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4.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杨善 的原始碼
←
杨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0200510194637 3534dec568e2236c76ba7371aab52e27 1.jpg|缩略图|右|[http://09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200510/20200510194637_3534dec568e2236c76ba7371aab52e27_1.jpeg 原图链接] [http://mini.eastday.com/a/200510194637790.html 来自东方咨询]]]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bd|1384年||1458年|}}),字思敬,京师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明朝中期大臣。<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为人圆滑,善于雄辩。永乐元年(1403年),任鸿胪寺序班,进右寺丞。[[明仁宗]]即位,擢鸿胪寺卿。正统年间,擢为礼部左侍郎,[[明代宗]]派使瓦剌迎接[[明英宗]]归国。 <p style="text-indent:2em;">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杨善参预谋划英宗复位,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封兴济伯,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兼礼部尚书,寻改守正文臣。<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顺二年(1458年)卒,终年七十五,赠兴济侯,谥号忠敏。其子杨宗袭爵,降为金吾卫指挥使。[[于谦]]、[[王文]]之戮,[[陈循]]之窜,杨善亦有力焉。 ==基本信息 == {| |- | '''本 名''' || 杨善 || '''出生时间''' || 1384年 |- | '''别 称''' || 兴济侯 || '''去世时间''' || 1458年 |- | '''字 号''' || 字思敬 || '''出生地''' || 北京市大兴区 |- | '''出生地''' || 北京市大兴区 || '''主要成就''' || 迎回明英宗 |} == 话题 == * [http://mini.eastday.com/a/200510194637790.html 明朝最强判专家,敌军被他忽悠的团团转,一人可抵十万大军]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598493722472667&wfr=spider&for=pc 明朝我最佩服的人:杨善,凭借一张嘴救出了一个被俘虏的皇帝] * [https://new.qq.com/rain/a/20200520A0O10X00 土木堡之变后,杨善自掏腰包赎回明英宗,事后得到怎样的回报?]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705801520213281&wfr=spider&for=pc 明朝大臣杨善,想做大官却考不上科举,幸好得到朱棣赏识步步高升] == 人物介绍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十七岁,中诸生。此后燕王[[朱棣]]起兵(1399年),发起了“[[靖难之战]]”,杨善因为参与守城有功,授典仪所引礼舍人。<br> <p style="text-indent:2em;">永乐元年,改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掌管庆典朝仪,序班为从九品,官职虽小,却能经常见到皇帝。杨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每每为明成祖朱棣所瞩目,后来累官进鸿胪右寺丞。明仁宗即位后,擢为鸿胪寺卿。明英宗即位后,杨善的儿子杨容诈作中官书,假金于尚书吴中。事发后,杨容谪戍威远卫,杨善竟然没有受到牵连。不久后,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为人圆滑,善于雄辩。[[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明代宗即位后,派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率随行人员出使[[瓦剌]]。杨善通过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明英宗,致使后来[[徐有贞]]等发动了著名“[[夺门之变]]”,成功的让[[朱祁镇]]复辟登基。 == 人物事迹 == * '''赎回明英宗''' <p style="text-indent:2em;">明英宗被俘后,左都御史杨善自愿请求为使臣前往瓦剌。也先得知杨善将来,派一名聪明机灵的胡人迎接杨善,并借机刺探明朝军情。<br> <p style="text-indent:2em;">二人见面后,胡人说:“我本也是中国人,自从被瓦剌人俘虏后一直留在此地。”接着问杨善当年土木堡之役,明朝军队怎会在双方未交战的情况下溃散。<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太平的日子过久了,将帅士兵都已习惯安逸。再说当年不是明朝正规军,只是英宗的护卫随从,在没有接获迎敌的军令就遭瓦剌突击,怎不溃散?不过,那次瓦剌虽然获胜,也未必是瓦剌人的福气。当今皇上即位后,聪明睿智,广纳各方忠言。有人献计说:‘瓦剌人侵犯中国,一定是骑马翻山越岭,经由关口侵犯边境。若下令边境守卫,在这一带钉上铁橛子,上留小孔插尖锥,等瓦剌人马闯关时,就会误中铁橛子的埋伏,一定伤亡惨重。’皇上已经采纳。又有人说:‘现在我军使用的大炮,每次只能发射一枚石炮,所以杀伤力小,若是换装像鸡子般大的石炮一斗,发射出去后扩散的范围大,敌人的人马一定死伤更多。’皇上也接受了。又有人说:‘广西、四川一带猎杀老虎都用毒药,若是涂在箭头上,一触到皮肉,不管是人是马立即毙命。’这建议也被采纳,毒药已由广西等地送来。还选拔国内善于射箭的人三十万,以罪犯为箭靶举行演习,结果成效甚好。又有人建议:‘现在火枪队虽有三、四排,但敌人每次都趁我军填装子弹时骑马冲入我军阵地,若是建造大型双头火枪,一次可装填数发铁弹,涂上毒药,排在火枪队之后,等敌人骑马冲杀时同时发弹,一定会让敌人肠穿肚破。’经过试验后证明,远在三百步距离外仍极具杀伤力。凡是献计的人,都可封官获赏,所以有智谋的人没有不争相献计的。再加上军士们个个勤加操练,人人士气旺盛,可惜现在全用不上。”<br> <p style="text-indent:2em;">胡人说:“怎么用不上?”<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若大明与瓦剌讲和修好,这些准备怎么派上用场?”<br> <p style="text-indent:2em;">胡人听了立刻报告也先。<br>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二天,杨善与也先会面,也先问杨善官职,杨善说:“都御史。”<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说:“明与瓦剌友好多年,这次为什么要扣留我的使臣,减少进贡的赏赐,所赏的锦缎也都一匹剪断为二,并且把我派去的使者扣押在行馆中,不让他们自由行动,这笔帐要怎么算?”<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您父亲那一代时到中国进贡马匹,所派的使者不过三十多人,得到赏赐的也不过十有二、三人,从来不加计较,两国情谊友好深厚。今天您派往中国的使臣多达三千多人,见了皇上每人都赏得一件织金衣服,即使十几岁的孩童,也和成人般同样赏赐,至于皇上丰盛的赐宴更不用说。为了使您有面子,使臣回瓦剌前又再赐宴。更派特使护送,哪有拘留使者的事?可能是随使臣同来的奴仆,在中国作奸为盗,害怕使臣责罚,畏罪由小路逃走,中途或是落脚他处,或遇虎狼遭到意外,也说不定。这些人中国留下他们又有什么用?至于减少进马的赏赐也是有原因的。先前您曾写了一封信,托使臣王喜送交您的中国友人,正巧王喜外出,信件让吴良误收了呈给朝廷,后来您的朋友怕朝廷误会,就对大臣说这次瓦剌前来献马的使臣不是您所派,不能比照往例赏赐,所以赏赐就比以往少。而您的朋友为使者送行时却诬赖说是吴良的计谋,想借您手杀了吴良,您果然杀了吴良。”<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说:“者(即胡语中“对”的意思)。”<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又说:“再说到买锅,这种锅只有广东才有,广东距京师有一万多里,所以一只锅定价两匹绢,贵国使者买锅,只肯出一匹绢,双方讨价还价,卖锅的人索性关门不做生意,这种事皇上又怎么会知道?就好比中国人向贵国使者买马,出价太低使者当然不肯卖,难道能说是您的授意不成?”<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笑着说:“者。”<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又说:“剪断锦缎都是回回人(使臣奴仆)做的,他们将一匹锦缎剪成两段,若您不信,搜他们的行李,整匹完好的锦缎都在他们的行李中。”<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又说:“者,者,都御史说的都是实话。如今事情都过了,都是小人谗言。”<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见也先态度缓和,就说:“您是瓦剌大将军,却听信小人谗言,忘了大明皇帝恩德,常常侵犯边境,杀害百姓。上天有好生之德,您却好杀戮,所俘的明朝士兵,或因思念家人而逃跑,抓到便挖心摘胆,他们凄厉的惨叫声,上天哪有听不到的?”