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05.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品仙 的原始碼
←
李品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李品仙'''(1890年4月22日-1987年3月23日),字鹤龄,[[广西苍梧]]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保定军校]]毕业,在老同学唐生智手下从排长升到军长,唐生智兵败瓦解后投靠桂系,靠着和白崇禧的同学关系稳步上升。抗战时期出任11集团军司令,在黄绍竑出走,廖磊病死后,他在桂系中的排名仅在[[李宗仁、白崇禧]]之下。李品仙治军有方,尤其是抗战时期的188及189模范师,即为他一手栽培。 曾任第十战区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去台湾后任邻长,1987年去世。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品仙 | 图像 = [[File:李品仙.jpg|缩略图|李品仙]] [http://p3.so.qhmsg.com/bdr/148__/t01196a260112066988.jpg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李品仙&src=tab_www&correct=李品仙&cmsid=7d0b4a102a54c16557fca6e1d7253fa2&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51&id=13857e487de7f05e9bfa66e8c9590a79&currsn=0&jdx=51&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890年4月22日 | 出生地点 = 广西苍梧 | 逝世日期 = 1987年3月23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鹤龄 | 职业 = 军人 | 知名于 = <br> }}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1890年5月14日,李品仙出生在广西苍梧县平乐乡的一个望族家庭。李品仙从小就被父亲大灌"四书"、"五经",猛输诗文,功底自然厚实。他13岁考入苍梧县立高等小学。同年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府试都未能难住他,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到院试时,他一不留神竟漏抄一页试卷.导致仕途毁于一旦。 '''应召入伍''' 1907年,[[蔡锷]]在桂林创办广西陆军小学,招考16岁以上青少年入学。李品仙说服家人参加报考,顺利过关,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09年春,李品仙从广西陆军小学第一期毕业,升入湖北第三陆军中学。 1911年10月毕业前夕参加了著名的[[武昌起义]]。接着,他被派回广西发动响应起义。可是,当李品仙回到广西,广西已响应起义宣布独立,并派出了援鄂军。广西军政府代理都督陆荣廷将李品仙派到梧州军政分府长莫荣新手下,担任梧州军械局委员。 1913年1月赴保定军校第1期学习。 '''追随唐生智''' 1914年底,李品仙于保定军校毕业,分配到广西陆军第1师第1团见习。李毕业近两年,未授实职,心中不满。同年6月转入湘军,在湘军独立营任中尉排长。不久,该连编入督署卫队营,营长唐生智是他保定军校的同学。此后,李品仙紧紧追随唐生智,在护法战争、湘直战争、护宪战争中屡建战功。[[唐生智]]升迁一次,李品仙肩上就跟着多增加一颗星豆。到1924年,短短8个年头,便从排、连、营、团长依次提升为旅长。 1926年6月,唐生智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李品仙升为第8军第3师师长。7月10日,李品仙率第3师主力和友军一起克复长沙。在这期间,李品仙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随后,唐生智指挥北伐军第四、七、八军三个军扫清了汨罗河以北的敌军,李率所部攻克羊楼司攻入汉阳,继而渡汉水占领汉口,并乘胜追击吴佩孚残部至豫鄂边境,于9月18日攻克河南战略要地鸡公山。"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下令陈调元部进驻鄂东。李品仙奉命从豫鄂边境挥师鄂东阻击,相继克复广济、黄梅,挫败了孙传芳西进援助吴佩争的企图。 1927年4月,李品仙升任第八军军长。 李品仙自1916年夏跟随唐生智,至1927年4月,前后不到11年时间。就由一名见习生而飞升为军长,实在是飞黄腾达,但不可不说得益于他的扎实功底与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他的老同学唐生智,亦可谓时势造英雄。 '''秘密清共''' 1927年6月27日,[[汪精卫]]向武汉卫戍司令部秘密下达"[[清共]]"的命令,李品仙奉命立即指挥军警人员分别出动搜捕共产党员,查封[[中国共产党机关]],解散汉口总工会及农会,收缴湖北总工会纠察队的武器,并将前苏联顾问集中看管准备遣送出境。李品仙纵容部下在武汉大批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制造[[白色恐怖]]。 '''接受改编'''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反共后,宁汉之间矛盾并未解决。7月下旬,唐生智发动东征;宁方则命令[[李宗仁]]部西讨。10月20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唐生智,免去其本兼各职。唐军内部分化,腹背受敌。唐生智被迫通电下野,出亡日本。1928年2月,李品仙等唐生智旧部,迫于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重重包围,通电表示愿意接受南京政府改编,投靠[[桂系]]。 1928年2月,蒋、冯、阎、桂四派决定北上伐奉,将所部改编为四个集团军。4月5日誓师北伐,由李品仙任第12路军总指挥兼第8军军长,率部在滦河前线解除了直鲁军残部。 