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析吴县 的原始碼
←
析吴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析吴县.jpg|thumb|right|析吴县.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323%2F20315d3bj00qqfiem003yd200u000gpg00it00ag.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5QGHGBV05199GUB.html 图片来源于网易订阅网] ]] '''吴县'''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有“水乡”之称。 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多低山丘陵,东部为河网湖荡平原,盛行稻麦轮作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制,主要农产品有稻谷、麦类、油菜籽等。境内桑蚕饲养业、淡水捕捞业等均发达,著名景点有[[天平山]]、[[灵岩山]]、[[光福镇]]等。 [[File:析吴县1.jpg|thumb|right|析吴县1.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453557844/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0425/20210425A06AOK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 ==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属县,工农业发达县。位于省境东南部,西包太湖,东含阳澄湖,京杭运河流贯南北;沪宁铁路横穿东西,水陆交通便利。面积157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25%,号称“水乡”,人口112.38万。县府驻苏州市。春秋时为吴国地。秦置吴县迄今。县境西部多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东部为河网湖荡平原,河道纵横,湖荡罗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稻麦轮作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制,主要农产品有稻谷、 麦类、油菜籽、蚕豆、豌豆等。生猪、湖羊饲养业、桑蚕饲养业、淡水捕捞业、内塘养殖业均较发达。工业集中于浒墅关、木渎等镇。县第一大镇浒墅关是中国著名蚕桑基地和研究中心。位于苏州西北12公里,地当京杭运河和浒光(福)运河交会处,北靠沪宁铁路。居民2.2万余人。建有钢铁、通用机械、造纸、电瓷、缫丝、航海仪器等工厂。镇内有浒墅关蚕种场、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院和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传统手工业品有浒墅关草席。县第二大镇木渎镇为吴县西南部交通运输和旅游要地,为苏州市区出入太湖水路要冲。人口近2万。建有动力机械、化肥、水 泥、丝织、印刷、制药等工厂。望亭镇在苏州西北20公里京杭运河畔,北靠沪宁铁路,上海市属望亭电厂设此;其他重要集镇尚有甪直、东山、光福等。名胜古迹有宝带桥、甪直保圣寺和东洞庭山紫金庵。天平山、灵岩山、光福镇、东西洞庭山、甪直等均以风景秀丽著称,为太湖风景区组成部分。县境有距今5000年的龙南村落遗址。 '''位置面积''' 吴县市位于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太湖之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 度55分—120度54分, 北纬30度56分—31度33分之间。环抱苏州市区和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临上海,南频杭州,西衔太湖,北依长江。境内拥有国家级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苏州光福机场。全市总面积2963平方公里。全境东西宽92.5公里,南北长68公里。 1990年人口121.1万。面积3175平方千米。 吴县地区,商末属“勾吴’国。周时,境内先后成为吴、越、楚三诸侯国辖地。秦设吴县(今苏州市姑苏区)后,除王莽新朝一度改为泰德县外,县名沿用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县后,县域曾数度分割。晋代北析海虞(今常熟),隋唐时嘉兴、昆山又数度与吴县分合,唐代分置长洲县,五代对吴越分吴县地建吴江县,清代又析吴、长洲两县地建元和县及太湖、靖湖两厅。民国元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建国初,城区划建为苏州市。50年代,曾一度析东、西山等地建震泽县。吴县长期为郡、府、州首县及治所驻地,清代200余年吴县一直为省督抚衙门所在地,民国时期也一度为省政府所在地。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2001年2月28日撤消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苏州市吴中区与苏州市相城区。<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吴县] </ref> [[File:析吴县2.jpg|thumb|right|析吴县2.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01/ab4298d9c4494d40b8de279d601a07bd.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92814755_344409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历史沿革== 吴县地区,商末属“勾吴’国。周时,境内先后成为吴、越、楚三诸侯国辖地。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苏州市姑苏区)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秦设吴县后,地域、辖属屡有变化。除王莽新朝一度改为泰德县外,县名沿用至今。至东汉末年,吴地属孙权割据地。晋武帝灭孙皓,分天下为十九州,吴属扬州。晋太康四年(283)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宋、齐、梁、陈四代吴县均为吴郡,梁代侯景之乱时,吴郡一度还曾被称为吴州,后吴州、吴郡、吴县治所同驻一城。 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十一年(591)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今新郭镇)。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分县境南部设吴江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销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县以下行政区划,乡区自秦至清设乡,城区唐宋建坊,明清改厢。