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0.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朗公寺 的原始碼
←
朗公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朗公寺</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260434f20b290dc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549232&sid=7823325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朗公寺 别名;大宗山朗公寺 地点;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大宗山 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主要景点;天王殿、杏抱槐、聚仙阁 |} '''朗公寺''',又名[[大宗山朗公寺]],坐落于[[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的大宗山,为临沂古代四大名刹之一,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 朗公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增建重修。鼎盛时期僧侣愈千人。<ref>[https://linyi.dzwww.com/lanling/xr/201905/t20190517_16915337.htm 大宗山朗公寺景区],大众网 , 2019-05-17</ref> ==寺名由来== 朗公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因朗姓高僧所创而得名,历经南北朝,隋、唐、元为鼎盛时期,为古琅琊郡寺院之首,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曾与万德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 ==相关典故== 相传,郯国之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 ==交通路况== 朗公寺坐落于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的大宗山,东距京沪高速公路8.5公里,与罗庄区相望,南距曹岚高速公路(枣临高速公路段)9公里,与兰陵县相望。 朗公寺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建寺于[[东晋]],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500余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当时可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化大革命]]。 朗公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1997年得到部分修复。 ==规模之大== 朗公寺现存古建遗址为晋代建筑风格。其规模宏大,构造复杂,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筑,在朗公山之阳,下寺、塔林、上寺,从低至高。上寺殿堂飞檐斗拱,石柱盘龙,雄伟壮观,分前后三进,东西各配有碑亭、廊房,大殿为[[佛祖殿]],供如来佛祖,两侧为[[罗汉塑像]];二殿五间,为罗汉殿,殿内塑[[弥勒佛像]],两侧列[[十八罗汉]];前殿五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殿内塑四大天王。上寺中保存了大量碑碣刻石。 塔林位于上寺西约50米,这里原是历代寺僧圆寂处,塔基多为鼓形,塔身为六面柱体,所置覆莲花项轮随处可见,塔身各面雕有盘龙飞天等图像,优美的造型与绝妙的浮雕相辅相成,显示古代佛教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 ==古今地位== 古往今来,既有帝王曾来此“造化”,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题刻,众多方家游人络绎不绝。惊奇的是两幢民国十四年创修聚仙阁所立的石碑,用手击之如磬,有金石声,用木棒敲打,会发出颤音。 ==旅游景点== 朗公寺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景点较多,西南有山涧,下有石洞,深丈余,名曰“朝阳洞”,相传为朗公面壁处,稍过瞑思,能寻味到“清风明月净禅心”的情趣。洞西有[[碧云观]]、[[关帝庙]]、[[尼姑庵]]俗称下寺。寺前有溪,溪上有桥,名曰“[[天桥]]”,桥下悬崖,有一棵古柏,蟠曲虬劲,生于石缝之中,犹如昂首苍龙奔腾欲飞,人誉之“万年松”。这里林壑优美别有情趣,幽净清新令人神往。 此外,山中还有聚仙阁、九步天阶、仙人脚、佛爷洞等景胜,为大宗山和朗公寺增添了诸多秀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天王殿:四大天王虎目圆睁,脚踩八怪,十分威武。