1929年3月底,[[蒋桂战争]]爆发。蒋中正重新起用唐生智,派其携带巨款赴[[唐山]],争取被新桂系改编的湘军旧部。李品仙第12路军中下级军官都是唐生智一手提拔起来的三湘子弟,在唐生智"脱离桂系,回湖南去"的号召下,立即欣然响应。李品仙等人发表通电,讨伐白崇禧,拥护蒋中正,率部重新投效到唐生智麾下。唐将第12路军改编为第5路军,自任总指挥,任命李品仙为副总指挥兼第8军军长。是年12月初,唐生智在郑州呼应[[冯玉祥]]部石友三通电反蒋,被[[蒋中正、阎锡山]]的联军击溃。第8军被缴械,士兵亦被中央军各部队分别收容编散。此时李品仙已成无兵之将,只得远走香港。 '''中原大战'''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在香港经营农庄的李品仙卷土重来,他应[[李宗仁、白崇禧]]之邀,出任湖南善后督办,处理湖南后方一切事务以支持桂系北进。可是,李品仙就职不到半个月,战局发生变化,桂系兵败。李品仙随李宗仁、白崇禧退回广西,担任第四集团军总部参谋长。 1930年底,改任南宁军官学校校长。因李品仙曾背叛过白崇禧,白崇禧暗计前嫌,撤去李品仙军校校长一职,要李品仙到龙州担任广西边防对汛督办兼左江区行政监督及龙州区民团指挥官,坐了整整三年的冷板凳。 1935年夏,因总部参谋长叶琪坠马身亡,李品仙才被调回南宁担任总部参谋长。 1936年升中将。 '''抗日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桂系军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李品仙加上将衔被任命为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三十一、四十八军三个军。9月中旬,第四十八军由军长韦云淞率领向淞沪战场开拔,参加上海保卫战。10月初,李品仙在桂林检阅第七、三十一军。11月升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协助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 1938年1月,李品仙奉命率领部队驻防在安徽寿县,在寿县田家庵附近,有一座楚怀王墓。李品仙盗墓的消息,很快密报到[[宋美龄]]耳中,[[蒋介石]]立即命戴笠调查此事。 在金钱的打点下,此事不了了之。但他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1938年3~4月间,李品仙令第31军在津浦路南段打击日寇,将津浦路南段截成数段,围歼孤立之敌。日寇在北进中已先后损失2000余兵力、战车百余辆。由于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战场,以防御战拖住了北上之日寇,延缓了日寇南北对进会攻徐州的计划,从而为[[李宗仁]]集中第五战区主力在[[鲁南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寇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了歼灭日本华北方面精锐部队矾谷、板垣主力一万余人的大捷。 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为武汉防卫军第四兵团司令,下辖6个军14个师1个旅(44军王泽浚、67军许绍宗、48军张义纯、84军覃连芳、68军刘汝明、86军何知重)担负[[大别山]]及其以南地区的防守任务。他上任后,即亲率一班卫兵,不顾敌机轰炸,前往黄梅前线视察,途中其座车遭日机轰炸,幸亏他提前一步下车躲避而幸免于难。 1939年4月,日军集中四个师团一个骑兵旅团发起随枣会战。李品仙协助李宗仁参加战役的具体指挥,亲自率左集团三个军防守桐柏山、大洪山一带。5月7日,日军陷枣阳,接着又分兵攻新野、唐河、南阳,第五战区乘日军后方补给中断,全力反攻,歼敌3万余人,迫使日军撤退。李品仙在这次战役中,指挥防守桐柏山、大洪山的部队,从南北两面切断了敌人的后方联络线。战后,国民党中央统帅部为表彰李品仙在随枣战役中的功绩,特颁授干城勋章一枚,以示奖励。 '''入主安徽''' 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脑溢血去世。同年11月,经李宗仁推荐,[[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李品仙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并担任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及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1月8日,李品仙走马上任,即与CC系合流,迫不及待地指使随其上任的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杨绩荪]]等人在《皖报》上抛出《动员委员会怎样办?》、《对于动委会改组之认识》等反动文章,制造舆论,迫害由朱蕴山、章乃器等著名人士倡议成立、[[共产党员]]积极参加的安徽统战组织"动委会",安徽CC系首领方治则发表《来一个大扫荡》相呼应。李品仙还亲自出马,于2月1日发表《告动员工作同志书》,下令调全省动委会全体工作团队和各县"动委会"指导员(其中大部是共产党员)到立煌"受训",企图一网打尽。2月中旬,李品仙在立煌主持召开安徽党政整建大会,通过由其亲自拟订、旨在"清除潜伏机关、部队、学校内从事捣乱,分化抗战力量的异党分子","建立坚强的行政组织系统"的《敌后党政整建纲要草案》,强迫军事、行政、教育人员及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国民党和三青团。并相继开办党政干部训练班和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以培植亲信势力。在组织上,李品仙打出"改造省政府机构"的幌子,一面设置党政军总办公厅总揽大权,清洗上层进步分子,一面向省以下各级行政机构开刀,调换各县进步县长,通缉在皖东北与中共合作抗日的第六行政区专员盛子瑾,又相继撤换了第一行政区专员张节、第七行政区专员许道勋、皖南行政公署主任戴戟等人职务。他还召开全省县长会议,布置各地反共。在军事上,李品仙排斥异己,下令取消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番号,撤销与新四军彭雪枫部在淮北合作抗日的皖北第十二联防指挥官兼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指挥余亚农的职务,并下令桂系正规军讨伐余部。