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47.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師敏 的原始碼
←
李師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李師敏'''({{bd|?||1774年||L李}}),出生於1725年,武定府惠民縣(即今山東省惠民縣)人。初名本杞,後改師敏,字仲堅,[[號]]允堂,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 ==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李壽瀚]],曾祖父便是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之芳]]。 據文獻載,李師敏聰穎過人、嗜學若渴,性格剛毅持重,處事沉穩周詳。 李師敏為官二十餘年,以明察秋毫、斷案認真。均“以廉能著稱”,“所至皆有聲”,政績可圈可點、令人稱頌。 ===運籌帷幄、嚴加治理,盜匪流寇無處遁跡,差役謹守規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乾隆十八年(1753 年)中舉,第二年被授臨朐教諭之職。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高中進士,初至京師擔任刑曹,後歷任湖廣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福建司郎中等職。二十九年(1764 年),因母病辭官,後又補刑部安徽司郎中。三十三年(1768 年),出知福建興化府,同年,漳州知府空缺,他又被委以漳州知府的重任。漳州地處海口,當時盜匪流寇十分猖獗,官府差役像豺狼虎豹一般為害百姓;民間發生一點小糾紛,就有人收買胥役製造詐偽情狀,興獄問罪。李師敏運籌帷幄、嚴加治理,情況很快好轉:盜匪流寇無處遁跡,差役謹守規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曾經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吾惟飲清漳水而已”。其治亂安民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漳州四年,他“以廉能著稱”,樹立了很高威望,得到百姓稱頌=== 對惡勢力,李師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滿腔熱忱、一片冰心。他體恤百姓疾苦,且經常親歷親為,到社會底層向百姓噓寒問暖;他還多次請百姓到自己府中或直接深入民間,以詢問政事得失,一旦聽到好的意見,就馬上採納。乾隆三十六年,漳州發大水,百姓房屋淹沒倒塌,所剩無幾,民眾紛紛避難於城池和山上,無家可歸,食不果腹。李師敏招募一批志願者,在城中徵集衣食等物品,親自乘船救濟百姓。他往來於泥淖之中,率丁役修復民舍,連續奔波勞頓二十余天。在漳州四年,他“以廉能著稱”,樹立了很高威望,得到百姓稱頌。 ===“乃更於界上立望樓,南自達谷山,北至大小雞籠,皆設柝置戍,巡警守望=== 三十七年(1772年)四月調任台灣知府,當時的台灣民風尚未開化,番民與漢民爭端四起。[[李師敏]]上任後,界定番漢之域,以“別其族類,禁其攘奪”,避免番漢衝突。 然而,大山深處的番民,仍不定時越界掠奪漢民貨物。更為甚者,移民至台灣的無籍貫百姓假借番民旗號,趁機剽掠。李師敏作出明智決策,在區域邊界設巡警看守,以解決台灣的混亂現狀。《台灣歷史人物小傳》記載,李師敏“乃更於界上立望樓,南自達谷山,北至大小雞籠,凡一千四百餘所,皆設柝置戍,循環更代,巡警守望。 ”整頓後的台灣,生番不敢出,劫盜之事了無踪跡。 ===“禁結社、夜聚轟飲;弛台鹽商課限額,使運行無滯,商以為便=== 在台灣執政期間,李師敏還大力發展工商業。“禁結社、夜聚轟飲;弛台鹽商課限額,使運行無滯,商以為便。”即禁止結社,禁止夜晚聚眾暢飲,巡覽台灣監督商戶,限制稅收額度,使商業運行毫無停滯。<ref>[http://news.iqilu.com/shandong/kejiaoshehui/20120508/1214618.shtml 細數山東走出的台灣知府李師敏、蓋方泌、洪毓琛> 山東新聞>來源:大眾日報 ]</ref> ===百姓稱讚他“有冰心鐵面之風”=== 按照台灣百姓的說法,李師敏“廉明方正,有冰心鐵面之風,所至苞苴不行,姦豪斂跡。營卒有不法,必按律以治。” 他在台灣一如在漳州所為,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是,治理台灣要比治理漳州難度大得多,為此,他勤勉政事,不敢有絲毫懈怠,經常到漏下三十刻才就寢。1773年,李師敏染上疫病,此後一直未能完全康復,身體日益虛弱、臥病不起;1774年卒於台灣知府任內。 ===曾多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封賞,並被誥封為朝議大夫=== 李師敏在世時,曾多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封賞,並被誥封為朝議大夫。他有兩位夫人,先娶夫人徐氏,生一女,後又娶夫人呂氏,生六子,存四子:宗蕃、宗衍、宗榖、宗魯。其中長子李宗蕃是貢生,曾於嘉慶四年(1799年)任正定知府。 ==曾祖父[[李之芳]]故居称为“相国第”== 李師敏的曾祖父[[李之芳]]故居称为“相国第”。位於惠民縣城南門大街北首路西,北至仁義胡同,南至蘇家街,西至龍王廟街。 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遺址上還有許多古蹟,遺憾的是,後來都被人為毀壞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eb7f0bfc0102v1lv.html 《濱州日報》發《惠民走出的台灣知府——李師敏》 ]</ref> ===“仁義胡同” 的故事=== 關於仁義胡同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李之芳在朝廷做高官時,一日,忽然接到老家書信。拆開一看,方知家中與鄰居發生爭執,來搬救兵了。原來是兩家蓋屋,為了地基互不相讓。家人捎信,當然是希望他出面說話,也好在街坊鄰居面前爭得幾分臉面。 李之芳趕快修書一封,捎回家中。