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69.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望洋 的原始碼
←
李望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File:李望洋.jpg|缩略图|李望洋([https://3.blog.xuite.net/3/4/f/f/238219009/blog_3338214/txt/111588538/0.jpg 原圖連接])<br> [https://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111588538-%E5%AE%9C%E8%98%AD%E5%A3%AB%E7%B4%B3%E6%9D%8E%E6%9C%9B%E6%B4%8B+ 來自隨意窩的圖片]]]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color:#000000;" | 李望洋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子觀,[[號]]靜齋。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2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01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進士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西行吟草》 |}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觀,[[號]]靜齋,[[清朝|清]][[噶瑪蘭廳]]頭圍堡人(今[[宜蘭]]頭城鎮)人。幼從祖母鄭氏讀書,因家道中落而幾乎廢學。十六歲負笈堂叔家就傅讀書,先後師事[[朱品三]]與[[俞昭文]],二十歲起設館訓蒙為生。[[咸豐]]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舉人]],與[[楊士芳]]、[[李鏡如]]、[[黃佩卿]]、[[陳摶九]]等請將[[噶瑪蘭廳]]與[[淡水廳]]分學,並與[[楊士芳]]倡修[[仰山書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籤分[[甘肅]]試用[[知縣]](十一年六月到任),歷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頗有政聲。獲[[左宗棠]]賞識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緒]]十年(1884)聞法軍佔領基隆,乞假歸蘭陽。遊宦十三年後有感於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因此報請開去河州知州實缺,在故鄉協助辦理善後勸捐、[[清賦]]與[[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李氏素與鸞堂關係密切,據聞[[甘肅]]任內即有「飛鸞問政」之事,回宜蘭後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當鸞生。這種由士人高度參與鸞堂活動的現象,乃[[台灣]]頗為獨特的宗教現象。1903年八月卒,年七十四<ref>〖編者按:參見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監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十五期。〗</ref>。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參加「揚文會」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兩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與女婿[[張鏡光]]校訂發行,目前流傳的版本乃龍文出版社出版的《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以下簡稱《彙刊》本),並參考[[陳漢光]]《台灣詩錄》(以下簡稱《詩錄》)、[[連橫]]《台灣詩乘》(以下簡稱《詩乘》)、《台灣省通志》(以下簡稱《通志》)、《宜蘭縣志》(以下簡稱《縣志》)等文獻進行編校。<ref>(黃憲作撰)</ref> ==[[七言律詩]]== 省邸思家(淸·李望洋)<ref>作者註:「六月八日。」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ref><br> 極目天涯萬里餘,誰教塞雁為傳書。鄉心日逐河流遠,宦跡時隨柳影疏。<br> 瓦鵲有情應語汝,野花雖艷豈芳予<ref>編者按:「豈芳予」,《宜蘭縣志》與《臺灣詩乘》皆作「轉愁余」。</ref>。鵷班散後閒無事,靜坐窗前想<ref>編者按:「想」,《宜蘭縣志》、《台灣詩乘》作「憶」。</ref>故居<ref>黃憲作編校</ref>。<br><br> 七月五日閱邸抄知閩馬尾基隆有警(淸·李望洋)<ref>此詩又載《臺灣詩乘》。編者按:《詩乘》題作「閱邸抄知馬尾基隆有警」。</ref><br> 海外音書斷幾年,南天<ref>編者按:「南天」,《台灣詩乘》作「天南」。</ref>又報起烽煙。彼蒼偏抑英雄志,吾道難期遇合緣。<br> 北斗七星光漸動,東瀛一島勢孤懸。自來中外皆遵約,何意西人啟衅先。<br><br> 寄吾廬(淸·李望洋)<ref>作者註:「六月十七日。」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ref><br> 解組歸來瞬<ref>編者按:「瞬」,《台灣詩乘》作「倏」。</ref>歲餘,宜蘭城北寄吾廬。時邀明月為知己,幸有清風不棄余。<br> 朋輩喜逢今日面,閒中補讀少年書。茫茫世局誰能識,人事滄桑迭<ref>編者按:「迭」,《宜蘭縣志》作「疊」,有誤。</ref>乘除<ref>黃憲作編校</ref>。<br><br> 慶饗老典 (淸·李望洋)<ref>此詩收於賴子清《臺灣詩醇》。</ref><br> 召伯循行屬我公,優優布政到臺中。依然饗老施恩典,又設華筵醉老翁。<br> 黃髮共霑新雨露,白頭如坐舊春風。將軍節鉞遙臨處,夾道歡呼萬歲同。<br><br>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2d%2d%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008542 臺灣記憶] *[http://lgaap.yuntech.edu.tw/literaturetaiwan/poetry/03/03_01_01.htm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9d%8e%e6%9c%9b%e6%b4%8b 搜韻] [[Category:诗人]] [[Category:清朝軍政人物]] </div>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望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