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38.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朱家湾街道 的原始碼
←
朱家湾街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朱家湾街道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朱家湾街道 所属地区:上海市普陀区 |} '''朱家湾街道'''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区中部偏东南。东与[[中山北路街道]]为邻,西与[[东新村街道]]毗连,南与[[普陀路街道]]、[[胶州路街道]]隔江相邻,北与[[石泉新村街道]]接壤。面积0.6平方公里。1963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1964年7月正式成立街道,以习称地名朱家湾命名。 =简介= 办事处设在中山北路2035弄1号,辖12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万余户,3.4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万余人。 境南临吴淞江,北有虬江,太浜横贯中部。清初境内渐有村落,清代中叶起,村落增多。20世纪初,[[吴淞江]]沿岸兴建工厂多家,劳动人民逐渐来境内定居。 二三十年代,聚居者更多,在虬江南岸一带形成集市朱家湾,以街衢为中心,四周密集棚户简屋,成为闻名的朱家湾棚户区。 1984~1986年,街道连续3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卫生街道。 1991年10月4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朱家湾街道和石泉新村街道,合并新建石泉路街道。 =建设历史= 解放后,境内的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以自建公助和改建等方式,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五六十年代,先后建成友好新村、同泰新村、卫星新村、石泉二村等砖木结构2层楼房为主的住宅群。 80年代始,境内进行大面积的住宅建设,虬江两岸的原有住房,大部分为多层、高层住宅楼群所替代。已建成的信仪、太浜、赵家宅、石泉路165弄、岚皋路166弄及200弄等新村住宅,房屋式样新颖,居室宽敞,生活设施齐全。原朱家湾前、后浜更是高楼林立,9幢18~25层大楼矗立虬江两岸,有10余幢多层楼房与高层相间,错落有致。 1986年,开始兴建的太浜小区,建高层住宅楼11幢,多层住宅楼53幢,总面积25.8万平方米,小区建成后,一改街道旧貌。境内有沪杭铁路和中山北路横穿全境,东西边界有光新路和岚皋路沟通南北,有8条公交线路设站停靠,吴淞江上有西康路人行桥与南岸相连,交通便利。 =产业= 境内现有市属企事业单位8家,区属工厂13家。80年代后期,街道经济发展很快,街道所属集体企事业单位现有74家。1989年,街道经济全年总产值3920.82万元,利润267.52万元,上缴税金164.61万元,创历年来最高水平。 1990年,产值、利润较上年稍有下降,唯上缴税金却比上年增长5.06%。商业主要集中在中山北路、光新路一带。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4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3所、托儿所10所(其中简托5所)、街道医院1所及街道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中山北路上有普陀区基督教普安堂。 80年代后期,区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和中山北路高架道路工程,全面规划,积极引进项目,着力于把中山北路建成独具特色的物资贸易街,将光新路至镇坪路的棚户区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这个大项目正在积极筹建开发之中。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返回「
朱家湾街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