乡以下基层组织,秦为亭、里,唐设里、保、邻,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为里、甲,后又改设都、图、村(镇),清袭明制,保留都、图,增建保、甲、牌制。民国初,县以下改为市、乡,市、乡下沿用清末的都、图;继而改为区、乡(镇)、闾、邻制,旋又改闾、邻为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保留区、乡(镇)制,废保、甲,改设行政村、组;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1958年又改乡、村、组为公社、大队、生产队;1983年起复为乡(镇)、村、组。1987年底,全县辖11镇24乡,共833个行政村,9443个村民小组。2000年底,全市辖29镇,3个区,共610个行政村、7303个村民小组。 '''商''' 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荆蛮”(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与土著居民结合,建立“勾吴”。 '''周''' 西周初,武王克商后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吴始名列诸侯。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是年为吴寿梦元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周灵王十一年、寿梦二十五年(前561),诸樊继位。后迁国都至吴地(今苏州市平门西北二里处)。 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今苏州城)。 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越国灭吴,吴地属越国。 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国灭越,设郡江东,吴地属楚国(民国《吴县志》谓灭越在楚威王六年,即公元前334年)。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楚拜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春申君。楚考烈王十五年,改封春申君于吴。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建置吴县(苏州市姑苏区),隶属会稽郡(直至东汉初)。会稽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为会稽郡首县。秦初,吴县地域广大,包括常熟、吴江、嘉兴等地在内。 秦二世三年(前207),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吴县归楚。 '''汉'''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韩信封为楚王,吴县为韩信封地。六年,刘邦废楚王,封刘贾为荆王,都于吴,吴县仍为会稽郡首县。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并吞荆王地。次年十月,刘邦杀英布,立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国地,都广陵,吴县改属吴国。 汉景帝前三年(前工54),刘濞叛乱被诛,吴国废。吴县仍属汉之会稽郡。 汉元封五年(前106),吴县属扬州刺史部(州为监察区)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地皇四年(23年),仍复名吴县。 汉永建四年(1,29),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置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吴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隶吴郡(直至隋末),为吴郡首县。 汉中平五年(188),州实际上成为行政区,吴县仍隶扬州吴郡。 汉兴平二年(195),孙策占据吴郡。 '''三国孙吴''' 魏黄初二年(221)八月,魏封孙权为吴王,吴县所在的吴郡隶属吴国。 吴宝鼎元年(266),析吴郡与丹阳郡之地置吴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十六国''' 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三月,晋灭吴,吴县随吴郡归属晋。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咸和元年(326),司马岳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吴县隶吴国。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罢吴国,其地复为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吴郡改隶南徐州。次年,吴郡复归扬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占吴郡郡治所在地吴县城,改吴郡为吴州。梁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隋''' 隋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置吴州,吴郡隶属吴州,州、郡、县三级治所同驻吴县城。 隋初废郡,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因吴县姑苏山而命名),吴县隶苏州。苏州由此得名。 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吴县隶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吴县隶吴郡。 大业十年(614),御亭(今望亭)建堰闸。 '''唐''' 唐武德元年(618),沈法兴起兵占据江南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翌年自称梁王。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据吴郡。武德四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废郡设州,改吴郡为苏州,吴县隶苏州。 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吴、长洲两县(同治今苏州市姑苏区)隶苏州(直至清末)。时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 唐开元四年(71.6),吴县升为望县,长洲县次之。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苏州隶江南东道,道治设于吴、长洲县城内(今苏州市姑苏区区)。 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翌年,废长洲县,改置长洲军。 唐大历十二年(777),废长洲军,仍置长洲县。十三年,苏州升为雄州,吴县仍为望县,居苏州七县之首,长洲县次之。十四年,合浙江东西二道(后仍时有分合)。 唐元和二年(807),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升为镇海军节度使,苏州隶镇海军。 