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12.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 的原始碼
←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520/20972515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90/nb6kr03cm2.html 圖片來自36O]</small> |}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岩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地下峒室岩体稳定性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为我国岩土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另有同名少将参谋长朱敬民 == 岩土工程专家 == 人物简历1948-1949年 在[[重庆中央工专]]机械科读书。 1949-1950年 在重庆[[四川教育学院]][[博物系]]读书。 1950-1952年 在重庆大学土木系读书。 1952-1953年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读书。 1953年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 1953-1989年 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岩石力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12月2日 逝世于重庆。 == 生平简介 == 朱敬民,又名朱永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磨豆腐、纺棉花挣点钱供他读书。因而,他深知生活的艰辛。1943年,朱敬民在四川省荣县荣东中学初中毕业后,进了四川威远静宁寺东北中山中学,在土木科就读。这是一所东北沦陷时由沈阳迁至自贡的著名中学,与重庆南开中学齐名。这为他后来从事土木专业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他在中山中学土木科毕业时,已是18岁的青年。1949年,他考入设在重庆的四川教育学院博物系。这所学校是公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他,无疑是较好的出路。在四川教育学院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爱国学生运动。重庆解放后,党和人民需要大批干部,教师和同学都劝他弃读就职,但他初衷难违,一心想成为土木工程师。因此,1950年他又考入重庆大学土木系。两年后,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土木系和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的土木和建筑系(科)合并,成立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后改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94年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朱敬民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书期间,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勤奋好学,寝室熄灯后,他经常利用过道的微弱灯光看书、练工程字。他的生活也极其艰苦,给同学写信要对方从信封里寄来8分邮票才能回信;添学习用品,拣最便宜的“毛边纸”买。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使他养成勤劳简朴的品德,使他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奋出天才,出路靠自己。1953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留校任教。曾先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力学教研室、建筑力学研究所、地下建筑研究室、岩石力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 1956年,朱敬民在清华大学进修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1957年回校后,先后主讲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应力分析》等课程并自编教材。由于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师生好评。1957年,朱敬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他被提升为讲师,从此,他更加勤奋工作,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和重庆市文教先进工作者。 1960年底,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再次派他到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进修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了“测振学”、“结构动力学”,并掌握了振动试验用仪器的使用技术,从而为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的进修,使他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965年以后,朱敬民将科研方向转为新兴学科“岩体力学”。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对岩体力学领域内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教材及专著,其中有12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注意。 == 主要成就 == 主编《岩体力学》统编教材 1978年,国家建委将编写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岩体力学》的任务交给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把编写教材的任务交给朱敬民,他和同济大学孔宪立、程鸿鑫组成了编写小组,朱敬民出任主编。根据编写计划,朱敬民承担了编写21万字(占全书一半)的任务。 “岩体力学”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门新兴学科。为了使改革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全部用上新教材,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朱敬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岩石力学专家教授的专著并翻译了大量的英、俄、德语文献资料。国内外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大开眼界,大受启迪。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的阐述,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连续介质和非连续介质理论,反映了现代国内外岩体力学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纳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有限元法在岩体力学中的应用,碎块体力学基础等。书中对初学者容易产生的模糊概念和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他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由于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一天晚上,他站在凳子上从书架取书,突然头晕目眩,从凳上跌倒,造成肋骨骨折,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但他仍惦念着教材,只好腰缠石膏,忍着伤疼,提前出院坚持工作。《岩体力学》统编教材是两所大学3位教师共同辛勤耕耘的结晶,在编写过程中,孔宪立、程鸿鑫积极支持主编的工作,主编也热情地为他们修改提纲、审阅书稿。他们配合默契,互相支持,文人相亲。这部教材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脱稿完成。 1981年10月,这本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国内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还有另外3种版本,但朱敬民主编的这本《岩体力学》教材却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选用这本教材的单位和学生较多,1985年该教材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发行。 朱敬民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生活朴素。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所从事的每项工作,在长达37 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形成了为大家公认的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缜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有岩石那样硬的本领,他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认为,无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教材都应自己编写,研究生的专业课,最好能由导师亲自上,从而结合专业需要,少浪费时间。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课总是压得满满的,参考书布置很多;对论文他要求撰写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精神,字必须工整,标点符号必须正确,书写必须规范,不准有错别字。有位研究生的论文,他逐字逐句帮助修改达4次之多。重庆大学采矿系鲜学福教授看了朱敬民给王林指导的论文“均质岩体中地下硐室喷锚支护模型试验研究”,将它推荐给自己的研究生看,作为范文来学习。 他主张对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直至能胜任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上课之前,他要求他们必须试讲,试讲合格才能上讲台。有的研究生初次试讲《岩体力学》不合格,他要求再讲第2次,每次都是不厌其烦,耐心指导。1989年,朱敬民已到退休年龄,鉴于工作需要,他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给研究生讲授《岩体力学》课程,还担任岩石地下工程科研工作。正当他为培养研究生和岩石力学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的时候,正当他拟定第二本《岩体力学》提纲时,突发的急性肺炎使他躺倒了。在病床上,他还在为博士生修改论文。在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时,他还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在弥留之际,他对前去看望他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卢忠政说:“我一生中有3件事感到满意:入党,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爱人是我最好的伴侣”。这些话体现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 == 人物评价 == 朱敬民在37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他在我国岩土力学的研究工作中作出的贡献和研究成果是岩土工程界的宝贵财富。 <ref>[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6997/ 名人励志故事]</ref> <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 名人名言]</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Category:教育學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