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73.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邦珍 的原始碼
←
李邦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李邦珍</big> ''' |- | [[File:T01071e0296c16b52f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071e0296c16b52f3.jpg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6%9D%8E%E9%82%A6%E7%8F%8D&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李邦珍'''== 李邦珍(1515~1593),明朝人士,字子怀,号同川,祖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现福建省莆田市)[[白马山]]前驿马村李家大楼,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山东济南府肥城县(现山东省肥城市)[[石坞村]],自幼聪慧,且在“惟善以为宝”的家风熏陶下,养成优良的品德,少时就读于肥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之屋。 =='''简介'''==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位列三甲第七名,赐“同进士出身”,任职于[[行人司]](正九品),后在山西等地任职,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嘉靖后期进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正七品),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升授“文林郎”(正七品升授之阶)。在福建任职期间,正值沿海频频遭遇倭寇侵略,李邦珍基于“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忠心,奋然曰:“遇变而通之谓才,临难不避之谓忠,贼在境上,讵可坐视而泥职守之常经邪?”虽为文职巡按,却勇于挑起武职重担,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他举起抗倭大旗,担任防守台(州)、温(州)、福(州)、兴(化)和福宁中路等处的总兵,又上疏朝廷,请任戚继光为副总兵,合力一举重创倭寇,福建民众深感其德,在李邦珍离任时特赠《[[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表彰其平寇安边的丰功伟绩。嘉靖末年任[[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1567年(隆庆元年),三月改任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正四品),十一月改任[[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升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之阶);1567年(隆庆二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兼任河南巡抚,期间秉公执法,廉洁为官,百姓曾为其立生祠以示纪念。1573年(万历元年),被明神宗任命为“提督操江”。万历初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1575年(万历三年),60岁的李邦珍致仕故里,回到肥城后携子女迁居较场屯附近,将少时读书处改建为“同川书院”,聚集亲友和子孙讲学授业,众学子多有成名者,书院曾有两名进士金榜题名。书院内筑有聚乐堂、悠然台、环翠亭、甘霖池等胜景,现书院旧址被辟为军用库房,尚存李邦珍亲手栽植的一对龙凤柏。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邦珍辞世,享年78岁。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之阶),明神宗御制祭文,并遣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汪应蛟前来致祭文。李邦珍(公元1515-1593年),明代著名抗倭英雄,字子怀,号同川,肥城人。 李邦珍少时曾跟随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读书。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他曾在山西、河南任职,为官清廉,一尘不染。后任浙江道试用监察御史,因功绩卓著授为监察御史。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邦珍任文林郎。当时,正值倭寇在沿海骚扰,并多次攻陷莆阳城,大肆烧杀抢掠,百姓惶惶不安。莆阳城离省城仅百余里,“上下戒严,唇齿为惧”。次年春,盘居在沿海的倭寇与新犯境的倭寇啸聚一起,妄图攻取新城。当时,省城守军将士慌恐异常,丧失了战斗锐气,明成祖大怒,将巡抚大臣削职严办。 李邦珍奋然担负起武职重任,自任总兵,他训导将士说:“贼寇现已犯我国境,作为国家将士,难道能坐以待毙吗?”他十次上疏,要求援助。朝廷派兵二万前往助战,并拨金二十万充作军饷,又疏请戚继光为副总兵。戚继光率兵与倭寇激战,屡战屡胜,倭寇大部分被歼,余者从海路遁逃,解除了省城之围。李邦珍为官以法办案,不徇私情,在位二十余年,两袖清风,卸任前官至正二品李邦珍六十一岁辞官告老还乡。在家乡,他考查文献资料,了解风俗民情,首纂了《[[肥城县志]]》(已佚)。后来,他创建了“同川书院力”,聚集亲戚及子孙授业讲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邦珍下世。为表彰他的功绩,皇帝亲制祭文。今泰山经石峪南石崖有李邦珍于万历六年(1576年)题写的“经正”二大字,字大三尺有余字体苍劲有力。 =='''荣誉'''== 1572年(隆庆六年),尚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念桑梓之情,不辞劳苦,与肥城知县顾廷修共同编纂了首部《肥城县志》。回到故乡后还筹资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曾与尹庭共同捐资,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了一座“[[四牌楼]]”。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由朱衡撰写、李邦珍诠订的《[[道南源委录]]十二卷》(杨一鹗建宁大儒书院刻本)已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存于福建省图书馆。武夷山云窝伏虎岩西南向有一处李邦珍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的题刻,全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端阳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济南李邦珍同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南昌姜儆,访汪、刘二高士于此。”泰山经石峪峪东石崖上的石刻“经正”大字为李邦珍于1578年(万历六年)所题,并有注语,劝人弃释归儒。 (注:略早时期的代表人物:严嵩、徐阶,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高拱) (李邦珍后人李富强考证、辑录并撰写,待臻。李富强,男,1982年生于山东肥城。)<ref>[https://www.sohu.com/a/195043821_687296 肥城市长殷锡瑞为家乡代言],搜狐号2017年9月27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邦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