信的內容極其簡單,只有一首打油詩: “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深感愧疚,主動往後退讓了三尺,鄰居不甘落後,也主動退後三尺,於是,中間出現了一條六尺寬的胡同,被人們譽為“仁義胡同” 。 ==據《中華姓氏通史》稱:李姓為百家姓之首== 據《中華姓氏通史》稱:李姓占漢族人口的7.9%,為百家姓之首。李氏在國內分佈極其廣泛;在海外,幾乎遍及全世界。 近些年來,有資料顯示,李姓在今天仍位居華夏四大姓之首,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姓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由此可見,李氏家族,歷史長,氏族望,人丁興,分佈廣,英傑多,貢獻大。 [[李崇]]為隴西李氏的始祖。“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自唐以來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隴西。 中國歷史上的李姓稱帝者共計58人,創百家姓中之最。李姓建立的政權,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朝、大蜀、西夏和大順等。這些政權的興衰,給中國歷史增加了無比豐富、生動的色彩,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惠民李氏族谱》== 惠民李之芳家族關心地方文化建設,堪稱楷模。李家的眾多才俊子弟與周邊名門望族的士子們唱和酬答,留下了許多佳作,代表了魯北一帶的最高水平。特別是李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衍孫]](字蕃升,號味初,乾隆乙酉( 1765年)舉人),曾任沔縣知縣、蒲城知縣,歷有惠政,未及六十歲告老還鄉後,與好友選編了《武定明詩鈔》四卷、《國朝武定詩鈔》十二卷,並自費刻版印行,保留了濱州的文化典籍,對濱州文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武定府的詩歌之所以保留下來,李衍孫居功至偉。 ===清朝時期,惠民縣考取進士共 23人,其中李家就有7名,李家還有舉人16名=== 清朝,惠民縣考取進士 23人,其中李家有7名,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李之芳]]、[[李甡麟]]、[[李壽澎]]、[[李本樟]]、[[李師敏]]、[[李亨圻]]、[[李鈞策]],一騎絕塵,是毫無疑問的惠民第一家族。 另外,李家還有舉人16名,按照中舉時間分別是:[[李嵩麟]]、[[李壽洤]]、[[李本樞]]、[[李壽淵]]、[[李本桐]]、[[李本梁]]、[[李伯馭]]、[[李本棅]]、[[李衍孫]]、[[李伯焉]]、[[李本榿]]、[[李友鶤]]、[[李友騏]]、[[李若蕙]]、[[李作霖]]、[[李鴻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李之芳是明朝亡國時期的舉人,是清朝開國初期的進士。 ===惠民李家,主要就是指李才望的這一支=== 明朝萬曆年間,惠民李氏家族的先人[[李鮮]],由河北棗強縣遷居惠民城內居住,當時的惠民縣還叫武定州。李鮮有 2 個兒子,分別是[[李登雲]]、[[李凌雲]]。其中,長子李登云有 5個兒子,分別是[[李才興]]、[[李才望]]、[[李才聚]]、[[李才富]]、[[李才魁]]。 次子李才望有 2 個兒子,分別是[[李之芳]]、[[李之莊]],所謂的惠民李家,主要就是指李才望的這一支。 【李之芳】 李之芳,他有 4 個兒子,分別是[[李鍾麟]]、[[李攀麟]]、[[李容麟]]、[[李宜麟]],其中李鍾麟有 12個兒子、20個孫子,李攀麟有 4個兒子、15個孫子,李容麟有 2個兒子、7個孫子,李宜麟有 4個兒子、8個孫子,由此,李之芳有22個孫子,更有50個曾孫。李之芳的曾孫中有進士、台灣知府李師敏,還有舉人李本棅、李本樞、李本榿。 【李之莊】 李之莊,他有 2 個兒子,分別是李甡麟、李嵩麟。李甡麟是進士,李嵩麟是舉人。李甡麟有 3個兒子,分別是李壽洤、李壽澎、李壽淵。李壽澎是進士,李壽洤、李壽淵是舉人。李壽洤有 1 個兒子李本桐,是舉人。李壽澎有 2個兒子,分別是李本樟、李本梁,其中李本樟是進士,李本梁是舉人,李本樟的第五子李友鶤是舉人,一個孫子李亨圻是進士,李本樑的長子李伯焉是舉人,李本樑的一個曾孫李作霖是舉人。李壽淵有 4個兒子,分別是[[李本樸]]、[[李本楠]]、[[李本桂]]、[[李本楑]],其中李本楠第三子李友騏、李本桂的長子李伯馭是舉人,李本桂的次子就是武定府赫赫有名的文化名流李衍孫,李伯馭的一個孫子李鈞策是進士,一個曾孫李鴻荃是鹹豐元年(1851年)的舉人。由此,李之莊有3個孫子,有7個曾孫。<ref>[https://www.binzhouw.com/app/detail/244/128829.html 惠民李閣老家族:對地方文化貢獻最大、惠民縣考中進士最多]</ref> ==參考文獻==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start box}} {{s-off}} {{succession box|[[鄒應元]]|[[成城]]|[[台灣府知府]]|1772年上任}} {{succession box|[[张镇]]|[[李维钰]]|[[漳州府]][[知府]]|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end box}} {{DEFAULTSORT:Li李}}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008537 李師敏.台灣記憶]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off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art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uccession box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師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