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9.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朱兆祥 (力學家) 的原始碼
←
朱兆祥 (力學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0141205163323290.jpg|thumb|300px|right|缩略图|'''朱兆祥 (力學家)''' [http://www.nbbbwg.com/UploadFile/images/20141205163323290.jpg 原圖鏈結]]] '''朱兆祥'''是力學家、教育家和科技事業活動家,出生於1921年2月4日,浙江省鎮海縣入。左虹橋村一個漁業工人家內長大,祖父和父親畢生為魚店工人,每年漁汛期去嵊泗列島捕捉大鯊魚,割取魚翅,採集和加工漁產品。長年的艱辛勞動和海洋生活,培養出他們在又忙又苦的生活中堅持下來的韌性和耐力,養成了他們勇於探索和冒險的精神。2011年11月28日於北京病逝,享年90歲。<ref>{{cite web|url=http://news.yyhn365.com/jiwen/2015062711623.html |title=緬懷恩師朱兆祥教授 |publisher=永遠懷念 | date=2015年06月27日 |accessdate=2019年03月05日 }}</ref> == 簡歷 == [[朱兆祥 (力學家)]]從青年時代起就活躍在科學活動的組織工作上,竭盡全力支持和協助我國好些知名科學家如[[梁希]]、[[竺可楨]]、[[袁翰青]]、[[錢學森]]等,推動了許多全國性的和現代化的科學事業的進展。他在工作中成為黨和這些科學家之間的聯繫中介,而且成了他們的得力助手。 1946年,浙江大學遷回杭州後,他參加以倡導科學和爭取民主為雙重任務的“科學時代社”,在地下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團結進步科學青年的活動,並隨後在實際行動上和周志成、丁一起共同推動組織浙江大學講師助教會,來支持當時被叫做解放戰爭第二條戰線的學生運動。 1948年又進一步協助心理學家陳立教授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一方面開展了日食觀測等一系列科學活動,另一方面則宣傳科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呼籲團結起來以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殘餘勢力的雙重束縛。 1949年杭州解放前夕,他作為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杭州科協黨組成員和[[谷超豪]]、[[任雨吉]]等發動科協會員開展護廠護校、準備迎接解放的活動,阻止了杭州紗廠等遷台,保護了電廠、自來水廠等免受破壞,保存了錢塘江水利資源等重要資料,推動了雷達研究所的起義。5月3日杭州解放後,他和黨組成員一起立即向解放軍杭州軍事管制委員會代表[[張勁夫]]匯報了所掌握的杭州各企業和工農業情況,配合其協助接管,並使科協成為黨聯繫科技界和工商界的橋樑。 1949年10月,朱兆祥到北京協助化學家[[袁翰青]]組建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主持輔導處工作,按照政協共同綱領中普及科學知識的條款推動全國科學普及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在各大城市推動建立科學館、天文館,組織科學展覽,出版科學普及讀物;在縣城和農村則以文化館為基點組織有關天文現象、農業病蟲害和婦幼衛生等科學知識的巡迴展覽,其觀眾在華北和西北各省平均每縣達8萬人。他主張成立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以促使科學普及工作發展成為科學界的群眾性活動。與此同時,他參加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總會活動,協助推動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組織工作。 1950年8月,他當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常務委員,負責組織協會的秘書處,協助協會主席林學家、梁希組織各省市的分、支會,在全國組織科學講演會,從全年1萬次發展到幾十萬次之多。同時,他又被選舉為中共全國科聯科普聯合支部書記,義不容辭地協助推動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秘書處的工作,開展學會活動。在多年從事科學組織活動中,他堅持科學工作者是各類科學團體的主體,竭力糾正團體的專職機關(秘書處)的“衙門化”傾向。他認為科學家在舊社會有反對黑暗統治的自覺,在新社會有在科學研究、教育和普及方面貢獻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組織者要虛心為科學家服務,發揚民主,使科學家能夠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955年10月,朱兆祥受[[陳毅]]副總理之命,作為中國科學院代表專程赴深圳負責歡迎在美國受到拘留、軟禁等長期迫害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一家回國。對於這一歷史性事件,香港報刊上曾刊登過錢學森一家踏上羅湖橋的廣為人知的照片,而在橋頭另一側緊緊握住錢學森的手、代表祖國向他表示熱烈歡迎的正是當時在國外尚鮮為人知的朱兆祥。