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令筑城南运河堤为路,并带头捐宝带,于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建造宝带桥,使松陵镇与治陆路相通。 十年(869)长洲人归仁绍殿试进士第一人:状元及第。由此下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吴县、长洲、元和县考取文武状元总计34名(含外籍)。 '''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元年(907),钱谬封为吴越王,苏州属吴越国。 后唐同光二年(924),苏州升为中吴军。 '''宋''' 宋开宝八年(975),中吴军仍改为苏州,属江南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苏州隶江南道。吴县、长洲二县共35195户 宋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苏州属两浙路。宋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仍属两浙路,吴县为平江府首县,长洲县次之,两县均为望县。大中祥符四年(1011)为66139户。 '''元'''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吴、长洲两县隶平江路,吴县仍为首县,长洲县次之。至元二十年,平江路定为上路,吴、长洲两县为上县。至元二十二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平江路隶江浙行省。 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建都平江城(今苏州城)。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吴元年(1367),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占平江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明''' 明洪武四年(1371)吴县、长洲二县共146203户,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户,666105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6),罢中书省,苏州府直隶六部。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迁都北京,苏州府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崇祯五年(1632)吴县有100969户,但百姓非死则徙,仅剩65610人,反少于户籍数。 [[File:析吴县8.jpg|thumb|right|析吴县8.j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8/747/643.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9996 图片来源于澎湃网] ]] '''清''' 清顺治二年(1645)元月三日清军进占苏州城,吴县、长洲县归清。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是年,清军总兵土国宝屠城,由盘门杀至饮马桥,城区遭受严重破坏。(1644—1661)吴县有63832户,65610人,逃亡在外371375人。 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四日,府学生另及众千余人,为反对贪官污吏,托言顺治皇帝驾崩。至文庙哭诉,遭到当局镇压,仉用宾,金圣叹等18人被杀害,是清史上有名的“哭庙案”。 康熙六年(1667)始设江苏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吴县、长洲县同驻苏州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重地,游览虎丘、盘门、瑞光寺、拙政园等,驻跸织造公署。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苏州,到虎丘,登灵岩山,到邓尉山圣恩寺,夜宿四宜堂。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苏,至虎丘、华山、东山、太湖等地巡视,赐“碧螺春”茶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二月十一日抵邑境,第二日至虎丘,随后去浙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七日抵邑境,入虎丘,路遇雨即返,至穹窿山上真观,赐“餐霞挹翠”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六日抵县,驻跸虎丘,题字“虎阜祥寺”。 康熙五十五年人口猛增至194144丁,其中吴县78230丁,长洲县115914丁。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均隶苏州府。雍正八年,设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同里;雍正十三年,太湖水利同知改为抚民厅,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割吴县东山设太湖厅,加督捕衔,专理民事,隶苏州府。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一日抵县,驻织造府行宫,传谕减免江苏秋欠地丁银228万余两,二十二日至虎丘,黄村人张宗包献吴山十元景画册,乾隆于每幅画上题诗一首。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三日临虎丘,为狮子林寺题额。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抵县境,至光福香雪海,[[雷音寺]],[[上虎丘]]。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苏,到虎丘。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二月抵县上虎丘。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六次南巡,二月四日抵县境,初八登灵岩山,宿灵岩山行宫,次日至天平,书“高义园”额,十八日至虎丘禅寺。 嘉庆十五年(1810),三县共1655619人(其中吴县1170833人,长洲县266944人,元和385970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计2975313人。当年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千人,居全国之首。城区苏州为世界第一大城市。 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0日),太平军攻占苏州府城,建苏福省,苏州为省会。省下设郡、县,苏州府改为苏州郡。十一年春,太平军在洞庭东山设东珊县,辖东、西洞庭山,隶苏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军重占苏州城,仍恢复旧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厅,隶属苏州府。 