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05.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郁 的原始碼
←
林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林郁</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61b3c872ad8e9d92.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8418135-8737920.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林郁''',农业昆虫学家<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6120o5dpoert43p.html 林郁 ],名人简历网</ref>。毕生致力于中国[[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和农药的研制工作。他根据螟虫发生规律提出了"四田"概念,使我国螟虫防治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单剂和复配剂农药的研制上,成功地合成溴灭菊酯,填补了我国菊酯类农药品种的空白。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ref>[https://baike.sogou.com/v64322688.htm?fromTitle=%E6%9E%97%E9%83%81 林郁 ],搜狗</ref> 出生日期----1909年01月17日 出生地点----[[福建省]][[莆田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农业昆虫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农学院 代表作品----水稻螟害和移植的关系,水稻螟虫及其预测预报 ==人物经历== 1929年考取浙江大学农学院,先读预科一年,后转本科园艺系。在业师[[蔡邦华]]、周明牂[[教授]]的影响下,主修昆虫学等课程。 1934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病虫害系助教,辅导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经济昆虫学和昆虫研究法等课程。 1936年经蔡邦华推荐,应聘于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任技佐,协助蔡邦华从事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内迁,林郁随其到该所的贵州工作站协助刘廷蔚先生进行白蜡虫的繁殖及生产研究。他经常深入产地作调查研究。后来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弄清了白蜡虫的生存环境,提出了我国优良虫种的质量指标,并写成《贵州白蜡虫品质问题》的研究报告。这篇论文被同行学者评为"创吾国昆虫学研究之新记录"。 1944年,重庆国民政府根据"租借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同盟国提供贷款或出售武器、弹药、战略原料、粮食等物资的法案)向美国贷款,选送一批中年技术人员赴美国实习进修。林郁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45年赴美,先在路易斯安那州荷马美国农业部昆虫局粮食、甘蔗害虫研究室实习,并短期参观了美国有关科研机构,尔后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系进修。进修期满后,导师帕顿(Patton)想留他或推荐到其他大学工作,但林郁婉言谢绝,毅然回国。 1946年5月林郁归国后,回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兼任烟草改进处害虫研究室主任。 1948年兼任上海南通农学院昆虫系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林郁被分配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工作。 1950年调回南京,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病虫害系研究员,主持粮食害虫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40多年来林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要求,除在水稻三化螟的防治研究上卓有成就外,还首先创用多菌灵进行棉种消毒,防治枯萎病技术,这项成果至今仍在全国推广使用。近十余年,他侧重农药复配制剂的研究,并曾主持水稻品种抗虫性的筛选。 ==社会职位== 林郁先后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农药学会理事,江苏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由于他工作卓有成效,曾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政协、南京市科委的奖励和表彰。 ==工作经历== 1909年1月17日,生于福建省莆田县。 1929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学校。 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获农学士学位。 1934年-1936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6年-1937年,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技佐。 1937年-1945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技佐、技士;兼任贵州师范学院教员、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45年,在 美国农业部昆虫局粮食、甘蔗害虫研究室实习,继转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昆虫系进修。 1946年-1949年,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任农林部烟草改进处技正和上海南通农学院教授。 1950年-1958年,在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工作,后在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8年-1966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 1966年-1972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1987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农药研究室主任。 1987年6月,退休。 ==主要论著== 1 林郁.贵州安顺之白蜡虫.农报,1940,5(34-36):735-737. 2 林郁,钱永庆等.六六六乳剂防治水稻螟虫初步试验结果.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月刊,1950(1):27-29. 3 林郁,祝兆麒等.水稻螟害和移植的关系.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4(2):46-52. 4 林郁,黄山等.太湖流域的水稻螟虫问题.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5(3):32-36. 5 林郁.水稻螟虫及其预测预报.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6 林郁,祝兆麒等.三化螟有效积温的研究I各虫态期的发育零点和其有效积温.昆虫学报,1959,9(5):423-435. 7 林郁.关于水稻治螟的几点意见.昆虫学报,1962,11(3):305-308. 8 林郁.螟虫发生与水稻栽培制度的关系.中国昆虫学会1961年学术讨论会会刊,1962:88-89. 9 林郁.栽培治螟是中稻消灾保产的有效方法.江苏农学报(创刊号),1962:72-73. 10 林郁.二代药剂治螟对于三化螟数量消长的影响.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1963:73-74. 11 林郁.三化螟防治策略的讨论.1963年华东昆虫学术讨论会会刊,1964:15-17. 12 林郁,杜正文等.三化螟幼虫龄期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275-286. 13 林郁.拟除虫菊酯防治农业害虫的展望.国外农业科技,1979(9):34-40. 14 林郁.水稻三化螟的防治研究.国际水稻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80. 15 林郁.1982年速灭菊酯和双效酯的试验和试用报告.速灭杀丁在中国的试验成绩汇编.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1983:18-26. 16 林郁,韩丽娟等.拟除虫菊酯多虫畏的药效和增产效益.植物保护,1982(3):21-22. 17 林郁,张先进等.双效酯防治棉虫的效果及增产效益.江苏农业科学,1984(11):19-21. 18 林郁.为革新植保工作而努力.江苏政协,1985(4):10-11. 19 林郁.农药治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农药,1986(3):1-4. 20 林郁.农药应用大全.