接著,朱兆祥陪同錢學森考察全國南北10來個城市的工廠、大學和科研機構,並幫助他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956年1月以錢學森為所長的力學研究所的誕生,以及1957年以錢學森為理事長的中國力學學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力學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力學研究所成立伊始就開拓性地設立了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流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物理力學、自動控制和運籌學等研究室,不少研究方向當時不僅在國內是個空白,在國際上也是最新的前沿研究。朱兆祥一方面作為研究所的學術秘書,從學術管理工作方面協助錢學森開拓新學科;另一方面作為黨組織的負責人之一,從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科研路線方面,以及從網羅人才、組織隊伍、興建新樓、制定規劃等行政管理方面協助錢學森在短短的一二年時間內就把力學研究所建設得生氣勃勃。甚至後來在遭受沉重的政治打擊的情況下,他還受命於中國科學院張勁夫副院長負責去懷柔山區籌建力學研究所分部,以開闢不能在城市進行的火箭實驗。當人們頌揚[[錢學森]]、[[錢偉長]]和[[郭永懷]]等對創建力學研究所的歷史性功績時,同樣不會忘記朱兆祥所作的重要貢獻。<ref>{{cite web|url=http://lxyd.imech.ac.cn/info/detail.asp?infono=15590 |title= 忠厚長者學界楷模 |publisher=地園學力 | date=2012年01月01日 |accessdate=2019年03月08日 }}</ref> == 動態 == 1932年2月,他從農村小學轉入寧波四眼碶小學插班,第一次讀到[[郭沫若]]、[[朱自清]]等的白話文學和聲光化電等現代科學知識,並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想新文化的啟蒙。 1933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後改名寧波中學)。 1935年,因帶頭反對學校法西斯軍事管理制度,險遭開除;這年冬天,他還參加了一二九運動。 1936年初中畢業後,因家貧綴學,在家靠抄寫度日。10月,他離家去上海華一工業社藥水電池保安燈廠當學徒。未成年即已體察到當時中國之社會黑暗、國家落後及生活艱難。 1937年5月,工廠倒閉,他失業回家。8月,考取浙江省立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公費生,遂發奮攻讀建築科。此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他目睹國民黨政府黑暗腐敗、抗戰不力,滬、寧、杭相繼失守,寧波岌岌可危,遂參加寧波學生周刊社從事救亡活動,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 1940年初,他在鄞縣梅園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支部委員和鄞縣縣委學委委員。 1940年10月,他考取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由幾位地下黨員湊款相助到浙南龍泉分校入學,受到竺可楨和鄭曉滄所倡導的浙江大學求是學風的薰陶,並繼續運用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時就開始的超前自學的方法進行學習。 1942年夏,在日本侵略軍侵犯浙南的危境下,他和同學結伴長途流亡,到達遵義浙江大學總校,靠工讀和獎學金繼續學業。 1943年起,因獲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優勝,學生時期就被學校聘為工學院數學助教,輔導微分方程、工程數學等課程。 1944年,他隨導師錢令希作畢業論文,以優秀成績畢業,留校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主持材料試驗室工作。此時他也曾有過出國深造的念頭,但他目睹時局艱難,特別是受到聞一多被暗殺事件的激勵,就以中國的革命前途為重,繼續投身愛國民主運動。 1946年,浙江大學遷返杭州後,他找到黨組織,以科學時代社為基點組織杭州科學工作者協會,開展科技界的民主活動。這也是他以後從事“科協”“科代”“科聯”“科普”等組織工作來推動我國科技事業開拓發展的一個前奏。 1949至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頭10年中,科技界面臨著在貧窮落後和戰爭瘡痍的基礎上重新組織隊伍和開拓事業的艱鉅任務。朱兆祥放下了自己嚮往的學術研究,投身於祖國的科技事業的組織開拓工作。 1949年10月赴京後,參加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的籌建工作,並主持輔導處,推動全國科學普及活動。 1950年,在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常務委員,負責組建協會秘書處;並以中國共產黨全國科聯、科普聯合支部書記的名義,協助推動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秘書處的工作。四五年間,他奔波於全國,先後推動了20幾個省市的科聯、科普分會的建立。 1955年10月,朱兆祥作為中國科學院代表赴深圳歡迎留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回國。接著,朱兆祥協助錢學森和錢偉長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並籌組中國力學學會。正當他努力為新建的力學研究所做好學術管理工作、積極發展力學研究業務之際,“反右派”運動開始了,朱兆祥被指控為包庇右派,蒙受不白之冤而受到沉重打擊。他被調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在這充滿著辛酸和苦楚的坎坷之路上,他又在力學教學和新學科的創建上傾注了心血,不斷地開拓。