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63.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曾呈奎 的原始碼
←
曾呈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曾呈奎</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f36bf3cd56dee0df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channel=vr&scene=pic_result&query=曾呈奎&rawQuery=曾呈奎&vrExpId=&vrAdParams=&searchid=9ab0e08b-0c99-4115-a94e-b886065bad23&hitKey=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汉族]],[[福建]][[厦门]]人,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海洋[[生物学家]]<ref>[https://www.cas.cn/zt/jzt/yszt/zyzckys/xwbd/200507/t20050719_2671422.shtml 光明日报: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 ],中国科学院, 2005-07-19</ref>,[[中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s://www.sdu.edu.cn/info/1026/1069.htm 曾呈奎 ],山东大学, 2023-01-03</ref>,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733712560&ver=5677&signature=gQ2zEpNJZlCB*uW4c-JylCuLDNN663WZhSAPlLgbyvScEMFF7kd44yvoV7ZjPQnJTyWnnNaBIYT8VLcSobF4BoR20LZ*EbOl25w2u-zK4dCnjonBhWQPhUpLgjySQDxE&new=1 【民盟先贤】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我是大海的儿子”(上 ],青岛民盟, 2024-04-28</ref> ,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ref>[http://jwc.ouc.edu.cn/hydxt/2012/0503/c6879a32809/page.htm 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5-03</ref>,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ref>[http://www.95408.com/baike/2743608.html 曾呈奎(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尚可名片, 2023-05-23</ref>,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ref>[http://archives.ouc.edu.cn/2018/0710/c9750a206864/page.psp 曾呈奎(1909-2005) ],中国海洋大学, 208-07-10</ref> 。 曾呈奎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在海藻生物学和海洋水产农牧化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中国海藻养殖业和海藻化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27年9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院,1935年8月至1938年3月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兼任海洋生物教研室主任;1946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其研究成果曾5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代表作《海洋养殖学》《中国海藻志,第三分册褐藻门,第二册墨角藻目》等。2005年1月20日,曾呈奎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1909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曾5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 毕业院校----岭南大学 逝世日期----2005年1月20日 ==目录== '''1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学生生涯 教师生涯 研究生涯 '''2学术经历''' '''3海洋人生''' 结缘海洋 创新之路 养殖海带 发现新品种 '''4人物成'''就 学科成就 科研成果 '''5人物荣誉'''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曾呈奎,号泽农。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李林村。曾祖父和祖父都在南洋经商。曾呈奎两岁时,父母携全家去缅甸仰光投靠经商的外祖父,后回国经商,全家定居在厦门鼓浪屿。母亲林水清,因其父在国外经商,青少年时就挑起了管理家务的重担。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母亲的为人对曾呈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决心像母亲那样有才干,正直、慷慨。 ===学生生涯=== 1915年,6岁的曾呈奎进入了厦门鼓浪屿福民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于1922年考入寻源中学英语部读书。他刻苦好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除了一学期被评为全班第二名外,其余每学期都被评为全班第一名;四年级全校大评比,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好学生,受到表彰,并获10元大洋的奖励。曾呈奎决定升大学继续学习,他心中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决心研习农业科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使农业增产丰收,为劳动人民造福,使国家发达、强盛。他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因而给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迹,矢志不移。 他考入了福建协和大学,打算读1年后再转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是教会学校,要求学生都得听宗教课,并且学校不受中国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学生们很不满。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赶走了北洋军阀,进入福州市。曾呈奎参加了收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因此第二年3月,被校方开除。 ===教师生涯=== 1927年进入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35年起先后在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和岭南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3]。这期间,他只身一人开始了对祖国海藻资源的调查研究。194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赴美攻读,于1942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获该校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开展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1943年,他接受该研究所的委托,开展了被美国列为战略物资的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调查研究。此外,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资源和加工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研究生涯=== 1946年,曾呈奎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决定回国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教授,兼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他认真教学,积极为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政府腐败,缺人员、无经费,科研工作未能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曾呈奎和童弟周、张玺、朱树屏受国家之托,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改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均任副主任、研究员。1957年该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再度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都是任第一副所长。1978年曾呈奎任该所所长,1984年起任名誉所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在国民党时代,曾呈奎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6年,他负责的紫菜生活史研究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颁发的全国性科研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1962年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藻志》和《海带养殖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被聘为加拿大大西洋海洋研究所卓越访问科学家。 曾呈奎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主席等职。1980年、1982年连任国际藻类学会理事,1986-1987年任国际藻类学会主席。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推选为名誉博士。在1991年的世界水产养殖会议上,世界水产养殖学会选举他为荣誉永久会员。 曾呈奎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青岛市主任委员,山东省副主任委员,1987年起任中央委员。1959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4年始,历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始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任山东省华侨联合会主席,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 ==学术经历== 193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曾呈奎</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92c171f50e980439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channel=vr&scene=pic_result&query=曾呈奎&rawQuery=曾呈奎&vrExpId=&vrAdParams=&searchid=9ab0e08b-0c99-4115-a94e-b886065bad23&hitKey=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和拉克哈姆博士后工作; 194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负责海藻研究工作,特别是琼胶及琼胶海藻的资源及增养殖的研究;1946年底回国在山东大学植物系任教授、系主任兼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50年,他和童第周、张玺、朱树屏教授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历任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博士;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海洋人生== ===结缘海洋=== “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内外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一生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曾呈奎的海洋人生,有三次重大选择,从而实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忠诚党的科学事业的转折。 