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00.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 的原始碼
←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kti.com.tw/uploadfiles/898/3%E5%B7%A5%E7%A8%8B%E5%AF%A6%E7%B8%BE/1%E7%AE%A1%E7%B7%9A%E5%B7%A5%E7%A8%8B/%E5%8E%9F%E6%B0%B4%E7%AE%A1%E7%B7%9A/CA02%E6%9B%BE%E6%96%87%E5%8D%97%E5%8C%96%E8%81%AF%E9%80%9A%E7%AE%A1%E7%B5%B1%E5%8C%85%E5%B7%A5%E7%A8%8BA2%E6%A8%99/17.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引水之象鼻鋼管<br>[https://www.kti.com.tw/list/construction-achievements-zeng-wen.htm 圖片來自國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br> '''隸屬'''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br> '''地點''' 嘉義縣大埔鄉與臺南市楠西區<br> '''啟用日期'''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1月<br> '''施工技術''' 象鼻鋼管工法<br> '''隧道長度''' 1235.21公尺<br></small> |} </div>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於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1月完工啟用,位於[[臺灣]][[嘉義縣]][[大埔鄉]]與[[臺南市]][[楠西區]]之間,是一座相連於[[曾文水庫]]蓄水庫區與下游[[曾文溪]]之間,專用於以水力排除曾文水庫淤沙的導水[[隧道]],全長1235.21公尺。 該座隧道是當今臺灣最大的水利地下工程,也是[[全球]]首座使用[[象鼻鋼管工法]]的排砂導水隧道。該項隧道興建工程由[[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承辦,每年預估可有效排除曾文水庫的淤沙,大大減少[[人工抽砂]]經費。 == 歷史 == === 起因 === 因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臺灣地區氣候逐漸轉變為降雨時間集中且大量,使多處水庫淤積狀況日漸加劇。民國98年(西元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造成中南部地區多處災情。 位於嘉義縣大埔鄉的曾文水庫,因為曾文溪上游大量雨水夾帶土砂沖刷進水庫中,使得水庫增加近9,108萬[[立方公尺]]的淤沙堆積,淤沙堆積高度更達[[海拔]]171公尺,遠高過[[曾文發電廠]]進水口的[[海拔]]165公尺與[[永久河道放水口]]的155公尺,淤沙量占當初曾文水庫總容量的12%,等同於水庫瞬間減少了近20年的使用期。 曾文水庫自民國62年(西元1973年)開始蓄水啟用以來,至今已營運逾40年,對於水庫淤積、老化、因[[環保]]意識抬頭無法興建新水庫的狀況下,如何延長水庫壽命,使水庫「活化」成為政府單位著重的方針。 因此經濟部水利署研擬各項曾文水庫的排砂方案<ref>[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435670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 排底泥成效佳],自由時報,2021/03/08</ref>,自民國99年(西元2010年)起針對臺灣南部多處淤積嚴重的水庫,進行水庫周圍各項水路設施改善與排砂設施規劃。 === 動工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5月7日上午10時,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舉行動工典禮。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3月,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正式展開,計畫自曾文水庫興建一座以[[象鼻鋼管工法]]之防淤隧道進水口於大壩左壩座,由象鼻鋼管藉著[[水壓]],將庫底泥砂經由長達1.2公里的隧道往下游曾文溪排出,並在隧道出口之前,建有一座大型的地下[[消能池]],該消能池為大跨度地下坑室開挖的消能池,最大開挖深度約46公尺、最大開挖寬度約30公尺,最大開挖斷面積1,058平方公尺,是臺灣最大的水利地下工程,被消能後的泥水於曾文水庫一號導水隧道旁匯入曾文溪。 在進水口象鼻鋼管之部分,由於曾文水庫與國內外其他水庫較不同之處為水位高低差達60公尺,因此在進水口的設計部分,隧道洞口無法有效圍堰而布置於庫底,但技術可行的隧道開挖僅能到達底部庫底海拔190公尺處,無法到達水庫淤積面的海拔176公尺處,因此為有效排放底層泥水,排砂隧道端部分,再興建一段向壩底延伸的引水鋼管段,其外型相似於[[大象]]之象鼻,因此得名為象鼻鋼管。 消能池為消除大量水流沖擊力,因此設計也以中間柱區分成了南、北兩側的出水口,其工法為在山體內開鑿巨大的地下洞室,並透過洞室內的3座跌水工,減緩從隧道內傾洩而下的水流流速,以藉此減緩對岸曾文水庫公路的護岸的衝擊,以及對曾文溪河床的影響。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5月,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榮獲[[勞動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安署]]104年度[[公共工程金安獎]]。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1月正式完工啟用。同年8月下旬臺灣暴雨期間,總排砂量為24萬立方公尺。 == 隧道資訊 == *象鼻鋼管段:象鼻鋼管結構由管中心海拔195公尺處,向下沿邊坡舖設鋼管,放置至進水口管中心海拔175公尺處,內徑10.0公尺,含前端之抗渦出挑鋼罩5.0公尺長,水平投影長約56公尺,水路長約62公尺。 *進水口隧道段:此段隧道是相連於象鼻鋼管及閘控室之間的隧道,全長58.2公尺。 *閘門豎井段:本段隧道分別設有地面閘控室及地下閘室,全長31.15公尺,地下閘室內,設置緊急關閉用途直立式固定輪閘門1座及日常維護操作用途弧形閘門1座共兩座閘門。 *隧道段:此段隧道為主要導水隧道段,全長 862.82 公尺,隧道斷面自地下閘室後方以矩型漸變為外三心圓,內徑9公尺。 *消能池:消能池之設置目的為消除水流強烈衝擊,因此自隧道末端設置有投潭消能池一座,最大淨高41.69公尺,淨寬18公尺,池底長90公尺。 *出水口隧道:為考量隧道結構安全,原淨寬18公尺之消能池洞室分為雙孔寬10公尺之隧道出洞,之後為與曾文溪匯流,因此出水口隧道內布置兩階跌水工再次消除水流沖擊後銜接出水口工程。 *出水口工程:出水口銜接南北兩洞隧道末端往下游漸擴至為65.83公尺長[[溢流堰]],堰底設置排樁抵抗沖刷,溢流堰上游至下游20公尺範圍內拋放[[混凝土]]塊及塊石作為河床及基腳保護工作。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