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和近代力學系任教的20幾年中,先後開出10餘門課程。 從1963年起,朱兆祥主持近代力學系爆炸力學教研室的工作,領導了我國第一個爆炸力學專業的工作,使其健康地發展。20多年來他從教師科研隊伍的形成和提高、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等各個方面,為爆炸力學和衝擊動力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他從事空中核爆炸、應力波的傳播及其引起的損傷和屈曲、材料衝擊性能,以及力學史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科技大學,建立和發展了我國第一個爆炸力學專業。 1985年秋,朱兆祥出任寧波大學首任校長。他懷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精神領導籌建這所由香港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包玉剛爵士捐款興建的寧波第一所綜合大學。經過不到一年的艱苦籌建,寧波大學以一所包含文、理、工、商、法多學科的新型綜合大學的面貌正式開學。寧波幾輩人盼望建立一所大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寧波大學辦學中,朱兆祥努力進行教育改革。學校只設學係而不分專業,放寬各系的培養面,倡導發揚浙東學派 “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傳統,旨在培養既有寬厚的學科基礎知識,又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和社會中堅,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些改革凝聚著朱兆祥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 1988年秋,學校初具規模,66000平方米校舍竣工,為8個學系聘集了寧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教授隊伍並全面招生,教學和科研活動正常展開,至此,他力請辭去校長職務,回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潛心結構動態屈曲和高分子材料力學性能的研究工作。 朱兆祥歷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理事或常務理事,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理性力學和力學中數學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力學學報》和《應用數學和力學》常務編委,《爆炸與衝擊》副主編。 ==開拓爆炸力學和衝擊動力學的教學研究== 研究物質在爆炸和衝擊載荷下力學運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為主要特點的新學科分支——爆炸力學,是為適應高、新技術的發展,由錢學森倡導,由鄭哲敏開拓發展,並率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設立了爆炸力學專業。朱兆祥自1963年主持爆炸力學教研室工作起,30年來為我國爆炸和衝擊力學的發展作了重要的開拓性的貢獻。 作為一門新學科、新專業,國內外均無現成教材。朱兆祥勤奮地研究和論著,陸續開出彈性動力學、塑性動力學、衝擊波物理、爆炸固體力學、非線性波等新課程,並編寫了大量講義。這些工作都是在他蒙受政治上的不白之冤長達19年之久的艱難時期中完成的,這就特別顯得可貴。雖然由於他對自己編寫的數百萬字教材一直持嚴謹態度而不急於正式出版,但通過授課講學及講義的流傳,他在這方面所花的心血不論在培養一代爆炸力學人才,還是在推動我國爆炸力學的發展上,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他還多次應邀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核防護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工業大學、全國應用數學和力學講座等處講授塑性理論、現代連續介質力學、衝擊動力學和細觀固體力學等,使這些新學科在全國得到傳播。 1984年他在杭州講學時編寫的“爆炸和衝擊中的力學問題”是他的眾多講義的結晶和代表作。 為推動爆炸力學的學術交流和加強與工程部門的密切聯繫,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他與丁?一起主持了全國第一屆爆炸力學會議(黃山),作了題為《爆炸力學的現狀和任務》的報告。 1981年在第二屆全國爆炸力學會議(揚州)上,他作了《爆炸衝擊和非線性波》的報告。 1984年,他在第一屆全國衝擊動力學會議(黃山)上作了題為《高速撞擊動力學現狀和前景》的主旨報告,並和王仁共同倡議於中國力學學會下成立“衝擊動力學專業組”。這標誌著我國衝擊動力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朱兆祥曾經從事混合炸藥最優配比、空中核爆炸近區衝擊波壓力分佈、爆炸驅動飛片等與爆炸直接有關的問題的研究。比較有系統的工作則是應力波的傳播及其效應的研究,這是爆炸和衝擊中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他曾和青年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到工廠和試驗基地做了數百發砲彈的炸藥對鋼板接觸爆炸的大型試驗,在我國最早研究應力波在固體中引起的損傷積累和層裂現象,確定了主裂片厚度和炸藥層厚度之間的關係,並用數值計算作了理論分析和估算,提出了一個適合於工程應用的計算主裂片厚度的近似公式。他和王禮立、虞吉林等在有關應力波傳播過程中彈塑性間斷的研究,確立了彈塑性間斷傳播的基本特性和規律,被國際上認為是一項有價值的創造性成果。