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1.2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杏花 王安石 的原始碼
←
杏花 王安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100" align= center| '''<big>杏花</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913740715,233733854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75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6401810 来自 网络网的图片]</small> |} '''<big>杏花</big>''',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作品原文== 杏花 石梁度空旷1,茅屋临清炯2。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F%E8%8A%B1/18637383 杏花]</ref> 俯窥娇饶杏3,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4,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5,残妆坏难整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石梁:石头堆成的拦水坝,用来捕鱼等。 2.清炯(jiǒng):清明,指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3.娇饶:即娇娆。娇艳富丽貌。 4.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史载,隋军入台城。后主避之,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景阳宫井中。隋军窥井而呼,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丽华、孔贵嫔同乘而上。 5.怊怅(chāo chàng):惆怅。 6.残妆:被损坏了的化妆。 ==白话译文== 石梁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 俯看娇娆的杏花,并不觉得花儿胜过倒影。 巧笑如同景阳宫的妃嫔,含笑落下了宫井。 让人惆怅呵剩有微波,残妆弄乱了难以重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宋人王铨《默记》卷下曰:“荆公暮年赋《临水桃花》诗:‘还如景阳妃,含叹堕宫井’”云云,可证此为老年之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历代诗人对花常有偏爱。陶渊明对于菊,林逋对于梅,东坡对于海棠,山谷对于水仙,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王安石对于杏花也正是如此。他的诗集中有多首咏杏花的作品,如“垂杨一径紫苔封”,“只愁风雨劫春回”等,都是广为传诵的篇什,而这首诗又以它特别的风味为人重视。 首二句说,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渡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三、四句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五、六句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 末二句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缭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诗虽从石桥、茅屋写起,但“空旷”“清炯”已逗出水面如镜,为下文写杏花倒影之妩媚作了衬托和铺垫,写倒影也步步深人,妙趣横生,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水波由静到动以及花影在这过程中的变化,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像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名家点评== 宋代学者许顗《彦周诗话》: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杏花 王安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