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秦德兵) 的原始碼
←
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秦德兵)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988833/pexels-photo-1598883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是[[中国]]当代作家秦德兵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 人在职场,被人待见,是件幸事,由此享受的是舒心,收获的是尊严,留下的是回味甜。我有幸际遇过几次不寻常的待见,几十年来常感念不已! 感念那次住牛棚 我真真实实地住过一次牛棚,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住牛棚的别样滋味——感觉真好! 当然,此“牛棚”非彼“牛棚”,不要往阴暗的方面想。 1976年,在西庄初中任教。那些年里,每年寒暑假,公社教育组都要组织全体中小学教师集训,每次3~5天,参训人员须自带铺盖行李和粮食——公办老师扣粮食供应指标或交粮票,民办老师直接交熟粮。这一年的暑期集训,在上洋公社五·七高中举行,该校位于公社药材场,即二户坪大队五小队一个叫“阳坡”的地方。名曰高中学校,实则从教室、宿舍到运动场,除增设了几个灶台、茅坑外,全是借用当地社员群众的私房,参加集训的老师也只能在民房住宿。 自然,不可能一人一铺或两人一床,只能像民工一样,垫上稻草滚地铺。墙上走壁虎、地上爬蚂蚁、空中飞蚊虫的居寝环境,对我们这些农村人来说虽司空见惯,但有时也会起鸡皮疙瘩,难于入睡。对此,你还不得表露厌怨,还得带着笑脸感谢贫下中农的无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的深情厚谊,否则,你就是思想变修、觉悟不高而要受到教育批判,你在集训总结时还得说“三大觉悟”大大提高。我还记得同事仁良自编自演相声《阳坡》中的一句台词:“阳坡,阳坡,说起阳坡乐呵呵”! 说心里话,几天咬着牙关熬下来,很是难受,哪会“乐呵呵”呀?尤其可怕的是,在“群居”环境里,有人起得早,有人睡得晚,有人鼾声如雷,有人梦话连篇,真是嘈杂不堪,夜暮下的交响曲伴你彻夜难眠,可大家还得忍受啊! 我照例报到登记、交粮后,对号入室,找到那间属于我们“宿舍”的农家堂屋,正在怏怏跨进那道门坎时,我们学校的刘永方老师向我走来,轻轻地对我说:小秦,来,跟我去住单间。我心头一喜又是一愣:这里还有单间啊?但我相信刘老师不会跟我开玩笑。 我立马转身,跟着刘老师走过学校操场(农家共用的稻场),走下十多步石阶,眼下是一间刚修建的牛栏屋,几米外还拴着一头牛,突然“哞”的一声,好像在给我们打招呼,周围还传来猪哼羊叫的声音。 刘老师说:这单间是学生黄定鸣的家长特意给我们安排的,总比睡统铺强多了,看你愿不愿意? 天啦,我哪会不愿意呢?高兴还不及嘞!虽然这是养猪关牛的地方,但还是崭新的没使用过,尚未干枯的干打垒土墙,潮湿中散发出夏天里正稀缺的凉气,爽极了,刘老师还买来了蚊香和油灯。如此的“特殊化”,让我们安然自在地睡了几夜酣觉。 有人说:“时季最美是清秋,生命最美是安然”,这种走出嘈杂的安然无异是难得的甜美。后来,我也多次住过星级酒店,但都没那种温馨的感受,而只有金钱换来的“心安理得”。故而,我始终感激那年给我们提供牛棚的主人,也感激与我分享安寝环境的亦师亦友。 感念那次当“听用” 我在职几十年,当过很多社会角色,意味深长的一次是当“听用”。 1980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组织“包分配”,回到上洋公社任教。当时,年青的教育组长杨振升问我:你没什么想法吧?我不知领导问的中心意思,就信口而答:没啥想法,服从分配呗!过后,人混熟了,谈起此事时,杨组长明说:你毕业时条件优越,是校学生会主席兼班长,学习成绩优秀,又是学生党员,我怕你觉得回山区工作有思想包袱。 回想起来,觉得我当时的回答是亦真亦假。说完全“没有想法”是假的,怎么没心思呢?那几年里运势不好,世事弄人,受“不明原因”干扰,两次考学招录都有负我的考分,似乎命运在有意“颠待”我。 1977年全国恢复大中专考试,我毅然报考了大专,全公社仅3人上线,我居其一。那时是考分上线后再体检,我跑到几十里外的分乡体检时,内科没通过,就凭一个血压计、一把听筒取消了我的续检资格,诉求无门,只在心里留下谜团。一步落空,步步被动,如此致命一击是我一生的痛,一不经意就触到痛点。 几月后,我报考了中专,总希望时来运转,可又一波三折。我的考分在全县冒尖,填写的志愿是省属学校和“服从分配”。