寺内东西配廊房、钟鼓楼、碑亭等建筑。 杏抱槐: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宛如母子,相偎相依,扶老携幼,亲情绵绵,蔚为壮观。 塔林:上寺西行50米,古柏中有塔林一处。塔林为寺中历代僧人圆寂安葬之处。僧人圆寂后,尸首葬于塔林,灵魂经南边的天桥赴西天极乐世界,当时有塔七十八座,塔高不一,高者十余尺,低者亦有二人高,塔基石为鼓形,塔身为六面体巨柱,塔顶为圆锥体,掩映于松柏之中,巍伟壮观。 聚仙阁:此阁端座于奇石峭壁拥抱的盆地之中,宋潢书斋以北。阁分两层,石柱飞檐,流光溢彩,阁内香雾缭绕,仙气荡魂。“[[胡三公]]”脚踩祥云,手持宝伞,慈眉善目,奈人仰慕,仙阁前碑文记载:[[车庄卓]]姓先祖[[卓云仙]],救一狐狸于危难,狐狸变作一老者[[胡三公]],与[[卓去仙]]结为兄弟,后卓姓族人人财两旺,族人建一阁楼,取名聚仙阁,以示奉祀。 碧云观:位于玉涧以北,峭壁之阳。此观早年飞檐重叠,琉璃瓦顶,前后两进院落,前5间为送子娘娘殿,殿内送子娘娘妖娆无比,光彩照人,怀抱赤身男童,左右两侧侍金童玉女;后9间是观音殿,中间3间供观世音菩萨,像高3米,立于莲花之上,神态端庄、慈祥。右手拿杨柳树枝,左手持净水瓶。东配殿供文殊菩萨,西配殿供菩贤菩萨。如今,已失去了当年的宏伟,但迹形犹存,灵气犹在,是善男信女求子求福的好地方。 佛爷洞:碧云观东,峭壁陡崖之上,天生一洞,洞府邃幽,名曰:“[[佛爷洞]]”。洞前玉涧流淌,四周古松苍翠,绿树掩映,遮天蔽日。传说:佛祖为教化、超度一性情粗野的顽子,化为一老者,居于此洞,教顽子修炼百日,终成正果,化为[[金翅大鹏]],终生辅佛。佛祖居住的石洞被称为“佛爷洞”。佛祖教化顽子的传说,广为流传,方圆百里,不少乡民拎着孩童到佛爷洞前抚摸一番,三磕九拜,烧香祈祷,期待顽童聪明伶俐,学业有成,至善至孝,终生无灾无病。 红孩儿桥:碧云观南,玉龙涧之上,有座石拱桥,叫红孩儿桥。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大明弘治]]年间。因桥北送子娘娘殿的娘娘常遗红孩儿抱子经此桥,送给前来求子者,所以这座桥便称为“[[红孩儿桥]]”。民间有:“红孩儿桥灵悠悠,小媳妇不育桥上走,送子娘娘点罢头,来年准生胖娃妞”的顺口溜。 万年松:红孩儿桥西行五步许,玉涧之阴,巨石中冒出一奇松,蟠曲虬节,古貌苍然。传说,松树是善良小龙女的化身,是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象征,被称为万年松。 神泉:位于转经山之阴,山腰间。相传,此地久旱无雨,河干井枯,偶出一泉,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有一盲人携子来朗公寺降香,口渴掬泉水饮之,洗面,目复明。四方乡民闻之,皆来取水治病,果真灵验,遂称神泉。世人为感恩戴德,捐资建一神庙。上刻楹联:“山中生泉滋万物,地中有水润众生”。匾额:“泽及生民”。 九步天阶:由神泉下百余步,有一巨石,东低西高,天生九阶,酷似阶梯。相传,[[西天佛祖]]降临大唐传经,驻足大宗山,见众僧绕山诵经,便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后踏石阶,乘神骥西归。如今,蹄印清晰可辨。佛祖踏过的石阶,被称为“九步天阶”。 观日台:位于转经山顶峰,建于[[唐代]]初期,久经苍桑,历遭战火,只留残迹。立观日台,观日出胜景与岱顶日峰无异,人称鲁南“[[小岱顶]]”。[[乾隆皇帝]]登观日台曾赐楹联“碧海金黄色波涵旭日,苍穹清静拥祥云”。 龙泉井:朗公寺门前,九龙涧南,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树荫下有一口石栏水井,曰“龙泉井”。此井水搬倒不溢,黄旱不枯,冬暖夏凉,井水澈洌。常饮此水,延年益寿,随意饮用,绝不腹痛。 ==寺内传说==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 。 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杏树有一搂粗,树桩部有一小小空洞,洞中生长出一棵幼槐,有成人拳头粗,高过一人,茁壮挺立。 传说,这棵[[杏抱槐]]原为槐抱杏。唐代初期,槐树搂半粗,高三丈,怀里的杏树三人多高,已开花结果。老槐树除了抚养幼杏成长,还常为相爱男女牵线保媒。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夏天,一妖孽被火龙追赶,遁匿槐树间。火龙口喷火焰,寺中僧人发现老槐树干已被烧煳,怀中杏树枝叶烧秃,树下怪物肉煳骨朽。随后,火龙口喷清水,洒在槐抱杏根下,腾空而去。槐抱杏大难不死,时过境迁,年幼杏树锻炼得干坚、枝挺、叶茂,长成一棵麦黄杏,继承老槐树天职,怀中又抱小槐树,小槐树乃老槐根生。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当地人称,老槐为祖父,杏为儿子,小槐为孙,祖孙三代,传宗接代。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w01846dltak|480|270|qq}} <center>山东省兰陵县朗公寺庙会</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朗公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