清宣统二年(1910),三县二厅共200477户,624326人。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和苏州军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立苏州民政长署,辖原长洲、元和、吴三县地区,隶苏军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苏军都督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 '''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江苏都督府颁令废府、州,并县、厅。同月,苏州改称吴县。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7月,省议会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12月14日,江苏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吴县隶江苏省。全县共1027091人。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划分为五道。吴县为特别级县,隶江苏省苏常道,道治驻吴县。 民国16年4月,废苏常道,吴县为一等县,属江苏省。 民国17年12月10日,吴县城区划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民国19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 民国22年3月28日,江苏省划分为13个行政督察区,吴县隶第三行政督察区,区行署设在吴县。同年12月26日,原13个行政督察区裁并为9个,吴县隶无锡区。民国24年1月,吴县列为一等县。民国25年5月1日,无锡区改为第二行政区,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26年爆发中日战争。11月15日,国民党吴县政府迁至无锡荡口、甘露附近,仍隶第二行政区,成为流亡政府。11月19日,日军侵占吴县。民国28年初,吴县政府驻宜兴张渚镇,吴县为二等县,隶江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0月,张渚沦陷,吴县政府又撤离张渚。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仍迁回吴县城区。 民国26年12月3日,伪苏州地方自治委员会成立,吴县归其管辖。民国27年3月,伪吴县政府建立。5月23日,江苏省伪政府在苏州建立,吴县隶属之。民国30年7月1日,汪伪政府在苏州设立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第一区。同年12月底,第—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吴县沦陷区仍隶伪江苏省政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29年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下辖7区l镇,在吴县境内的消陆区(今沺泾乡消泾与湘城乡陆巷一带)隶属之。民国30年2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撤销,阳澄湖地区建洋(阳)澄县政府,辖吴县境内的消陆、洋沺(今沺泾乡一带)及常熟县内的辛莫区,隶属江南第一行政区。7月,洋(阳)澄县县、区政府均遭日伪破坏。 民国29年9月,吴县苏西北地区渭黄区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隶属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翌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先后在吴县苏西北地区成立的漕东区(2月)、漕南区(3月)、东桥区(4月)、黄埭区(6月)等4个区级政府均隶属之,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同年9月,因日伪“清乡”,上述4区均撤销。民国34年春,锡东县苏西北(吴县境内)行政办事处成立,下辖漕东、漕南、东桥、黄桥4区。同年7月,撤销苏西北行政办事处,成立苏州县政府,驻黄桥方浜村,隶属苏中第六专员公署;下辖漕湖(后称漕东)、东桥、黄桥、阳澄、黄埭5区。11月,因奉命北撤,苏州县县、区政府均撤销。 民国30年8月,苏西(太湖)行政办事处建立,隶属江南第六行政区,下辖其后成立的阳西(西华)、香山、阳东、西山等4个区的办事处。翌年4月,因日伪“清乡”,上述办事处均撤销。民国32年5月,中共苏西县委设立阳山、彭山、邓尉,西华等4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民国33年3月,西华区办事处遭敌破坏。同年1l月,太湖县行政办事处成立,驻马山岛,隶属苏南第二行政专署,下辖苏西(吴县)、锡南(无锡县)、马山(武进县)三地区及苏西地区辖原属苏西县的刚山、彭山、邓尉3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次年2月,增设苏西、洞庭行政办事处,作为太湖县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分别管辖阳山、彭山、邓尉和东山,西山5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或区公所)。同年9月底,因奉命北撤,县、区各级办事处均撤销。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国民党吴县政府接收伪吴县政府,吴县隶江南行署。9月4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在吴县接收伪江苏省政府。10月,江南行署撤销,于武进成立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属之,为一等县。10月15日,江苏省政府迁至镇江。民国35年,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武进移驻吴县,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38年2月5日,江苏省政府在吴县设立办事处;至24日,江苏省政府全部迁至吴县。4月25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第二区专员公署及吴县政府均逃离县境。 [[File:析吴县9.jpg|thumb|right|析吴县9.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8/747/645.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9996 图片来源于澎湃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7月,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 1950年4月15日,太湖区行政办事处隶属苏州行政区,相当于县级机构,辖原属吴县的东山、西山两区。同月又划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归其管辖。