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238.1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月光曲 (電影) 的原始碼
←
月光曲 (電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月光曲''' </p> |- |<center><img src="https://cinemapoetica.com/wp-content/uploads/2017/04/When-East-Meets-West_Terang-Boelan_193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inemapoetica.com/when-east-meets-west-american-and-chinese-influences-on-early-indonesian-action-cinema/ 圖片來自cinemapoetica] </small> |} 《'''月光曲'''》(''Terang Boelan''),或譯作《'''月圓'''》,是一部在1937年上映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電影,由阿爾貝特·巴林克執導,[[沙倫]]擔任編劇,由拉登·莫赫達爾、魯姬亞和埃迪·T·埃芬迪主演,部分演員來自巴林克上一部作品《[[巴勒 (電影)|巴勒]]》(1936年)的班底。<ref>[https://cinemapoetica.com/when-east-meets-west-american-and-chinese-influences-on-early-indonesian-action-cinema/ 月光曲],cinemapoetica</ref> ==介紹== 故事講述一個年輕女子在嫁給父親屬意的[[鴉片]]走私者之前,和情郎[[私奔]]的經歷,靈感來源之一是在1936年登上銀幕的荷里活電影《叢林公主》。本片在東印度群島和[[新加坡]]拍攝,配樂包括當年很受歡迎的格朗章歌曲,目標觀眾是印度尼西亞原住民知識分子。 《月光曲》在東印度群島大收旺場,掀起拍攝電影的風潮,令衰退多年的本地電影業恢復元氣,因此印尼電影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把本片的面世稱為印度尼西亞電影史上的轉捩點。同時,本片揉合歌曲、美麗風光和愛情故事的公式受到觀眾的歡迎,並成為往後數十年間許多同類電影的模仿對象。在[[英屬馬來亞]],本片也錄得20萬[[叻幣]]的票房收入,並促使[[邵氏兄弟]]為[[馬來人]]製作電影。本片有可能一直保存到1970年代,但如今很可能像同期製作的東印度群島電影一樣,[[散失電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劇情 == 洛哈婭在父親(穆欣飾)的[[包办婚姻|安排]]下和聲名狼藉的富家子穆薩訂婚,為此她不得不和心上人卡西姆分開。在婚禮前一晚,卡西姆對洛哈婭唱起了一首《月光曲 (民歌)》,他們一商量好[[私奔]]的計劃,就在第二天出發,離開沙沃巴島(Sawoba)。來到[[馬六甲]]之後,卡西姆在[[旱塢]]找到工作,洛哈婭則在家中打理家務。他們還發現,原來卡西姆的老朋友杜拉已經在馬六甲生活了一段時間。 後來,穆薩找到了洛哈婭和卡西姆的蹤跡,卡西姆也發現穆薩幹的其實是販賣鴉片的勾當。洛哈婭被父親拉回沙沃巴島之後,當時忙於工作的卡西姆也回到島上,向島民揭發穆薩販賣鴉片的惡行,同時希望他們站在自己的一邊。結果卡西姆和穆薩大打出手,本來卡西姆處於下風,不過和卡西姆一起回來的杜拉及時出現,把形勢扭轉過來。最後,洛哈婭的父親,以及其他鄉民終於明白到,洛哈婭和卡西姆兩情相悅,於是同意他們一起生活下去。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87 電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月光曲 (電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