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未完成乐章(李锡文) 的原始碼
←
未完成乐章(李锡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未完成乐章'''<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238915/pexels-photo-823891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260&h=750&dpr=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未完成乐章》'''是[[中国]]当代作家李锡文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未完成乐章=== 万籁寂静,[[星星]]漫天。偶尔有飞机路过,闪烁着灯,不一会儿才传来“呜呜”的隔空闷响,然后就消失在夜空中。我正聆听着[[舒伯特]],心随着旋律而跳动,如此的同步、默契。轻快、明亮、伤悲、压抑、释放、舒展、豪迈,五味心胸,百般情怀。这是“未完成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的确是——这首乐曲,有的乐章没有完成改编,甚至缺失。“未完成”,这是天才[[音乐]]家的一个遗漏吗? 聆听着舒伯特,心飞出窗外。这首b小调被誉为“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视野、我的[[心灵];而当压抑与悲怆的音符流淌出来的时候,有一位老人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克勤局长。我想起他的辉煌,他的晚年,还有他的未竟之事。 音乐还在继续。而克勤局长的“未竟”,却不能继续了。 一 “克勤局长”,很多老同志这样称呼他。 他是我们的老上级了。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的[[夏天]],我单位的分房工作遇上“危机”,几个有“资历”的搞事情,他们的住房早已达标和超标,却依然争抢房屋,为子孙争房。而年轻人等房[[结婚]],无可奈何。分房工作久拖不决,领导想起了克勤局长,请他来一趟,帮着做做工作。 克勤局长要来津,我单位的两辆车公务车发动起来,赶赴外环线(如今的四环)大毕庄出口接车。 估摸[[北京]的车快到五大道附近了,单位的主要领导到门口迎接。“估摸”,嗯,那会儿还没“大哥大”呢! 克勤局长来了。他那白净的脸庞,浓密的头发总是一丝不乱,浓眉之下目光坚毅而锐利。和你说话时露出微笑,热情可亲。魁梧的身躯下,却是一双走路略显趔趄的残腿,那是过去年代里留下的后遗症。 他和蔼地跟门卫师傅打个招呼,在令人清爽的谈笑中,直奔会议室而去。 会议室早已坐满了人,没人抽烟,没人交谈,一片异乎寻常的肃静。克勤局长落座后,环顾四周,并不着急讲“正事”。他盯着几位老同志,问他们身体如何?家里的什么事情解决的怎样了?然后才进入正题。他那略有山西口音的普通话,讲了一通国家有关的分房政策界限,还有老干部待遇规定,之后严肃地说:“照顾老同志,一定按政策,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各位还有什么意见吗?再次强调安定团结第一。如果有意见争执不下,可以报上去,”他的目光转向我单位主要领导:“分房工作暂停!散会!” 一说“暂停”,都傻了眼。那时安定团结压倒一切,暂停,可能意味着数十个单元、数千平米的房子,谁也拿不到,泡汤,这可是一言九鼎。你再闹,职工们不骂死你? 就这样,“和和稀泥”,房子分下去了。 我的印象里,只有这次,会前克勤局长没有像往常那样“吟诵诗词”。 用现在的话说,这位局长很“牛”。在那个物资极端紧缺的年代,他是部里头管着全国物资供应的“掌门人”啊!计划会上、物资调剂会上给你这个省倾斜一点,对于生产和效益而言那就是个重要支持。比如[[自行车]],那时就是南[[凤凰]]]北飞鸽,原材料会保证供应;而其它的地区要上马生产,先看有没有原材料。你引进一条生产线做啤酒,离不开酒花、大麦等原料作为保证。整个行业的原材料进口、调拨、供应与分配,便是克勤局长的日常工作。他去各地检查工作和开会,所到之处,当地政府和行业的领导都是远接高迎,毕恭毕敬。 前排左起第五人开始:中轻总经理赵荫华,老新四军、原轻工业部副部长曾群,原供销局局长王克勤。合影者包括有关部门、部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及中层干部。笔者亦隐其间。