太湖区共辖东山、西山、横泾、马山四区,包括太湖全部水域及其岛屿。全县共686569人。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苏州市郊区。同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东山、西山、横泾3区仍划归吴县(马山区已在2月划归武进)。1952年7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隶属苏州区专员公署,辖东山、西山两区和太湖中岛屿及水域。 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并将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划归其管辖,与吴县均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54年6月,马山区划无锡市。 1959年4月,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 吴县(1958—1978)人民公社:保安公社、望亭公社、东桥公社、黄桥公社、枫桥公社。 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千米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区(今属吴中区)。 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 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0年,吴县市辖29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128,429人,其中长桥镇 24920人、车坊镇 46709人、郭巷镇 32331人、甪直镇 63068人、越溪镇 19370人、望亭镇 39692人、通安镇 41723人、东桥镇 26379人、黄埭镇 45693人、黄桥镇 27393人、东渚镇 33541人、镇湖镇 20202人、陆慕镇 48758人、蠡口镇 44001人、西山镇 42196人、渭塘镇 34042人、北桥镇 37557人、太平镇 28918人、湘城镇 29267人、阳澄湖镇 21007人、木渎镇 71438人、藏书镇 28673人、光福镇 38999人、胥口镇 22110人、太湖镇 9577人、横泾镇 36764人、浦庄镇 21752人、渡村镇 25252人、东山镇 52492人、月浜街道 25656人、苏苑街道 24997人、龙西街道 24600人、吴县市经济开发区 25185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1266人、江苏省太湖采石公司 2901人。 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2001年2月28日,吴中区正式挂牌。行政区划调整后,苏州市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平江、沧浪、金阊、虎丘、吴中、相城6个区,市区面积扩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万。 '''社会经济''' 1995年产蚕茧243吨 ,白厂丝2000吨,高档真丝绸3500千米,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出口的1/6。1995年已基本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和服装一条龙。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13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33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3.5亿美元,连续14年在江苏外贸出口中夺魁。有各种商品市场69家,年交易额达124亿元。<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历史沿革] </ref> [[File:析吴县4.jpg|thumb|right|析吴县4.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04/a557e9193a8b4e9db428778ccf1fe384.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18592330_743565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教育概况== 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南部,东连昆山,西衔太湖,南接吴江,北依苏州古城区。全区陆地面积742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2425平方公里,其中属吴中区的水域约1459平方公里。吴中区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吴中经济开发区、1个穹窿山风景管理区、7个镇和8个街道。全区有学前教育机构48个,本区域3~5岁在籍在园幼儿15535名;公办中心小学25所,在校小学生28716名;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81名;公办初中18所,在校中学生16677名;公办高中(含职校)9所,在校高中生13504名;民办学校6所,在校学生4061名;批办的民工子弟学校11所,在校学生7600名。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及高中段教育先进县(市、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县(市、区)”;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江苏省规范收费示范县(市、区)”。 '''学校办学条件日趋优化''' 中小学总占地面积达268.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达107.7万平方米。教育设施设备极大改善。学校100%“三机一幕”进教室,100%建有多媒体教室,100%实现光纤宽带接入,100%建立学校主页,100%建成校园网;建成多媒体教室1664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05个。学生用电脑8244台,生机比7∶1;教师用电脑5224台,师机比1∶1。 '''教育优质资源迅速扩大''' 全区拥有省优质(示范性)幼儿园17所;省实验小学10所,市教育现代化小学24所;省特教示范校1所;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8所、市教育现代化初中17所;四星级高中3所(其中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为国家级示范高中),三星级高中2所,二星级高中1所;通过评估验收的省中等职业教育四星级学校1所、三星级学校1所,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所;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3所。