可在政审时,管理区的总支书记当我的面说: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让鹰子老哇子一下子叼走了,提送档案要我签字,还不忙着。教育组掌管公章的会计也说:x书记说得对,我这个章子也不忙盖。言下之意,是要把我卡进师范,具体内情是什么,我不得而知。结果是以全校第一、超过录取分数线50多分的成绩,“被志愿”录入师范数理班。“上帝关上一道门,尚还开着一扇窗”,不幸之中有万幸,我就随遇而安。 面临现实,对于工作分配我也想得通。我们那届毕业生,山区的都是“哪里来哪里去”,无一例外,况且我们公社只有我和我心中的恋人后来的伴侣两个毕业生,能不回家乡吗?所以,就只“一颗红心,没两个准备”。同时,我们农村青年能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端上“铁饭碗”也知足了。况且上帝还有特殊地补偿,我收获了爱情和婚姻。 到了8月中旬,杨组长找我谈话,通知我的工作安排。此前,我估计会安排到重点中学任教,结果出乎意料,安排我在教育组工作。杨组长说把我“放到刀刃上”,先当函授老师,也就是师训老师。按当时的说法,师训老师就是“老师的老师”。具体任务有三,一是当中师函授理科教师,负责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二是短期培训,如教学内容专题培训、“双教”(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专业合格证考试培训等;三是给老师们的教学解难答疑,那时的老师,好多是“现学现卖”,即边学边教,我也就兼起了教研任务。我很喜爱这项工作,领导的器重胜过十碗“心灵鸡汤”,心中的郁结油然释怀,也就暗下决心:自律自强,不负厚望。后来我知道领导对我这样安排还另有用意,那就是把我当“听用”。 次年八月的一天,杨组长约我一同步行十多里到西北口中学去。在前往的路上,他对我说:公社初中的xx老师不服从工作安排,学校分工他带一个快班和一个慢班的数学课,兼快班班主任,他却执意只带快班的课,慢班的数学课一个多星期没上了,我们去西北口中学做一下杨xx老师的工作,请杨老师来顶替他的位置上课。有人喜欢“掂斤两”,一定不能迁就。 哪知,我们到西北口中学给杨老师说明来意后,杨老师却一口拒绝,我们只得怏怏返回。在返回的路上,杨组长对我说:“看样子只有你上了,我请你一路同行的目的就是在杨老师不答应的情况下,动用你这颗棋子,应该没问题吧?” 我当时心里充满矛盾:任务重且不说,如此把我顶到浪尖上,众目睽睽之下,倘若中考交不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让人笑话,不仅领导失望,还毁了我以前的虚名,而且会障碍以后的职业发展。但我知道,领导寄予厚望,需要我解围,于情于义、于公于私都推辞不得,只好答应了。 这次,老天爷总算开恩,机会与我利好。回到单位后,领导们再一次做那个老师的工作,不知什么原因,那个老师的思想转弯了,答应担负起分给他的全部工作任务。 听到这一消息,我如释重负:用不着架到火上烤了,我这个“听用棋子”就只是走了一步空棋。 我心知肚明,这是领导对我“高看一眼”的待见,事情渐渐远去,但由此产生的心理效应却是持久的。我们当地有这样一句话:你把我当牛使,我把自己当人看;你把我当人看,我就自己当牛干。长话短说:情为知己者投,业为悦己者拼,那几年干工作,是我最具情感投入的几年。 在此,顺便说一句,顾其人际关系,此事四十年来一直装在我心里缄口不谈,现已时过境迁,方公开说起。 感念那次做“临时公” 我到行政部门工作是三进两出,进出都随缘,没心起波澜。第一次进出是38年前被临时借调到晓峰区委办工作了几个月——自我调侃是“临时公”。当时进去不激动,后来却心生感动,而且留下久久的感念。 1985年,我任区师训教师,二十来岁,大专学历,时下正是国家提倡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而选用“年青·文凭”干部时期,不知组织上怎么看中了我,将我借调到晓峰区委办公室工作。说是“借调”,实质上是“两边”人员——边上岗边考察。 这对有些人来讲,可能要喜出望外,尤其在人们对公务员岗位趋之若鹜的今天,更是求之不得,而我却很淡然,因为我最执念的初心是想在业务上“搞个名堂来”,没意向从政。 该想法是有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的。那时的行政干部没有现在的公务员这般吃香,时下农村身价较好的姑娘选对象的标准就是:“找个农民不像样,找个干部怕下放,找个军人怕打仗,找个工人才恰当”,可见行政干部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不及工人。