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16.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文钊 的原始碼
←
李文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李文钊</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446933895,394277240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268&h=392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baike.so.com/doc/6053845-6266870.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李文钊''',1935年3月12日生于[[上海市]],[[物理]]化学和催化[[化学家]]<ref>[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2668349.htm 电多相催化 ],知网</ref>。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催化转化,光电催化和催化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在开拓中国天然气转化利用研究,提出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剂,建立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以及推动催化科研成果向工业化转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物理化学和催化化学家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2日 出生地点----上海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开创中国天然气转化研究新局面 提出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剂新概念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人物经历== 李文钊,1935年3月12日生于上海市。195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系,1956年毕业,9月录取为留苏预备研究生。于1957年5月到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进修。在石油催化裂化硅酸铝催化剂制备,酸性与裂化性能关系以及异丙苯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实践,使他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1958 年11月赴[[苏联]]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他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苏联三大催化理论之一"催化活性集团理论"创始人,尼·衣·柯波捷夫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论文题目为《超声波对催化剂活性生成过程影响的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在全苏液相催化反应学术会议和莫斯科大学青年学者会议上报告,并在《物理化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62年7月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李文钊回国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从大庆重油制取航空煤油"、"从尿素和硝铵制取硝基胍新型炸药"等国家急需的任务性课题中去,并做出了成绩。这对他无疑是一次"理论结合实际"最好的锻炼和体验,由此这也成为他今后一生科研活动的准则。 1965年李文钊经张大煜所长推荐,代替他作为院派专家赴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自然科学系讲授催化原理,筹建催化研究实验室和指导科研。三个月后他圆满完成任务,阿方专门致信中国科学院给以高度赞扬。 30多年来,李文钊始终坚持不脱离第一线的科学研究活动,一直从事石油、天然气转化,光、电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20项,获国家、省部委级成果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从"七五"到"九五",连续主持了有关天然气、炼厂气综合利用的国家和中科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化学会二十三、二十四届理事,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催化学报》副主编以及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1935年3月1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2-1956年 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一年级),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58-1962年 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获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2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0-1982年 联邦德国马普学会弗列茨哈柏研究所洪堡基金访问学者。 1983-1994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ref>[https://www.cup.edu.cn/news/zhxw/85299.htm 著名催化专家、校友李文钊来石大作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 2013-09-13</ref>。 1987-2000年 "天然气,炼厂气综合利用"国家,中科院"七五"、"八五"和"九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0-1998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李文钊</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e207b45c21966b9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6053845-6266870.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90年至今 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1991-1999年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兼任教授。 