摄于1991年,天津宾馆。 克勤局长在老一辈的同志里头,算是很有墨水的。参加过太岳区抗日财经班学习、反扫荡、土改以及上党战役、太原战役、平津战役,长期从事组干工作的他,本来文化不高,解放后由组织推荐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他对党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他有个习惯,不论到哪,开会之前喜欢满怀激情地吟诵几句自己创作的诗歌,或者插两句毛主席诗词,台下必以热烈掌声喝彩来回应。 在他离休前后,多次来到[[天津]]。其中有一次是来参加本系统的一个工作会议。那次会议,有关方面很重视,当时的国内贸易部部长张皓若、天津市市长[[李盛霖]]等同志都到会祝贺。我作为年轻的中层干部负责会议筹备工作,跟克勤局长有几次短暂的请示和交流,我记得他的房间里,总是坐了很多老领导,满满一屋子的“老干部味道”。他对我的印象,应是那时形成的。 当一切功名利禄都成为过往烟云的时候,留下的,只有志同道合的情谊。这情谊,有时会超脱上级下级的关系,超脱年长年少的界限。 克勤局长曾经在天津工作过一段时间,不到20岁的他,受军管会指派参加军事接管天津造纸总厂——那是1949年初的事情了。他每次见了我,都会提起海河,提起天津民风,说说攻打天津城外东局子的故事,当然忘不了问问那些在津的老同志。有一年,似乎有些诡异,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转折,快80岁的克勤局长专门从北京赶来看我。那个时候,觉得他还是十分健硕的。我们聚会在塘沽海滨,内蒙轻纺供销公司驻塘沽办事处的杨总亲自动手下厨房,切菜做饭。健谈的克勤局长和我们唠家常,谈工作,直到很晚。老领导的到来使我十分感动,对于新岗位新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二 前排左起第五人开始:中轻总经理赵荫华,老新四军、原轻工业部副部长曾群,原供销局局长王克勤。合影者包括有关部门、部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及中层干部。笔者亦隐其间。摄于1991年,天津宾馆。 最后一次见到他,却是在北京文津街的305医院里。 老人躺在病床上,见我们来看他,显得很兴奋,招呼着,吃吃力要坐起来,我和林总赶忙上前扶住。我俩都吓了一跳:这个声音沙哑、形销骨立的人是克勤局长吗?人怎么剩下这么一点了?以往克勤局长往那一站,屋子都显得有些拘束;而此时,病房里竟然如此空旷!你看到过一个人从180斤猛然缩成了80斤的情形吗?我的第一感觉竟然是人生的可怖! 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们关切地询问病情。强打精神的克勤局长不忘问候我,他说:“小李……你多年轻啊!”在年长者面前,不敢说“不年轻”,其实我也五十多了呢!这位老领导,重病在身也是忘不了关心他人。 病床上的他,对于“年轻”充满期羡的眼神,对于时光的留恋,令我常常清晰地忆起,也常常感慨人生。年轻是什么?年轻意味着能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梦想啊!然而,人都有不再年轻的时候。 我们轻轻拉住那骨瘦如柴的手,生怕弄断似的。他眨眨眼,看看窗外,突然说:“我去德国,××部长和××同志把我叫了回来!”杨×是从前的轻工业部部长,另一位王××是原国务委员,是从吉林走出来的“老轻工”,这两人应该是克勤局长的老上级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眼神有些游离。林总朝我示意,点点自己的脑门,小声说:“有点乱了。” 哦!对了,我想起几个月前,我去克勤局长位于丰台的家里,交谈中他也是突然冒出这么几句:“我去德国……”我知道他有个女儿在英国,儿子在北京。我始终没赶上见到他们。是否想女儿了? 来自[[山西]]的保姆大姐侧过身来,对我耳语道:“唉,一阵明白一阵糊涂了!”但我还是没有往坏处想,他精神尚好,思路清晰呢! 那天,我吃着保姆大姐做的面条,我说我在山西上过学,这算是正宗的山西味道了。克勤局长说:“我这辈子经历了很多事情,解放区土改、进城、文革、改革开放都见识了。最大的遗憾,就是这本回忆录没有出来。我动手太晚了!” “太晚了,如今力不从心了……如果你早点调到北京来……”他的两眼看着我,重复着这几句话。 305医院环境清幽,[[空气]]凝重。我顾不上太多的思绪,只想多在这病房里停留一会儿。 护士进来了。医院探望,是有时间规定的。 不想别离,却注定分开。克勤局长使劲拉着我俩的手,一直不肯松懈。