当地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干部是丝瓜,越老越空;老师、医生是南瓜,越老越甜。言下之意,还是当干部不吃香。 打从我记事时起,干部在我心目中没落下什么值得钦慕的印象,倒是留下许多“负面”的感性认识。先是“四清”运动,我家里住着工作组刘组长,大小干部“靠边站”、“人人下水,个个过关”的情景,我亲眼所见。我家与西庄公社机关住地基本是一个屋场,有时干部出差还把自己的小孩寄托在我家,常听他们议论“干部”这碗饭不好吃。既然别人不愿吃的饭我怎么一定要吃呢?这一思想就支撑了我的“排异选择”:何况我已有了公职岗位,当师训老师又有其独立自主的优越性,与其违心从政,不如在专业上“混个名堂来”。 恰在组织考察、考验期间,又遇两人“送冷”,也正迎合了我的心理:一是一位朋友说“当官就要当管官的官”;二是我的干哥哥说:他的儿子在华师大留校任教,省团委要调去当处级干部他不去,原因是受到他岳父观点的影响——是当大官的料就从政,不是当大官的料就搞学问。我考量自己当不上“管官的官”,更不是当大官的料,于是就顺其自然,随意而安,不刻意追求。后来,有人说我“没把握好机遇”,实际上是我听其自然没当机遇去把握。 当然,去留的决定因素不是我个人意愿问题,而是中组部、教育部下文,要求各级行政机关抽调的中小学教师一律归队,我就顺理成章地“复原”了。 这在当时没当回事事,后来对我的人生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宛如一壶老酒,陈而越醇越香,越发感念。首先是自我受到了特殊[[锻炼]],尤其对我这个学理科出身的人来讲,更是一种有益的磨炼。办公室赵其生主任是带我上路的[[师傅]],他[[热情]]传帮带,我全力而为。在全新的工作岗位上,名曰是“区委办”,实质上是与区公所办公室合署办公,工作人员除了一个打字员和搞后勤的外,就只有我和赵主任两人了,有段时间,赵主任生病住院,从主任到秘书就只我一人承担,里里外外“一把手”,政事白天办、杂事抽空办、文案晚上办已成常态,把日常工作应酬下来,已拉满弓了。与其说是领导给我提供了转行晋升的机会——哪怕已“流产”,不如说给我创造了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哪怕[[时间]]不长。环境逼人,这就硬挺挺地把我逼了一把,长了见识,有了体验,后来在处理公文、料理公务、办理会务等方面,不敢说轻车熟路,但也“似曾相识”,这种历练无疑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当时不很在意,过后颇感难得。由衷地感谢赏识和栽培我的几位老领导。 现今,我已离职退休,但当年他们对我关怀和教诲的情景,还铭记于心。区委王德顺书记找我谈话:我们准备把你放在几个岗位上轮换锻炼,全面熟悉情况后就任,你要经得起考验喔。事过16年后,我被调到[[教育]]局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在集锦桥上与王书记[[邂逅]],他开口便说:“你还是走到这条路上来了”,话语里流露出对未如愿初衷的惋惜。我也记得陈祖庆区长当时对我的“约谈”:你不能嘚尔乎儿的啊,要[[准备]]接我的班咯。年前,我特意找到了还乡养老的陈区长的电话,表达了迟到的谢意。 去年秋季的一天,我到黄柏河畔[[散步]],在相距十多米外,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原晓峰区委司文清副[[书记]]。当初刚撤社并区,在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成员中,惟他对我比较[[了解]],料想是他最初赏识推荐了我,至少是他首肯认可了我。知遇之恩一直铭记,我连赶几步,走到他身边,寒暄几句后,表达了内心的谢意。虽是几句情面上的话,但一吐为快,心里有种还债后的轻松。 漫漫红尘职场路,我埋头走过四十年,所幸志向不高,也就少有红尘纷扰,但也遇到过不待见。对此,我明白,我不傻,但可以装傻。然而,对于他人的善待,却不能装哑,哪怕受益的仅为一时的欣悦或间接的利好,至少迟早要道一声“谢谢”。故而,在此特向所有善待我者道一句心声:谢谢你,谢谢你的深情厚谊!谢谢你给我留下职后的甜美[[回忆]]!<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63477962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秦德兵,夷陵黄花镇秦家院子人,从事教学、教研、教管40余年,中学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最为感念的职场待见(秦德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