1993-1995年 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ref>[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4828.shtm?id=344828 化物所永远记得朋友们的帮助 ],科学网, 2019-04-02</ref>。 ==取得成就== '''开创中国天然气转化研究新局面''' 20世纪60年代初,李文钊与肖光琰合作,系统研究了硅酸铝和铂-硅酸铝的表面酸性、金属分散度、金属和酸性组分间相互作用,首先在国内将顺磁共振法应用于酸性测定,并用氢吸附法测定铂的分散度,获得金属组分增强酸性和金属硅酸铝的抗中毒能力提高的信息。 60年代中期,李文钊与林励吾共同主持、研究成功中国首代从大庆重油制取航空煤油加氢裂化催化剂。将催化剂制备和物理化学方法测试相结合,有效地指导了219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大孔、低酸性、抗中毒和高强度的高铝硅铝担体研制,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7年1月在大庆炼油厂建成30万吨/年生产装置,生产合格航空煤油,为中国国防及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获1965年中科院优秀成果奖和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 60年代后期,根据国防军工"平战结合"的需要,李文钊主持"常压催化连续法从尿素和硝铵制取新型炸药--硝基胍"的研制。在金县亮甲店化肥厂建成300吨/年车间。此项技术当时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70年代,参加化工部引进化肥催化剂国产化研究,李文钊为"制氢催化剂系列"研究组负责人之一。完成了从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的烧结型催化剂的合作研究工作,性能与国外催化剂相当。后经协作单位推广应用于数套30万吨/年氨厂制氢装置上,此项成果获1980年化工部技术改进奖。 80年代末,根据国际上石油资源日趋减少,天然气将成为21世纪初中期主要能源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多年来"重油轻气"的倾向,李文钊主动到各大油田进行调研,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将天然气转化利用研究提上日程。他成功地争取和主持了国家"八五"和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天然气转化。分层次地安排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低碳烷烃(或合成气)制烯烃和含氧化合物等或为国家需要或为科技前沿的课题。聚集起一支包括研究所、大学、设计院和企业在内共13个单位100余人的科研队伍,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取得了一批受到国际同行重视的成果,为开辟中国天然气转化利用的新局面和缩短中国在此领域与国际的差距做出了贡献。1996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八五"科技攻关个人先进奖。 针对甲烷分子的惰性,李文钊选定催化部分氧化转化作为自己主要研究方向。对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反应,发现乙烯选择性与所用催化剂(如锂掺杂的钙钛矿)的P型半导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在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反应中,乙烯选择性与P型半导体NiO上的非化学计量氧关系密切。它既存在于表面,亦大量进入体相,是连接表面局域性和体相性质的桥梁。以上均属前人未报导过的有自己特色的新结果。 1993年李文钊率先在国内开始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以替代传统的、昂贵的蒸汽重整造气法。采用廉价镍基催化剂在2~3×105h-1大空速下,获得甲烷转化率>92%,CO和H2选择性95%~98%,500小时稳定运转的结果。近年又在甲烷空气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氨原料气(N2∶H2=1∶3)和以炼厂气为原料部分氧化制氢两个实用性课题上取得进展。意义在于前者可避免使用昂贵的纯氧,简化流程,降低能耗,而后者则可提供炼厂需要的氢气,因而受到国内众多合成氨厂和炼厂的重视和欢迎。 '''提出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剂新概念''' 80年代初,李文钊根据曾开展过半导体光解水制氢研究的积累,提出当金属-半导体适当组合时,由于界面上可形成一个内建电场进行电荷分离或交换,预计将成为与传统的金属-绝缘体(如SiO2,Al2O3,SiO2-Al2O3,分子筛等)催化剂很不相同的一种新的催化体系。10多年来研究了TiO2,ZnO,SnO2,CeO2,MnO2等一系列N型半导体和Pt,Pd等过渡金属组成的金属-N型半导体体系。获得了界面势垒随气氛明显变化,反应物种在其上的溢流,二次溢流和反溢流,以及反应分子和金属、半导体之间存在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等许多新的重要结果;由此提出了所谓的"金属-担体强相互作用"(SMSI)现象可能起源于金属-N型半导体的相互作用(即MScI)的新说,受到同行重视。获1986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他一贯主张理论要和实际结合,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这些新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极有意义的成绩。 '''不断开辟新的生长点''' 1992年,李文钊根据主客体化学概念,首次合成了稳定的、单分散的、尺寸可固定在 1纳米的ZnS半导体超细微粒体系,具有显著量子限域特性和超常光催化活性。用于光照下的甲醇水溶液中,产氢量子收率高达83%,同时可高选择性地生成乙二醇,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型工作中最好的结果。沿着本思路将发展出一系列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纳米TiO2半导体,对光催化降解苯酚有明显尺寸量子效应,使光催化净化有机污水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90年代初,李文钊基于在多相催化、电催化以及催化新材料等学科交叉中的多年积累,1990年开展了第三代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的研究。培养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建立了一整套电化学测试方法。在复合氧化物阴极、混合导体氧化物阳极和夹层阳极制备,电极表面修饰,薄层固体电解质制备以及单池组装等方面均已有所积累。鉴于SOFC可在高温下操作的特点,近期在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中直接以甲烷为燃料,初步实现了电能和合成气的共生产,展示了甲烷综合利用新的前景。 '''积极促进催化科研成果转化''' 李文钊作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较早认识到科技面向经济的迫切性,在任该所副所长期间,多次带领所内科技骨干到企业选择课题,竭力倡导和积极促进与大企业联合。由他作为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的中石化公司"八五"十条龙项目之一"催化裂化干气与苯烷基化制乙苯",就是和抚顺石油二厂、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开发,迅速实现工业化最成功的例子。