我和林总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握手,是他最后的力量,或许……是最后的道别,我俩哽咽着,说些连自己都不信的劝慰的话,“好好治病……”、“过几天我们再来看您……”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我和林总始终沉默着。林总是我单位原总经理,已经退休多年。这两位老同志在工作中有几十年的交情,退下来之后更是短不了联系。林总看到老局长这般景况,心里肯定比我更难受。 车行进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春寒乍暖的时节,外面凉风劲吹,车子不敢顶风开得太快,但依然瞬间便将两旁的树木、田地、工业区的厂房和广告牌都甩在了身后。远处的田地里,依稀活动着几个人影,穿着厚厚的衣服,在整理着农田。 无论都市的繁华,还是这华北大平原的广袤,都在一瞬间走过,成了背景。我驾着车,看着前面的路标,还有远方,一切恍如梦中。 一个思路清晰、宏阔开明的领导,如今却梦呓连连不着边际;一个坚毅而壮实的男人,此刻连一枝钢笔也拿不动了。王克勤,这位历经风雨、指点八方的老干部,只能躺在十来平米的病房里,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三 后来很久,我还是想到那句话——“我准备的太晚了!”“早”与“晚”这样的概念在我脑里游荡。 克勤局长爱好写作,闲暇时间常常吟诗写字,也喜欢收藏古玩玉石。他写了近10万字的书稿,请人打印做成电子版,最先发给了我。文稿是从“痛说革命家史”开始的:“我的家乡在山西沁水县豆庄村。我的父亲3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解放后定为革命烈士……”他是想写一部回忆录,我提出建议:“就写不叫回忆录的回忆录,书名和内容可以更加自由一些。”我知道,在当今的“体制之框”里,京城部级以上的干部数以千计,而以1949年10月1日之前参加革命为标志的老干部恐要数以万计。克勤局长的级别,不易有出版社“邀请”撰写回忆录的机会。我仔细地看了一遍稿件,内容丰富,表述清晰顺畅,但不很连贯,时间上有中断,还需要不少的补充;有的可能因记忆减弱,存在着内容颠倒、事件不准等现象。于是我力所能及的帮着调整和纠正,并提出了补充意见。 几个月前的那天,我带着修正稿去了克勤局长家。吃完了他家的山西面,我们就一起研究起他的书稿来。为了方便老人,我先前特意对已经修改的、拿不准而请他修改的地方,都以不同颜色的字符做了标记。临走还给他设置了一个电子邮箱,以方便往来改稿。天很晚了,我没有返回,而是住在附近的一个宾馆里。我不大擅长开夜车。 这次我走的时候,他没有如往常那样执意把我送出小区的出口。我们在楼门口道别。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从天津赶到他家里了。我这人如此不开眼,在克勤局长“当政”的时候,连他家的大门朝哪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而他离休多年之后,我却成了他家的常客……他在书稿的“后记”中写道: “在2010至2011年,正是我进入八十岁垂暮之年。经常要住院治疗肿瘤,另一方面在拖时间,很想把稿写定。当时体重下降20多斤,精力和体力很弱,困难重重。就在这个时候,‘最难风雨故人来”,中国轻工业总会和原轻工业部的老领导来了,太行山的老教师来了,文化大省河南的老记者会面了;我的忘年交李锡文同志多次从天津赶来看望我,并对本书进行编纂整理,热情帮助……” 书稿需要补充修改,但后来克勤局长并没有完成。病魔始终缠绕着他,不肯放过。我走后不久得知,他再一次住进医院。我的推断是:老人可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身体;当他写完这段后记之后,再也没有写作的精力了。 草稿,成了永远。 人已去,心未了。这不也是一首“未完成交响曲”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人生的交响曲,感受着交响曲的连贯与转折、激昂与跌宕。这首悠远绵长的生命交响曲,人们毕其一生,依依东望,精心演绎,但当曲终人散之时回首以往,曾经遗漏过什么吗?会是完美乐章吗?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锡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未完成乐章(李锡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