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布置兵力,调动军队向东进攻[[新四军张云逸、罗炳辉]]部,向西进攻豫鄂边区[[新四军李先念]]部,企图挑起大规模武装摩擦事件。他派主力一部配合皖北行署主任[[颜仁毅]]和第五区专员[[李本一]],分三路进攻驻皖东定远县大桥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他撕毁廖磊原来与叶挺、张云逸谈判达成的协议,下令所部进驻皖中无为县,切断新四军与皖南军部的联系,他在无为江岸无理扣押从皖南送往江北的新四军军饷7万元及奉调去皖东工作的新四军干部20余人。经叶挺、项英、张云逸多次向蒋介石、李宗仁严正抗议和交涉,李品仙放了张云逸的夫人和孩子外,其余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曾昭铭以下干部被害。此外,李品仙还指挥所部4000余人,向驻无为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突然袭击,使江北游击纵队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 为打击李品仙的反共气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王稼祥]]于1940年5月5日致电[[刘少奇、项英、陈毅]]:"李品仙的反动不加以打击是不会回头的。"新四军张云逸、李先念部奉中共中央之命有力反击李品仙的摩擦。经新四军各部的果断还击,李品仙被迫签订了双方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战和议。 李品仙积极布置其第176师进驻长江北岸重要地段,配合顾祝同发动"[[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李被任命为淮南进剿区总司令,集结重兵屡次向新四军第2师、第7师和淮南、皖中根据地进犯。 1940年5月,日军发起[[枣宜会战]],从豫南、鄂北、鄂中三路向西进攻。李品他亲率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及必要人员从驻地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出发,指挥各部迎战平汉线南段之敌达半个多月,歼敌甚众。1941年3月,日军向皖东游击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李品仙指挥所部的一部兵力在内线依托坚固工事吸引敌人,主力则迂回外线待机歼敌。3月七八两日,他指挥所部在梁园附近对进犯之敌实施内外夹击,经激战,致敌伤亡惨重被迫溃退,使敌占领皖东地区的企图未能得逞。 1942年12月18日中午,一架日军飞机在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太湖县弥驼寺]]上空,被第48军138师莫德宏部的高射炮火击落,机上乘员12人全部当场毙命,死者之一就是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追赠大将)。这是8年抗战中在中国战场上被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本陆军军官。 冢田攻座机被击落之后,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命令华中派遣军调集了第3、40、68、116师团4个师团各一部约17000人的兵力,于19、20日由武汉、合肥、安庆三个方向分五路出发,搜寻冢田攻的飞机,并乘机扫荡新桂系军队盘据的[[大别山]]区,进行报复。新桂系称此次日军的进攻为"大别山战役"或"立煌战役"。 由于大别山的三个军配合不佳,被日军以一个联队绕过由第七军及第三十九军布防的严密防线,打进了大别山中心的立煌县,战后第二十一集团军代总司令张义纯撤职,但按兵不动的第七军军长张淦无处分。 1944年12月26日,李品仙被委任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0日,立煌军民数万人集会,召开盛况空前的祝捷大会后,到9月24日,李品仙作为统帅部任命的徐州、蚌埠地区受降主官,在蚌埠参加受降典礼。他拉其弟李品和出任蚌埠市市长,负责"劫收"蚌埠。 1946年4月,李品仙奉命专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一职。不久,蒋中正撕毁"双十协定",[[国民革命军]]首先在鄂中、苏中和两淮地区向[[中国共产党解放区]]进攻。由于桂系军队是进攻两淮的主力,特地任命李品仙兼任徐州绥署主任。 1948年6月下旬,白崇禧在武汉主持成立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委任李品仙担任副长官。 1949年12月逃往台北,不久即给白崇禧发电,说蒋中正和陈诚都希望白崇禧回台湾,白崇禧接电后,决意赴台。 '''晚年生活''' 1950年3月,李品仙和[[白崇禧]]都被[[蒋介石]]委任为"[[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的闲差。仅隔两年,李品仙即被以"现役届满"为由,奉命退休。退休之初,李品仙租寓台北罗斯福路四段水源里十邻。同年冬,[[台湾]]颁布地方自治法规定,选举邻里长,李品仙被街坊邻居选为邻长。他"数次推辞,仍无法脱卸,一任两年。此后,他于台北市郊承租山坡公地数顷。辟为农庄,种植各种蔬菜,既消遣时日,又维持生计。 1967年后,他因年老多病,便将在香港九龙的鱼塘、房屋悉行变卖,又将台北的农庄出让,然后在台北市内置房一所,"聊蔽风雨,藉度余年",以此湮没无人问津,幽居台北,但不甘寂寞。 1987年3月23日,李品仙在[[台北]]去世,终年98岁。<ref>[http://news.ifeng.com/a/20140828/41763212_0.shtml 抗战时皖人痛骂桂系:要钱要女人还要我们说广西人好,凤凰网] </ref> == 参考文献 == [[Category:台湾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品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