<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说:“我不会下令杀人,都是下面的人杀的。”<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现在两国误会澄清,和好如初,可否请相国下令撤兵,免得上天发怒降灾。”<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笑着说:“者,者!请问皇帝(英宗)回国后,还会是皇帝吗?”<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天位已定(景帝已即位),怎能再更换?”<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说:“尧、舜时代帝位是如何传承的?”<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尧让位给舜,和今天兄让位给弟是同样道理。”<br> 有<p style="text-indent:2em;">个叫昂克的平章插嘴说:“贵国前来迎接皇帝回国,带什么礼物答谢我国?”<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善说:“若携带礼物,后世的人会嘲笑您贪财;若空手前来迎奉皇上,表现您的仁义之心,能顺应天道,自有历史来从没有这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臣一定监督史官修史时详细记载,让后世万代人人称颂您的作为。”<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笑着说:“者,者!就请都御史好好为我写吧。”<br>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二天,也先见英宗,再隔一天,也先设宴款待杨善,并为英宗饯行。{{NoteTag|《智囊全集·语智部·辩才》:土木之变,上皇在虏岁余,虏屡责奉迎,未知诚伪,欲遣使探问,而难其人。左都御史杨善慨然请往。[边批:尊官难得如此,其胸中已有主张矣。]虏将也先密遣一人黠慧者田氏来迎,且探其意。相见,云:“我亦中国人,被虏于此。”因问:“向日土木之围,南兵何故不战而溃?”善曰:“太平日久,将卒相安,况此行只是扈从随驾,初无号令对敌,被尔家陡然冲突,如何不走?虽然,尔家幸而得胜,未见为福。今皇帝即位,聪明英武,纳谏如流,有人献策云:‘虏人敢入中国者,只凭好马扒山过岭,越关而来。若今一带守边者,俱做铁顶橛子,上留一空,安尖头锥子,但系人马所过山岭,遍下锥橛,来者无不中伤。’即从其计。又一人献策云:‘今大铜铳,止用一个石炮,所以打的人少,若装鸡子大石头一斗打去,迸开数丈阔,人马触之即死。’亦从其计。又一人献策云:‘广西、四川等处射虎弩弓,毒药最快,若傅箭头,一着皮肉,人马立毙。’又从其计,已取药来。天下选三十万有力能射者演习,曾将罪人试验。又一人献策云:‘如今放火枪者,虽有三四层,他见放了又装药,便放马来冲踩,若做大样两头铳,装铁弹子数个,擦上毒药,排于四层,候马来齐发,俱打穿肚。’曾试验三百步之外者皆然。献计者皆升官加赏,天下有智谋者闻之,莫不皆来,所操练军马又精锐,可惜无用矣!”[边批:收得妙。]虏人曰:“如何无用?”善曰:“若两家讲和了,何用?”虏人闻言,潜往报知。次日,善至营,见也先,问:“汝是何官?”曰:“都御史。”曰:“两家和好许多年,今番如何拘留我使臣,减了我马价,与的段匹,一匹剪为两匹,将我使臣闭在馆中,不放出,这等计较如何?”善曰:“比先汝父差使臣进马,不过三十余人,所讨物件,十与二三,也无计较,一向和好。汝今差来使臣,多至三千余人,一见皇帝,每人便赏织金衣服一套,虽十数岁孩儿,也一般赏赐,殿上筵宴。为何?只是要官人面上好看!临回时,又加赏宴,差人送去,何曾拘留?或是带来的小厮,到中国为奸为盗,惧怕使臣知道,[边批:都是揄扬其美。]从小路逃去,或遇虎狼,或投别处,中国留他何用?若减了马价一节,亦有故。先次官人家书一封,着使臣王喜送与中国某人。会喜不在,误着吴良收了,进与朝廷,后某人怕朝廷疑怪,乃结权臣,因说‘这番进马,不系正经头目,如何一般赏他。’以此减了马价,及某人送使臣去,反说是吴良诡计减了,意欲官人杀害吴良,不想果中其计。”也先曰:“者!”胡语“者”,然词也。又说买锅一节:“此锅出在广东,到京师万余里,一锅卖绢二匹,使臣去买,只与一匹,以此争斗,卖锅者闭门不卖,皇帝如何得知?譬如南朝人问使臣买马,价少便不肯卖,岂是官人分付他来?”也先笑曰:“者。”又说剪开段匹:“是回回人所为,[边批:跟随使人者。]他将一匹剪将两匹,若不信,去搜他行李,好的都在。”也先又曰:“者!者!都御史说的皆实,如今事已往,都是小人说坏。”善因见其意已和,乃曰:“官人为北方大将帅,掌领军马,却听小人言语,忘了大明皇帝厚恩,使来杀掳人民。上天好生,官人好杀,有想父母妻子脱逃者,拿住便剜心摘胆,高声叫苦,上天岂不闻知。”答曰:“我不曾着他杀,是下人自杀。”善曰:“今日两家和好如初,可早出号令,收回军马,免得上天发怒降灾。”也先笑曰:“者!者!”问:“皇帝回去,还做否。”善曰:“天位已定,谁再更换?”也先曰:“尧、舜当初如何来?”善曰:“尧让位于舜,今日兄让位于弟,正与一般。”有平章昂克问:“汝来取皇帝,将何财物来。”