1940年,曾呈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成为当时美国海藻工业和食品利用方面的领军人物。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得知山东大学(青岛)复校,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任山东大学(现山东大学)教授。他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的理解是:“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但他相信共产党,坚决留下投身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曾呈奎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是1956年郑重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可是经过十年考验,到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讨论,并期待上级党组织批准之际,文化大革命却将曾呈奎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特务”,他受到了批斗和折磨。直到1980年1月8日,他才实现了20多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并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新中国的海洋事业屡建奇功。1950年8月,曾呈奎和童第周、张玺、朱树屏教授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今已拥有科研人员1100人、完成科研成果300多项。 195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共调集6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多艘船只参加,曾呈奎为这次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朱树屏等7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中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开展了20多次南极考察。 自朱树屏20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水产农牧化“的战略创想后,1978年曾呈奎重又提出发展中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要走“农牧化”的道路,对中国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2年,国家采纳了曾呈奎提出的“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建议,并聘请他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对推动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之路=== “海洋科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涉及各学科384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中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1975年,66岁的曾呈奎率队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1980年,他又不顾72岁高龄,率队二进西沙群岛,实地考察40天,获得了更多的标本资料,初步认定了原绿藻在中国热带海域的分布。这种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受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呈奎满怀信心地作了题为《光合生物的进化》的报告,正式系统地论述了光合生物进化理论,同时报道了原绿藻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组委会认为,这一发现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自主创新意识仍然不减。一次因病住院,他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他半夜悄悄起床躲到病房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修改英文学术报告。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伴张宜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老伴“告状”到所领导,但他还是工作起来不要命。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精神饱满地用英语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所发出的利用栽培马尾藻、海带等大型海藻,来净化海水污染、改善鱼虾养殖水质的倡导,受到广泛好评。 ===养殖海带=== 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况。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海藻梦可实现他解救劳苦大众的愿望。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 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从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中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利用日光灯和冰箱进行海带夏苗试验,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 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全凭经验和运气从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产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曾呈奎与助手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结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曾呈奎雕像</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0cd0656cdf117e61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channel=vr&scene=pic_result&query=曾呈奎&rawQuery=曾呈奎&vrExpId=&vrAdParams=&searchid=9ab0e08b-0c99-4115-a94e-b886065bad23&hitKey=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他们进而又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壳孢子,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 ===发现新品种===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紫菜年产量达1万多吨干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 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进行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人物成就== ===学科成就=== 曾呈奎60多年来致力于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是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查清了中国海藻资源的分布及区系特点,弄清了紫菜的生活史,解决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紫菜、海带栽培和海带南移栽培中的关键问题。首次在中国发现了原绿藻,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生物进化的理论。推动了中国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水产事业产生了影响。 他从事教学和科研达67年之久,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至今已单独或合作发表论文报告达384篇(中、外文),主编或合编的著作有九部。 ===科研成果=== 1、在海藻资源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西沙群岛原绿藻,并编著了《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中国常见海藻》(1983,英文版),后者获得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在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海带夏苗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并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并合作主编了《海带养殖学》(1962)。该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在紫菜研究方面,“紫菜生活史的研究”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 4、提出了马尾藻褐胶的提取方法,成功地试验了在工业上的应用方法。 5、通过海藻比较光合作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 6、“八五”期间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特别是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试验室。 ==人物荣誉== 曾呈奎教授是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70 多年来,先后发表论文 384 篇、专著13 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89 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91 年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1995 年获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1996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 ;1997 年9月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科技进步奖;2001 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 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进行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并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视频== 档案中的科学家故事 | 我是大海的儿子——曾呈奎 {{#iDisplay:e35629ej6yn|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生物学家]]
返回「
曾呈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