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4.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哲远 的原始碼
←
李哲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李远哲.jpg|thumb|right| [http://tedxtaipei.com/wp-content/uploads/2014/05/yuan-tseh-lee-4.jp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D%8E%E8%BF%9C%E5%93%B2&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CYBGNQSG4iWNNFurh-bHpIRm0-yom7Wlg:1571121662997&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i_tPyk1J3lAhVYyYsBHRsUDSIQ_AUIEygC&biw=1218&bih=618#imgrc=1tcAc7p_YZ8MRM:] ]] '''李遠哲''' ('''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 [[台湾]]知名[[化学家]],新竹市人。[[祖籍]][[福建]]南安。<ref>[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X0.htm 科技大觀園> 首頁 > 李遠哲院士與其在科學界的貢獻]</ref> 1936年生,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台湾大学]]化学系和台北[[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 1961年在台北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后,次年去[[美国]]深造, 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与[[达德利·赫施巴赫]]及[[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台湾人。 1994年1月15日,返国出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ref>[https://www.iams.sinica.edu.tw/tw/?link=member&id=1 中央研究院本所人員 / 研究人員/ 李遠哲]</ref> 现为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 人物简介 == ===家庭背景=== 李遠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县梧栖镇梧棲港街,畢業於彰化女中。 李遠哲與太太[[吳錦麗]](Bernice Wu Chin-li)在小學時相識,他們育有兩子一女:長子[[Ted]](1963年出生,新聞業)、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醫師)、長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會學家)。 兄長[[李遠川]]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弟[[李遠鵬]]為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妹[[李季眉]]為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任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 == 人物履历 == ===求学生涯=== 1943年入新竹公学校,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入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 1959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 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论文由马汉(Bruce Mahan)教授指导,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间,李远哲逐渐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产生兴趣。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职业生涯===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升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5年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获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多伦多大学波兰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2005年宣布2006年“院长”任满后不再续任,他出任“院长”同时也兼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7年6月14日,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政治生涯=== 1994年9月应行政院[[连战]]院长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会解散。萧万长院长任内,指定前教改会委员刘兆玄副院长实际执行教育改革。 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长任期届满,卸任,由[[翁启惠]]接任。他说:回顾过去,最欣慰三件事:“教育改革”、“921大地震重建”、“跨党派小组”。 2006年6月25日,李远哲发表亲笔署名的四点声明,原文如下: 1、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是普世价值,也是本人的坚定信念。本人过去对台湾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所公开表达的各种主张,今日检视,依然坚持。2、民主进步党执政以来,政绩有限,弊案不少。对于该党未能坚持理想,未能谦卑执政,本人深感痛心。殷盼该党深自检讨,以后功补前过,俾不负人民寄托。3、李远哲谈论陈水扁3、现行《宪法》对罢免总统的高门槛设计,应系当年修宪时着眼安定政局的缜密考量。本人认为,发动罢免的一方应当深切体察宪政之治的原理;但被罢免的人也应当再三推敲“止谤莫如自修”的精义。 2006年7月爆发自肥争议,李远哲发表两点声明如下: 1、中研院评议委员会决议修正组织规程,增列优遇条款,本人应可留待新任院长批准。惟经深思,本人若因自己也在优遇名单上,便迟不处理,以私害公,对名单上另外五位院士,事实上形成不公平,自非处理院务之所当为。2、本人一向以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为无上光荣,因此虽然美、日一些学术机构知道本人即将任满,纷纷前来议聘,且报酬都在国内标准二倍以上,本人迄不考虑。至于本人是否自肥之人,社会应有公论;因此,对于某些恶意批评,本人并不在意。 2006年10月9日,李远哲在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承认:“大家对教育确实有很多不满。但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会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同时,对于台湾教育的问题,李远哲说:“最大问题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笔试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师应该帮忙学生作生涯规划,就做得非常差,让补习班可以营利。” == 主要贡献 == [[李远哲'''李遠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李远哲在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以及他任教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师生都很兴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亲绿,但还是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指导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 荣誉记录 == [[李远哲]]'''李遠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 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 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杰出学人等荣誉名衔数十项。并发表科学著作两百多篇。同时也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和一些私人学术组织中各种委员会咨询工作。 == 社会影响 == 1999年以来,李遠哲每年回台湾多次,除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外,以“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会主席身份,协助原子分所的发展,并直接参与原子分所的设计、研究计划、科学家的聘任与学术指导等实际工作。李远哲还是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远哲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关键时刻帮助陈水扁获得“选举”胜利,而且经常通过媒体与陈水扁当局就个别问题进行唱和,因此台湾媒体评价其为绿营人士。 对于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立法院”大胜四分之三个议席,李远哲摇身变成鼓吹“一党独大之弊端”的号手,认为中国国民党如果在“总统”选举中再度获胜,将会垄断行政和立法权,走回“独裁”老路。李远哲的说法与民进党2008年“总统”参选人谢长廷的口号相唱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马英九当选减分。 == 社会评价 == [[李敖]]:李敖在2005年出版的新书《李远哲的真面目》中,评价李远哲“是好人,但也会做坏事”, “没有领袖风格,只能做科学”,不应把他(李远哲)“捧上天”。 [[胡忠信]]:前台湾“中研院长”李远哲表态期待民进党二00八“大选”参选人谢长廷当选,岛内专家认为李远哲这番表态很愚蠢。 胡忠信:从过去李远哲支持陈水扁当选就可以看得出来其政治眼光有问题;李远哲不了解政治和民意的运作,应该针对政策向两大党候选人提建议,而不是出面表态支持谁。李远哲应该专心做学术研究,不要涉猎政治。 ==簡易年表== 1936年11月19日,生於日本帝國台灣新竹州。 1943年入新竹公學校,是棒球校隊及桌球校隊隊員。 1949年入新竹中學,是網球校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1955年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 1959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 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 1961年續留清大擔任助教一年。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博士,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 1965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學]],在達德利·赫施巴赫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半學年。 1973年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1975年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獲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1986年獲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約翰·波拉尼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7年5月,與另一位美籍華人得主李政道一起應邀到北京會見鄧小平。 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吳大猷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5年應時任總統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召集人, 1997年12月2日,教改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 2000年3月13日,發表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不久接受時任總統陳水扁挽留及續任。 2002至2004年,任亞太經合會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由翁啟惠接任。 2007年1月,被選任為日本學士院客員(對國際學術的發達有特別功勞的外國人研究者,得被選定為日本學士院客員,李遠哲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台灣人日本學士院客員)。 2007年5月22日,出任《台灣大百科全書》,總監修。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擔任T3大學聯盟召集人、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8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任期自2011年開始。 2011年11月,擔任[[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理事會會員。 2012年9月11日至15日,應蒙古國立大學校長TUMUR-OCHIR Sanjbegz之邀訪問蒙古,訪問期間除接受蒙古國立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外,並發表題為"Sustainability of Human Society"及"Dynam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otochemical Processes"兩場演講。 2012年10月17至20日,受巴拿馬第14屆國家科技會議之邀,發表開幕演講,並榮獲巴拿馬頒授「Manuel Amador Guerrero(大十字勳章)」。 2014年5月30日,受邀至 TEDxTaipei 演講,對未來進行闡述說道:「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 2014年7月16日,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ref>[https://www.nctu.edu.tw/outstandingnctu/honorarydr/204-85/423-2014-07-16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ref> == 经典语录 == ⊙、一个人的成败系于最艰难的处境中,有些人能继续努力,有些人承受不了。你如果问我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大概我比较会坚持吧。 ⊙、近代科学的研究已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活动,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各种研究,很少是一个人可以作出很多科学实验的工作的。——不管他才能多大,智商多高。现代科学活动是集合很多人的专长及才智,彼此互相帮忙,才可作出一点东西。 ⊙、历史一直在验证英国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败”,海内外就有不少例子;因此不论谁,于城于国,都要谨记这两句名言,时时自我警惕。 ⊙、要有追根究底、毫不妥协的精神,无论生活或研究工作都必须非常认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大家对教育确实有很多不满。但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会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 ⊙、在科学研究上,先天的聪明不算什么,后天的努力却非常重要。 ⊙、要作好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很容易妥协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生活上容易妥协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很好的科学家,即便他读了不少书,花了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也没有多大用处。 ==相關影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bz5kFv9oI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T1c7Czp5c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3DP-N08i8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CryS7HHHQ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 {{clear}} ==參考資料== [[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化學家]] [[Category: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lear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哲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