善曰:“若将财物来,后人说官人爱钱了,若空手迎去,见得官人有仁义,能顺天道,自古无此好男子。我监修史书,备细写上,着万代人称赞。”也先笑曰:“者!者!都御史写的好者!”次日,见上皇。又次日,也先遂设宴,与上皇送行。}} == 人物评价 == * [[李贽]]:故论社稷功则[[于谦]]为首,论归太上皇功则杨善为最。然则杨善其真有意之人哉,故能以无意得之。<ref>明·李贽·《续焚书·卷三·读史汇》</ref> * [[冯梦龙]]:杨善之遣,止是探问消息,初未有奉迎之计。被善一席好语,说得也先又明白,又欢喜,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奇哉!...然机有可乘者三:耳、馀辈皆欲归王,一也;继使者十辈之后,二也;分争之际,易以利害动,三也。虏狃于晋、宋之故事,方以奇货可居。而中朝诸臣,一则恐受虏之欺,二则恐拂嗣立者之意,相顾推诿而莫敢任。善义激于心,慨然请往,不费尺帛半镪,单辞完璧,此又岂厮养卒敢望哉?土木是一时误陷,与晋、宋之削弱不同;而也先好名,又非胡刘、女直残暴无忌之比。其强势亦远不逮,所以杨善之言易入。使在晋、宋往时,虽百杨善无所置喙矣。然尔时印累累,绶若若,而慨然请往,独一都御史也!即无善之口舌,独无善之心肝乎? <ref>明·冯梦龙·《智囊全集·语智部·辩才》 </ref> * [[何乔远]]:[[李实]]、杨善即非君子耶?入不测虏廷,枝梧谩语,有足术者,善得封伯。 * [[谷应泰]]:然则挟天子者,挟一匹夫耳!邀利之心懈,而好义之心萌,郭登之言决,而杨善之说行,英皇自此生入玉门矣。<ref name="M4T">[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3224/ae36fRic6LacItShfqxXjxgw-jnuqxqmQeTZdPO-reSH-AeRSEAX_msTRJ-Jr0azxJayuIh4tqHjNBmGvIUwYsZHoVjC-ZVppqfodh-3ZmU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国学导航.2015-08-20] </ref> * [[张廷玉]]: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王骥、王越之将兵,杨善之奉使,徐有贞之治河,其才皆有过人者。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而顾以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为希世之遇,而誉望因之隳损,甚亦不免削夺。名节所系,可不重哉!<ref name="M5T">[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3224/1d8d0v-QzgSkRDUz-fI54vium8A9hLvO0jz37omlN8xYwkLCfBHWI7ZmjPYoBtrosvvQ7CeZc1aLH6fIqIKqhtFRaB8Zl_SKu8VCfM5y0beK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国学网.2015-08-20] </ref> == 史料记载 == [[File:Fee883504646d1cb908a680ac59f03eb c 280 160.jpg|缩略图|右|[https://img.y5000.com/uploads/allimg/181119/fee883504646d1cb908a680ac59f03eb_c_280_16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y5000.com/tags/yangshan/ 来自中国历史网]]] *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ref name=M5T/> * 《国朝献徵录·卷十·兴济伯杨善》<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3224/d270j04JzuO8ss9upIZI_X-JIi2V-ltk7dJlq41KqjVpGoVkMde5lV87hbzmLLqiJBxI3BntOce4OQUASmUvrTc6XItgpSLywr-Y_JNuRDk 《国朝献徵录·卷十》.国学导航.2015-08-20] </ref> * 《智囊全集·语智部·辩才》 * 《名山藏·卷六十二》 *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景帝登极守御》 <ref name=M4T/>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明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Foo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Tag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杨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