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5.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绪鄂 的原始碼
←
李绪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李绪鄂</big> ''' |- | [[File:李绪鄂.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549/20160730081533-949565762.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5880952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0549%2F20160730081533-949565762.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李绪鄂''',(1928- 2001),又名李汉武,汉族。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获得者。195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研究员。 中共12届中央委员。8、9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李绪鄂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28年10月 主要成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获得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职业:航天技术专家 =='''人物简介'''== 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捞子湖。李绪鄂祖辈世代务农。其父幼年祖父过世,靠祖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成家后生有李绪鄂、李绪桂兄妹二人,家境甚为贫寒。多受外祖父周济和照顾。后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合家迁往汉口。他6岁入学,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后,被迫转移到重庆就读。抗战胜利后转到汉口读书。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后因故辍学。1948年9月入清华大学深造。195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被分配到武汉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后调往北京航校,担任专科主任。1957年调往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二室(强度研究室)任工程师,后升任副主任,主持强度室工作。1966年调七机部一院702所(强度研究所)任副所长,后改任七机部一院14所(弹头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国防部(新)五院(卫星院)511所(环境所)筹备组长。1980年起,先后担任七机部总工程师、洲际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潜地导弹副总设计师,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85年升任航天工业部部长。1988年调国家科委任常务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八届三次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席,还兼任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席以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开发院理事长等职务。 李绪鄂参加并领导了地对地战略导弹多种型号的结构强度试验和环境试验,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试验技术问题;参加并领导导弹结构强度计算方法与环境条件的研究,为我国强度与环境专业开辟了新领域;参加并领导了洲际导弹地下发射技术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参加并领导了地对地战略导弹及潜地导弹的小型弹头的研制与试验,使我国的战略导弹的弹头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加并领导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六大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人称“火炬司令”。 李绪鄂于2001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对李绪鄂的逝世表示哀悼,对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人物经历'''== 1948年9月在[[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 1952年9月任中南航空工业学校教师。 1954年1月任北京航空工业学校飞机专科副主任。 1957年9月任国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2室工程师、副主任。 1964年10月任第7机械工业部第1研究院702所副所长。 1971年1月任7机部第1研究院14所核心小组副组长。 1978年1月任7机部第1研究院14所所长、第1研究院副院长,7机部总工程师。 1981年6月任7机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82年5月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85年4月任航天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8年5月-1993年4月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9年12月起)。 =='''主要成就'''== 李绪鄂(1928.10-2001.4 ),又名李汉武,汉族,湖北武汉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和导弹技术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国家火炬计划实施的推进者。 1928年10月出生于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捞子湖。祖辈世代务农,祖父过世时其父尚幼,靠祖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成家后生有李绪鄂、李绪桂兄妹二人,家境甚为贫寒。多受外祖父的周济和照顾,后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合家迁往汉口。6岁入学,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后,被迫转移到重庆就读。抗战胜利后转到汉口读书。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后因故辍学。1948年9月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深造;195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南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师。1954年调往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担任飞机专科副主任。195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二室(强度研究室)任工程师,后升任副主任,主持强度研究室工作。1964年10月,调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702所(强度研究所)任副所长。1971年1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14所(弹头研究所)核心小组副组长。1978年1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14所所长、第一研究院副院长。1980年起,先后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洲际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固体潜地导弹副总设计师、七机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5月,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5年4月,升任航天工业部部长。1988年5月,调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1989年12月起任党组副书记。1993年4月,当选全国人大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在担任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固体潜地导弹副总设计师期间,他领导了我国地对地战略导弹多种型号的结构强度试验和环境试验,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试验技术问题;参加并领导导弹结构强度计算方法与环境条件的研究,为我国强度与环境专业开辟了新领域;参加并领导了洲际导弹地下发射技术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参加并领导了地对地战略导弹及潜地导弹的小型弹头的研制与试验,使我国的战略导弹的弹头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李绪鄂作为“地地战略火箭”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5月,年近六旬的李绪鄂调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管经党中央国务院于1988年8月批准的、旨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的组织实施,1991年5月29日任国家科委发展高技术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根据我国国情,为了尽快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他亲自逐一审查,并经国务院批准,在我国有条件的地方创建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12月,为了从民间角度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他又创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并担任首届理事长。1998年8月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迁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办公5年。他着力推进“火炬计划”的实施,<ref>[https://news.sina.com.cn/c/231460.html 中国著名导弹专家李绪鄂因病逝世],新浪网, 2001-04-13</ref>致力于把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的“科技特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区、先行区、辐射区、带动区,人称“火炬司令”。1991年8月,为加速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又创建了中国科技开发院,担任首任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并在威海、厦门、中山、海口等地方建立了[[中国科技开发分院]]。 晚年,他为我国第一代地效飞行器的诞生呕心沥血,走出了一条不组织新队伍、不购新设备、不建新基地,所有的试验、设计、技术攻关、生产加工任务,分别由大院、大所、大学、大厂以合同方式承担完成的全新的高科技产品开发之路,使我国在地效飞行器领域率先实现民用开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地效飞行器进行商业运营的国家。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绪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