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彈塑性波的理論和應用”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研究了應力波在細長結構中引起的動態失穩,提出了一個計及應力波效應的動態屈曲準則,發現了隨著應力波的傳播在結構上發生相繼的屈曲以及屈曲模態的躍遷現象。這是第一次把應力波和動態屈曲結合起來的開拓性研究。 與開拓衝擊動力學相聯繫,朱兆祥還積極倡導材料力學性質的研究。50年代他翻譯了諾沃徐洛夫的《非線性彈性理論基礎》和特魯斯台爾的《彈性和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等書。他在投身爆炸和衝擊動力學的開拓發展時,更強烈地感到材料力學性質研究在當前力學發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77年,在全國第二次科學規劃會議上,他和鄭哲敏等一起提出建議,把材料力學性質的研究列為力學規劃中的重點。他率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出新課程:《材料本構關係理論》,並先後在昆明、北京、成都和長春等地講了多次。該教材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由他倡導,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了現代材料力學研究生班,培養了幾批從事材料的力學性質研究的人才。 在材料本構關係的研究方面,他從事過金屬、高分子材料、層合材料和復合材料動態力學性能的研究,特別著重研究了高應變率和大應變條件下的材料粘彈性本構行為。朱兆祥和他的合作者經過10餘年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建議和發展了一種新的非線性熱粘彈性本構模型,揭示出大量工程塑料的非線性粘彈性行為可歸結為平衡態下的非線性彈性與非平衡態下的線性粘彈性之組合,而表徵材料線性粘彈性特性的一個個鬆弛時間參數,分別都只對應一個有效的應變率範圍(轄區)。他發現高分子材料“應變率敏感峰”的存在,這些峰是按鬆弛時間排列成譜的。當他於1990年在日本東京首次發表這一結果而且預測這些峰和振動內耗峰之間存在著關聯時,引起了日本同行的關注。 ==教育事業== 朱兆祥從40年代起在教育戰線上先後耕耘了3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以重視基礎知識、面向尖端科學為其教育特色的。學生中又始終保持著追求真理、積極向學的風氣。所以朱兆祥一到新創立的該校就開出理論力學、彈性力學、振動理論等基礎課程,接著就根據新興的空間技術的需要開出比較深入的非線性振動、隨機振動、減振理論等課程,為地球物理系空間環境模擬專業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1963年轉入近代力學係後,就為爆炸力學學生陸續開出彈性動力學、塑性動力學、衝擊波物理等課程,又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授氣體動力學、炸藥爆轟、材料本構關係理論、非線性波等。他自己常常說:“這是形勢所迫,不得不拚命學習新知識。開出新課程。”這樣,他在中國科技大學期間幾乎開創了每年開一門新課的記錄。他每開一課,必自編講義,有時還自刻蠟紙,趕在上課前把講義發到同學手裡。為了開出這些新課程,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這項工作了。他常對青年教師說:“教師最主要的工作時間是在晚上、星期天和假期,不利用這三個時間,就無法在知識的大海中前進。”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朱兆祥平時接近同學,愛護同學,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在他的家裡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同學跟他談學問,談思想,海闊天空,了無顧忌。他自己認為,教師應該常常聽取學生的反響,更重要的是要從青年身上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新鮮的思想。他常帶同學到礦山和兵工廠實習爆炸,和同學一起吃住,過艱苦生活。在爆炸中遇到啞炮險情,他總是自己冒險前去排除,不讓學生幹這樣危險的事。因此同學都和他很親近,有較深的感情。 朱兆祥重視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培養,他向他在浙大時期的老師蘇步青學習用討論班活動的辦法來培養青年和領導科研,通過集體討論,教學相長,鼓勵青年拓寬知識面,佔領新領域,發現生長點,積極開展新問題的研究。在短短幾年中,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爆炸力學專業成為力學界中頗具特色的一支隊伍。 在中國科技大學主持近代力學系期間,朱兆祥努力實施學校關於加強基礎知識教育、拓寬專業面的教學方針,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教育,按照錢學森關於“物理學中的四大力學是近代力學的基礎”這一指示精神,要求把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列為力學系本科生的必修課,有條件的可以選修量子力學。他還提出在力學系本科生教學中應破除專業的界限,把彈性力學、流體力學和振動力學列為全系本科生的必修課,使得力學系培養出後勁足、適應性強、有創造性的人才來。 朱兆祥出任寧波大學首任校長期間的貢獻,更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辦學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成就。以改革開放為背景而興建的寧波大學提供了一個實施教育改革的陣地。