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全区拥有省特级教师20名,江苏省名教师1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名,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27名,苏州市十杰教师6名,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04名,区知名教师61名,区学科(学术)带头人599名,区学科骨干教师1230名。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9.9%、99.33%、98.381%,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为89.25%、91.03%、86%、12.67%;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分别为93.87%、56.81%。硕士研究生71名,在读研究生162名。 '''区域素质教育彰显特色'''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江苏省外国语学校的感恩教育、西山中学的环保实践研究、城西中学的每日大家谈和在寄语中成长、宝带实验小学的外国文化周活动、碧波实验小学的机器人教育、度假区中心小学的无线电测向活动、木渎三小以石文化为抓手的自然与人文教育活动、全国农民书画之乡胥口中心小学的书画教育、光福中心小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香雪海梅文化系列教育等,都已成为区域素质教育的著名品牌。学生良好个性充分发展。几年来,全区在校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零。 '''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008年,在籍3~5岁幼儿入园率达99.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均为100%,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高考成绩优异。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海江同学喜获苏州大市理科状元,并获得李政道奖学金一等奖;该校高二学生鲁昊骋代表中国参加第19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勇夺金牌,被教育部特批录入北京大学,从而实现了吴中区、吴县市乃至吴县历史上零的突破。 '''服务经济能力显著提高''' 全区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省级示范专业4个,市级示范专业6个。全区各成人教育中心校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新生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培训。全区建有省社区教育示范镇1个,市农科教示范基地4个、市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市现代农民教育中心2个。2008年,全区完成各类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达22万人次,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 '''吴县中学''' 吴县中学位于苏州市浒墅关镇,前身是“私立成城初级职业中学”,创建于1943年,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1948年初,一批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徐芝生、郑辟疆、邵申培、金雪亢等,积极向上反映民意,申请批办公立初级中学。当时吴县教育局局长王芝九,鉴于浒墅关为吴中大镇,地处沪宁铁路和南北运河要冲,人口众多,于1948年8月批办“吴县县立浒关初级中学”。 1949年全国解放,学校有吴县人民政府接收,从此获得新生。1951年7月,学校改名为“吴县浒墅关初级中学”。1956年秋增设高中部,成为吴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同年列为吴县和苏州地区的重点中学,命名为“吴县中学”。“文革”初一度改为“东方红学校”,1972年改为“吴县浒关中学”,1979年3月学校重新被定为县重点中学,1987年恢复“吴县中学”校名,1989年1月经省教委批准,元隶属关系不变,同时成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中学”。1997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三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为社会和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教育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韦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有功之臣,青藏、川藏、中印、中尼公路的总设计师,为祖国的航天工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和苏州市首届李政道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以及吴县第一个运动健将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形成了“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校风、“修身敬业,精心育人”的教风和“黾勉励志,勤学善思”的学风。 目前,全校上下同心同德,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建学校特色,积极发挥实验示范作用,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 学校现有教职工135名,其中教师96名。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75人,占全校教师的78%,教师队伍充满活力。12名教师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本科率达94%。现有高级教师32名,一级教师35名,中高级教师占全体教师的70%。近几年,有80多人次获省、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双十佳”、评课选优一等奖等荣誉。 英语特色教学:学校与澳大利亚艾伦摩尔学院中学部结成姐妹学校,双方互派师生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澳方定期派教师到我校给学生上课。2011年初,我校高三学生王吉已赴澳留学。 中学生业余党校:我校在苏州市率先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的实践与研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是省内唯一一个业余党校研究课题。