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伟大成就== '''探索防治措施''' 林郁从1936年协助蔡邦华教授研究水稻三化螟起,历经数十年,为解决历史上难于防治的水稻三化螟为害,努力不懈。水稻是世界60%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南螟"、"北蝗"是我国历史上遗留的两大虫害。1950年他受农业部植物保护局的委托,组织全国性的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协作组,将有关科研、教学和行政三方面的力量组织到一起进行攻关。初期治螟方法还停留于人工防治为主,如点灯诱蛾,掘稻根,剪枯心、白穗等。由于对螟虫发生规律缺乏研究,往往是见虫就治,代代治,四季治,十分被动。林郁认真总结了我国老一辈治螟经验,带领同事深入太湖流域螟害灾区,调查螟害的历史演变过程、成因,同时与实验室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螟虫的发生规律并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探索结果''' 水稻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食料因子和水稻栽培制度是形成螟害轻重程度的关键。林郁根据螟虫和水稻这一对矛盾,首先以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揭示了水稻秧田期,本田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与螟蛾产卵、幼虫侵入和个体发育的关系,探明了水稻品种布局和耕作栽培制度对螟害轻重程度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改进治螟措施具有重大意义,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并总结了同仁研究工作结果,详细地阐述了三化螟的生存、繁殖与环境的关系,三化螟的分布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他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署名,发表了《三化螟发生规律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田"的概念''' 林郁在讨论各地螟害的发生呈现区域性的问题时,曾形象地概括提出"四田"的概念,即虫源田、繁殖田、桥梁田和对象田。从根本上弄清了因时、空的差别,导致螟害轻重的原因。在一个稻区,若"四田"并存,具备螟虫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大量的螟虫与易受螟害的水稻生育期相配合,则螟害严重;如缺少"四田"中任何一种"田",螟害就轻。在同一地区内,田块之间螟害轻重的原因,实质上是由于水稻易受螟害的危险期与螟虫发生期相遇的时间长短所致。这些科学论断阐明了错综复杂的水稻生产与三化螟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国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及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理论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居国内外先进地位。 '''得出实行栽培与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 在深入研究水稻三化螟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上,林郁从总结多种方法(主要是人工防治),并亲自作调查和试验,在比较、检验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劣后,得出治螟方法必须实行栽培与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才能将螟害控制在1%以内,达到消灾保产之目的。林郁从美国进修回国后,当时国际上有机氯杀虫剂已开始应用,因而首次将六六六用于防治螟虫。我国的农药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56年农药销售量比1952年增长14.5倍,1956年应用六六六治螟面积达到2000万亩。林郁自1950年接受研究水稻三化螟防治任务后,一方面研究三化螟的发生规律,一方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六六六治螟的应用技术,经数年之努力,发现了六六六治螟的最佳时机和控制螟害的战略战术,提出了一整套的配套措施,并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对我国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如1962-1963年江苏省苏南和苏北稻区螟虫大发生,原估计螟害要损失稻谷6亿公斤,林郁亲临螟灾区帮助指导防治工作,江苏大面积应用六六六治螟后挽回损失稻谷4亿公斤。 '''开创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螟虫的新局面''' 为了寻找高效治螟新药种,预防六六六因长期单一使用产生抗药性,林郁先后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天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农药合成单位提供的大量新化合物进行筛选,开发成功苏化203、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并在应用技术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60年代后有机磷杀虫剂在稻田使用逐渐代替了六六六,开创了我国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螟虫的新局面。 '''编著《水稻螟虫及其预测预报》''' 在掌握水稻三化螟发生规律和寻找到高效的杀虫剂及其使用技术的前提下,林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受农业部植保局委托,编著了《水稻螟虫及其预测预报》一书,首次提出了以田间检查为主的系统测报方法。在全国稻区施行后,能准确地掌握螟虫发生的动态,制订防治对策,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为研究中长期预测奠定了基础,对测报方法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领先地位== '''胸还大志''' 20世纪40年代有机合成农药发展初期,林郁在美国学习了药剂学和新农药试验,还与国外农药公司有所来往。在这基础上,他开展了对我国适销对路的农药新品种和复配剂型的研究,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和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下,取得显著成绩,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单剂方面有多虫畏(又名戊菊酯)氯菊酯、乙酰甲胺磷等;在复配剂方面有稻丰灵、虫螨净、氰久合剂(原名丰收菊酯)、果丰灵、双效酯、多效菊酯、保丰灵、全效灵、多功能复配剂等。这些复配剂有增效作用,可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并能扩大治虫谱。江苏省农药事业在1973-1983年得以迅速发展,是和林郁重视横向联系,善于加强学科之间的大协作分不开的。这正是他主持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他经常主动和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协作,不计较名誉地位。治螟农药"苏化203"的应用,是与农药合成、生产以及劳保、卫生等许多单位、许多学科协作研究的结果。他在江苏省科委和化工厅的领导下,成立省农药协作组和省农药协会,担任协作组负责人之一,积极推荐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和新技术,做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协作组的统一协调和推动下,各专业、各学科间主动配合,相互支援,省内、省外形成了协作网。10年之间,江苏省发展了一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近年来,他又和江苏省海水综合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溴灭菊酯,填补了我国菊酯类农药品种的空白。此外,他和南京市江宁县淳化乡协作,创办南京保丰农药厂,现为南京市明星企业之一。他为了将自己数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晚年完成了156万字的巨著《农药应用大全》。这本著作汇编了现代农药化工新成果和农业植保技术,所介绍农药品种的数量及其内容均居国内外同类书之首。 '''事业心和责任感''' 林郁已年逾80高龄,仍然壮心不已。他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方面指导中青年工作,一方面还与同事为发展农药复配剂奔波。为了使他研制成功的"丰收菊酯"配套,一次他与南京大学化学系张正教授到安徽当涂调研复配农药原料协作事宜,归途在马鞍山市时,汽车发生车祸,致使他受伤断指。就是这样,他仍然坚持著书立说,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奉献精神。1989年,在他80大寿时,领导和同事们赠对联一副:"白发犹怀少壮志,皓首仍甘孺子牛",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生物学家]]
返回「
林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