朱兆祥在得到各級領導的支持、寧波大學名譽校長談家楨的共識和支持及同事們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幾年內把寧波大學建成了一所初具規模而體現改革精神的綜合性大學。 朱兆祥對於建設一所新型的綜合性的寧波大學曾作過反复醞釀和調查研究,並得到回故鄉訪問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包玉剛爵士的支持,他決定捐獻巨資在家鄉興辦寧波大學。 在建校方案建議中,朱兆祥強調:“寧波大學應該是一所新型的綜合大學”,“包括文(社會科學)、理(自然科學)、工(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將來如有可能,還應包括醫、農、商、藝術等”,“便於適應知識爆炸和技術革命的新時代,便於發展新興的邊緣學科”。他特別提出:“在大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能應付畢業後復雜的、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並有能力進行不斷的知識更新。因此學生的專業面宜寬,過窄的專業容易導致思想僵化和知識老化,為此在寧波大學中一般的只設系,不設專業。” 朱兆祥沒有意料到這個建校建議能夠這樣快地被採納了;更沒有想到一年之後從省、市到中央都一致要他來出任校長,於是他不得不在已過花甲的晚年放下心愛的科研工作,回到家鄉,投入繁重的建校工作,實現他自己在方案中提出的辦學思想。 這所大學在建校伊始就設立了外語、經濟、法律、數學、物理、土木、機械、電子等8個系,有了一個新型綜合性大學的雛型。為了放寬學生的知識面,學校真正地做到了只設學係而不分專業的設想,還實行了選擇性較廣的學分制,鼓勵學生跨系選課。學校強調基礎教育,重視外語和計算機應用和訓練,但是學校不設基礎部,而是請各系面向全校開課。 朱兆祥在寧波大學強調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學和科研應密切結合、互相促進,並且肯定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的主導作用。學校各項管理工作都必須為保證教書育人這一中心任務服務。他認為,依靠廣大教師辦學是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作風在學校工作中的體現,是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政策的具體實現。因此,學校的重大問題都提交以教師代表為主體的各種委員會和系主任會議討論審議。在學術上則鼓勵自由討論,百家爭鳴。 朱兆祥認為,寧波大學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社會中堅人才,指的是在思想文化上敏銳先進,在科學技術上領先,有寬廣的知識面,或者有組織經營能力,善於應付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的局面,能獨立工作、有創造性的人才。所以,他重視校風思想建設,提倡發揚浙東學派“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傳統,以“誠實、勤奮、創新、服務”為校訓,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立、自重、自強和自律的意識和能力,支持學生勤工儉學,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正是在上述辦學思想指導下,寧波大學在短短幾年內就朝著為形成一個朝氣蓬勃、富於科學和民主精神、團結和諧的教學科研環境邁出了第一步。1990年首屆學生畢業時,經上級教委和由杭州、上海、北京數十位教授組成的專家組的評審驗收,充分肯定了寧波大學在辦學和教育改革上取得的顯著成績。中國新聞社以“中國高校的黑馬”為題對外作了報導。這裡所說的“黑馬”,是英文darkhorse的漢譯,意指賽馬場中出人意外得勝的馬。隱喻寧波大學有驚人的潛力。當朱兆祥應邀參加首屆學生畢業典禮時,師生們以此起彼伏、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給以歡迎。這掌聲不僅凝聚了師生們對他以耄耋之年為創建一所新型大學所付出的日夜辛勤勞動所表示的謝意,及對他那種“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的獻身精神所表示的敬意,而且表達了師生們對他的辦學方針和改革方向的有力支持和肯定。 朱兆祥在寧波大學任校長期間所作出的成就是和他自己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苦難後的思想解放分不開的。他自己認為,在他進高小時接受五四運動新思想的洗禮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他在高中時,接受馬克思主義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思想武器,破除一切經實踐檢驗應予揚棄的迷信,應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他認為在經過這次思想解放後才開始真正地獨立思考,服膺馬克思主義真理。在建設寧波大學的過程中,他曾一再提倡竺可楨辦浙江大學時所倡導的求是精神,即嚮往真理,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以理智為依據,不盲從,不附和,不武斷專橫。這也正是朱兆祥在建設寧波大學和從事教學科研中所努力實踐的。 ==參考來源== {{Reflist}} == 外部連結 == *[http://www.cailiaoniu.com/94517.html 朱兆祥( 材料牛)] [[Category:学者]]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朱兆祥 (力學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