我校从82年起成立学党章小组,95年开始成立中学生业余党校,至今已有562名学生骨干、优秀班团干部结业,有392名学生先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发展了21名学生入党。 勤工俭学:我校在苏州市率先组织中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提供50多个劳动岗位,供中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勤工俭学,同时对特困生每学期进行定期补助,以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近五年来,学校用于勤工俭学和特困补助的费用已达30多万元,有3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补助。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先进团委”、“江苏省普通高中会考优秀考点”、“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学校”等二十多个荣誉称号。94年至今,高考升学率连续七年达100%,1997年录取本科107人,1998年录取本科215人,1999年本科224人,2000年本科244人(均为公费生)。本届高三学生,根据苏州大市评估进本二线人数可超300人。仅2000年,就有60多人次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ref>[http://hld.wenming.cn/syjj/dfcz/zq/201512/t20151218_3031234.shtml 教育概况] </ref> [[File:析吴县5.jpg|thumb|right|析吴县5. [http://i0.sinaimg.cn/travel/2013/1018/U9800P704DT20131018233749.jpg 原图链接] [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3-10-19/0004223992.s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 ==旅游资源== 吴县市自古以来就是经济繁荣的商埠之地,也是沿海经济开发区之一。境内有得天独厚的矿产、物产和旅游资源,传统产业苏绣工艺闻名中外,国有工业门类多多,市属国有企业有80多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县市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成为一座与苏州市紧密相连的美丽的新兴城市。 吴县市素有“人间天堂”美称,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域的京沪铁路线上。东临上海,南连杭州,西含太湖,北望长江,中间环抱古城苏州。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有75%;湖中72峰,吴县拥有58峰;太湖13个风景名胜区中,东山、 西山、光福、 甪(lu)直、 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 吴县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风光旖旎,拥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 紫金庵的彩塑罗汉,有 司徒庙“清”、“奇”、“古”、“怪”的四株古柏,还有 石公山、林屋洞、启园、天池山、宝带桥、雕花大楼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人文荟萃。 吴县市工业基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已先后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仲春碧螺采茶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ref>[https://bbs.pcauto.com.cn/topic-17604076.html 旅游资源] </ref> [[File:析吴县6.jpg|thumb|right|析吴县6.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80620/e4cb4b7d46254f16abf15eb29358ae8b_th.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jw.cn/baoxian/detail-1423811.html 图片来源于全球五金网] ]] ==特色景点== '''英雄冢''' 在吴县市善人桥马岗山麓。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国民政府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争中部分阵亡将士的陵墓。墓前有碑,碑上镶有“气壮山河”四字,碑上镶有战斗经过及战死者78人姓氏的碑文。现墓碑俱在。此处为爱国主义教育景点,使后人不忘历史,不忘国耻。 '''司徒庙''' 司徒庙(Prime Minister Temple),坐落于吴县市光福镇邓尉山麓,相传东汉司徒邓禹隐居在此,故名。廊内四株古柏传为司徒邓禹手植,距今已有1900余年,清乾隆南巡命名“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干折裂,一空其腹;古者,纹理纤绕,古朴苍劲;怪者,卧地三曲,状如蚊龙。碑廊内《楞严经石刻》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名人王时敏、侯峒曾、张炳樊所书,吴门章撤德斋镌刻,是研究佛经和书法、金石艺术的珍品,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县伍子胥墓''' 在吴县市胥口镇百伍相国词内。伍于胥(?一前484),名员,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至吴国,助吴王阎间筑城练兵,发愤图强,任相国。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不谐,吴王赐剑自杀。墓封土高约1米多,加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吴相国伍公之墓”。原有吴相国伍公龄夷藏处碑和重建骨山词记碑等,今均无存。近处还有二妃墓、拜将台等古迹。 '''交通:''' 公交58,58区间,91,63路均可到胥口镇。 苏州绕城高速度假区出口下就到胥口。 '''美食:''' 游子胥墓,吃藏书羊肉、太湖船餐。 开车从胥口到藏书吃羊肉或光福吃船餐只需10-20钟。 [[File:析吴县7.jpg|thumb|right|析吴县7.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01/e8264c0573aa46e2ab3f1301c6fe8c48.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92814755_344409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析吴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