鉴于该过程的良好经济效益,国内已建和将建10余套装置,可创造利润每年达数亿元。此技术还将推向国际市场。 为使所内"甲氰菊酯新农药"的实验室成果推向工业化,从1988年到1991年,李文钊在经费、组织、技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所内外有近百人参加,经历过挫折,终于在大连金州建成250吨/年甲氰菊酯乳油工厂,打破了日本住友公司的独家垄断,至今创造产值数亿元。分别获国家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促进催化研究成果转化,经李文钊积极倡议,多方联合,1993年在国家科委支持下,他创建了"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首届主任。经过后来者的发展,1996年经国家验收被评为优秀。 '''以文会友发展国际合作''' 李文钊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应邀到国外著名学府讲演有关科研成果,先后主持了中-丹(麦)、中-苏、中-德、中-法等双边催化学术会议,以及第三十四届IUPAC大会催化分组会和第四届国际溢流会议。成功主持中法合作项目(PICS)"环境催化"为期4年,吸引了法方6个著名的催化科研单位参加。由于实现了双方平等合作(知识产权分享)和合作的高水平,得到双方领导和科学家的赞赏,在此基础上促成了建立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协议的签订。现任"国际先进催化科学与工艺会议(TOCAT)"、"国际天然气转化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动力学与催化通讯》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Japan》杂志编委(1990-)。他的努力和贡献得到国际催化界同行的认可。 1.开发了506系列(以Pt/TiO2为主)脱氧催化剂。实践证明它是目前国内外水平最高的脱氧净化催化剂之一。脱氧深度达到小于2×10-8,已在几十家规模从几千克到数百千克催化净化装置上得到应用。获1988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2.研制成功以Pt/TiO2为主要成分的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的高效催化剂。COD可从几万降到100以下。特别是其断裂稠环芳烃(如苯并芘)和脱除NH3的能力远非目前广泛使用的生化法所能及。获1992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项目二等奖。 3.研制成功TiO2基新一代Claus反应硫回收催化剂。由于TiO2可与H2S,SO2发生电荷和物种交换,比沿用的Al2O3催化剂有更高的活性和寿命,已在国内数家千吨级/年硫回收装置上使用。获199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而证实了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体系新概念所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人物评价== 李文钊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注重学术积累,力求形成特色;思想活跃,视野宽阔,有开拓精神;科研作风民主,易于与人合作。他对青年既严格要求,又甘为人梯,从各方面为之创造条件,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相处融洽,相得益彰。师生一起开辟了诸如"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等新的生长点。他先后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8名,博士后3名。 ==代表论著== 1 Li Wenzhao,Maltsev A N,Kobozev N I. Effect of ultrasonic wave on the na 2,ture of active site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J. Phys. Chem. (Russian),1964,38:802 肖光炎,李文钊,金学文等。铂硅铝催化剂的铂分散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燃料化学学报,1965,6:101 3 Li Wenzhao,Chen Yixuan,Yu Chunying,et al. Studies on metal-semiconductor interaction over Pt-ZnO and Pt-TiO2.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talysis(Berlin).1984,5:205 4 Liu Chongyang,Chen Yixuan,Li Wenzhao. Direct observation of elementary steps in charge transfer mediated by surface states on TiO2 electrode under illumination. Surf. Sci. ,1985,63:383 5 Chen Yanxin,Chen Yixuan,Li Wenzhao,et al. Sulphur-Resistant Character of Titania-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s and Shishan Sheng. Appl. Catal. ,1990,63:107 6 Yu Chunying,Li Wenzhao,Feng Wenju,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p-type semicond uctivity and C2 selectivity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OCM) over acceptor doped SrTiO3 Stud. Surf.Sci.Catal. ,1993,75:1119 7 Wu Ming,Gu Wanzhen,Li Wenzhao,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fine zinc sulfide particles of quantum confinement. Chem. Phys. Lett. ,1994,224:557 8 Li Xinsheng,Li Wenzhao,Chen Yanxin,et al. Enhancement of hydrogen spillover by surface labile oxygen species on oxidized Pt/TiO2 catalyst.Catal. Lett. 1995,32:31 9 陈铜,李文钊,于春英。氧化镍中非计量氧在乙烷氧化脱氢中的作用。催化学报,1998,19:37 10 Wang Shizhong,Jiang Yi,Li Wenzhao,et al. The role of 8 mol% YSZ in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YSZ+LSM composite electrodes. J. Electrochem. Soc. , 1998,145:1932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化学家]]
返回「
李文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