊老人家 称对方[[父亲]]。 令尊,纯属书面语敬辞。假如,你和你同学,和你同事,和你朋友你对他说:令尊老人家高寿?你可能会吃惊地看着他,说他有毛病,太迂腐,两人之间很生疏。 可是,在客语里,这是一个常用词。虽然很正式,不是随意随便说的,但是,如同普通话里称呼对方父母为“你父亲”,“你母亲”比较正式,而随便一点,十分口语的话则称呼人家父母双亲为“你老爸”、“你老妈”一样,客语的“令尊老人家”其正式程度最多相当于“您父亲”、“您[[母亲]]”。 客家人,上你家里坐,表示看望或者谢意,如果知道你有一个八九十岁的老父亲他或许会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进门说:“冇么个东西,给令尊老人家尝尝。”坐下来,继续问候,令尊老人家身体还健么? 而你这个家,不是现在的高端知识分子家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 面善 一个对陌生人的敬辞,表示自己不认识对方。 仔细分析这个词的由来,会让人[[感动]]。 山村里长大的孩子,特别熟悉一种表情。赶集,出门,走亲戚的时候,经常要走长长的山路。一路上很少行人,常常需要走一两里路才遇上一个人。物以类聚,看见有行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相逢檫肩而过的路人,你也会心头涌起一阵兴奋:对面有人!忽然间好像有个伴了。对方可能也是这样想。 幼年少年的[[记忆]]中,对面走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板着面孔的。他们总是微笑着,和气地朝着对方点点头,用十分轻的声音打个招呼:“呵,以个姊姊舍己。”(呵呵,这个大姐勤快!)特别是老人,硬是要点头哈腰地让在一边。 但他们的的确确是陌生人。在某一天,同坐一辆车,同聚一堂,同坐一桌,必须进行更多更深的交流的时候,主动的一方,客语是这样说的:“老表你面善,唔敢认,请问尊姓?” 今天的普通话,再怎么客气,无非说,这位先生不敢认,敢问尊姓,怎么称呼您? 可是这样听下来,虽然尊人家为“先生”,虽然用的是“尊姓”和“您”,对自己的行为冠之以胆“敢”,但是,客观上说的就是: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姓什么。对方越是彬彬有礼,彼此之间越是隔得很远。 客语仅用一个“面善”就拉近了关系,肯定对方是一个面善之人,同时也意在说明,尽管不知道你姓什么,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你,但我们曾经似乎在路上见过面,彼此感受过对方的面善。这份温暖,一下子打动了我们的柔软之心。 相帮 对别人帮自己的客气说法。 相帮,本应该是互相帮助,我帮你,你帮我。 但是在客语里,相帮,没有互相帮,只是对方帮自己。但这也是“敬辞”,也算客气说法吗? 是的,我们只记住别人帮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帮别人,这里所说的相帮,丝毫没有我帮别人的意思,完全是别人对我的帮助。 这便是客语“相帮”的精神含义。事实上,相帮,肯定是互相帮助,大家彼此之间帮来帮去。但是轮到自己说的时候,或许只剩下对别人的感激,完全成了古仁人之心。 可以请出古汉语老师来解释。“相”,放于动词之前,表示施动对象,动作偏向一方,相当于人称代词“我”。举例说,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放入现代汉语的语境来衡量,这里的“相,都不是互相的意思,是女主人公要她的郎君不要忘记自己。这种“相”,只表示“一方”的用法,在古汉语中十分常见。 转敬 上别人家做客,主人少不了来敬酒。那时候没有以茶代酒的习惯,好像也不允许,更没有果汁饮料。别人敬酒来了,你不能说我以饭代酒。你只能起身,很惭愧抱歉,说:“请转敬,我浅学。”意思是请允许我敬回你的酒,敬你喝,我是个浅学之辈,没有学会喝酒。当然,主人也不会真的端起酒杯来喝,而是陪客人吃饭,多夹好菜到客人碗里,客人碗里的肉堆得一块又一块。 至礼 称赞别人讲礼节,十分客气。 客家话中,至礼是一个非常口语化,随处都能听到的词。 比如,倒杯茶给[[客人]]喝,再寻常不过了。对方双手接茶的时候,说,累得你,咁至礼。 过年走亲戚,到处都是你说我“至礼”,我说你“至礼”。进门,客人递上永远“不成敬意”的礼物对主人说:东西少少子,跟表叔拜个年。主人说:咁至礼,还拿东西来。 当年,家里有几个[[亲戚]]住的很远,每年或隔一两年来拜一次年。他们喝酒的场景,令人记忆深刻。母亲提着酒壶,一次一次要与他们斟酒,客人微微弯腰站着,双手捧碗喝一口,放下,侧掌作有请姿势,说:“表嫂至礼,就介样斟,哦——酒蛮煞——会醉——”母亲不依,执意要他们再喝些,劝酒道:“老表至礼,以色淡酒唔醉人,食讫佢。”翻译一下,意思也一目了然:“这些淡酒不会醉人,喝掉它。他们彼此是对方”至礼“,每次斟酒都要斟很长时间。 其实,至礼,最高境界的[[礼节]]。自古有这种用法。《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孔子家语·王言解:“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客家话,常常把这种正式与庄重,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梦初,笔名春仔,[[江西]]省新余市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春仔 客家人的谦和雅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