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206.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馨蘭 的原始碼
←
林馨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林馨蘭'''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湘沅''',又作'''湘遠'''、'''湘畹''',號'''六四居士''',又號'''壽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7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24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社團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南社、瀛社、研社、瀛桃竹聯吟會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 </div> '''林馨蘭'''(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遠'''、'''湘畹''',號'''六四居士''',又號'''壽星'''。臺南(辜婦媽街)人。 ==生平== 少好吟詠,與[[賴文安]]、[[羅秀惠]]等人同受教於臺南舉人[[蔡國琳]]。[[光緒]]十三年(1887)取中[[生員]],後於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兩度參與秋試,不第。[[乙未戰爭|乙未割臺]](1895)後,舉家內渡祖籍同安。越兩年局勢稍定,始返臺南設帳授徒。曾先後擔任《全臺日報》、《[[台南新報|臺南新報]]》記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臺北,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曾以「勞勞生」筆名於該報撰寫「意園詩話」專欄。林氏在詩壇頗為活躍,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謝汝銓]]等人共組「瀛社」,大正四年(1915)與[[張純甫]]、[[林述三]]、[[駱香林]]等人創設「研社」,後改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間(1917~1922)多次參與瀛桃竹聯吟會、全臺詩社聯吟會等活動,並曾為「崇文社」詩文評議員。大正七年(1918)任教於臺北市太平公學校,夜則設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 ==著作== 林氏詩工近體,對律齊整,句多感慨。門人[[蔡敦輝]]輯其遺詩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ref>參考賴子清〈詩社特輯。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賴子清〈臺南詩文社〉,《臺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287;許學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579;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ref>《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時報》、盧嘉興〈日據時期為臺灣倡設詩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詩作四百餘首,茲據以輯錄編校。<ref>黃文車撰</ref> ==[[七言古詩]]== 過林剛愍祠 <br> 大尖之山何嶔崎<ref>大尖之山何嶔崎:大尖之山,應指九九峰,亦稱九十九尖峰,位霧峰草屯之之交界,擁有火炎山特殊地理景觀的地區。在晨間、黃昏之時,遠觀九九峰,宛如火紅般的山色在燃燒,故得火燄山,亦寫作火炎山;嶔崎,音ㄑㄧㄣ ㄑㄧˊ山勢險峻的樣子。 </ref>,大甲之溪何逶迤<ref>逶迤:音ㄨㄟ ㄧˊ彎曲回旋的樣子,此形容大甲溪。 </ref>。其間蠻氣不終鬱<ref>蠻氣不終鬱:此意指臺中之域原為平埔族之居地,因漢人的入墾開發使蠻荒之氣不再鬱結而頓開。 </ref>,應運而生人物奇。霧峰剛愍<ref>霧峰剛愍:霧峰,舊稱阿罩霧,即今日臺中縣霧峰鄉;剛愍,林剛愍即林文察(1828-1864),字密卿,以功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元年率軍來平戴潮春之亂,其後轉戰閩浙,殉於漳州之役,詔賜祭葬,贈太子少保。 </ref>之故里,遺祠嵯峨<ref>嵯峨:嵯峨,音ㄘㄨㄛˊ ㄜˊ,山勢高峻的樣子。 </ref>拂雲起。紅牆一角紅雲平,驅車過之肅瞻企。憶昔髮匪<ref>憶昔髮匪:指太平天國之變。清道光、咸豐年間,洪秀全等所建立的國家。清道光23年(1843),洪秀全創立反清組織上帝會,道光30年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咸豐3年,建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勢力所及達十餘省,凡十四年(1851-1864),後為曾國藩等所滅。清代太平天國軍不薙髮,故當時人稱之為「髮匪」。 </ref>跋扈時,半壁江南幾不支。公獨跫身就桴鼓<ref>桴鼓:桴鼓,音ㄈㄨˊ ㄍㄨˇ,鼓槌與鼓,藉指戰爭。此述林剛愍參加勦滅太平軍的戰爭。</ref>,統率海外<ref>海外:指臺灣之地。 </ref>奇男兒。轉戰千里氣吞賊,七旬早兆有苗格<ref>早兆:事情發生前所顯露的徵候、跡象;有苗:稍有跡象或進展。 </ref>。何圖功竟敗垂成<ref>何圖功竟敗垂成:即功敗垂成,此指林剛愍殉於漳州之事。 </ref>,萬姓聞之皆失色<ref>萬姓:萬姓,人民、百姓;失色,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驚惶改變。 </ref>。可憐熱血灑斑斑,將軍面赬<ref>赬:音ㄔㄥ,淺赤。 </ref>髮衝冠。殉難尚有詔安謝,罵賊不數常山顏<ref>詔安謝:即詔安謝琯樵(?-1864)又名穎蘇,號嬾雲山人,又號書畫禪。少負奇才,喜談兵,精技擊,顧不得志於鄉里。東渡臺灣,歷游南北。嗣參彰化林剛愍公戎幕,殉死漳州,論者以為有烈士之風;常山顏,指三國蜀漢趙雲,(?-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此藉趙子龍之忠勇指謝琯樵之烈士之風。 </ref>。吁嗟乎!將軍竟以不屈死,將軍雖死猶生耳。一節自堪昭萬古,況復克家有令子<ref>令子:賢子。多用於稱美他人的兒子,指林剛愍之後代。 </ref>。如今梓里已滄桑<ref>梓里:故鄉,此指已未臺灣割讓日本之變動。 </ref>,春秋猶薦俎豆香<ref>春秋:泛指四時;薦,呈獻、進獻;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泛指祭祀、奉祀之意。 </ref>。雲車風馬<ref>雲車風馬:以雲為車,以風為馬。指神仙的車馬。 </ref>時陟降<ref>陟降:音ㄓˋ ㄐㄧㄤˋ,上下、升降。 </ref>。將無<ref>將無:表示懷疑、揣測的語氣詞,即莫非、是否不。 </ref>過眼悲興亡。我來恰值春將暮<ref>春將暮:暮春之時,陰曆三月,春季的末期。 </ref>,萋萋<ref>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ref>芳草夕陽路。靈風颯至捲旌旗,低徊留之不能去。<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4月27日),「詞林/過林剛愍祠」為臺中[[櫟社]]1910年4月23日詩會課題。林剛愍即[[林文察]],以功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元年(1862)率軍平定[[戴潮春]]之亂,其先轉戰閩浙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殉於漳州之役,追贈太子少保。光緒16(1890)年,巡撫[[劉銘傳]]據全臺紳士奏建林剛愍祠,於1892年完成,位於當時府治北門內西小溪(今民權路與自由路交口附近)。日本領臺後為日軍第二旅團司令部所在,其後人[[林季商]]再行修繕。後因臺中市區改正,林剛愍公祠正好位於市區改正之衝而拆毀。詩作之中主要描繪林剛愍參與協助清廷勦太平軍之功績、殉職之過程外,對於臺灣主權易主之事實,詩末作者亦頗有「故宮禾黍」之興嘆。<br><br> 【延伸閱讀】<br> 1. [[莊太岳]]〈過林剛愍公祠〉,《太岳詩草》。<br> 2. [[鄭十洲]]〈過林剛愍公祠堂〉,《鄭十洲先生遺稿》。<br> 3. [[施士洁]]〈氅丈同林時甫太僕登萬松關弔林剛愍少保次韻和之〉、〈氅丈同林時甫太僕登萬松關弔林剛愍少保謝琯樵參軍殉□□□感臺事次韻和之,六首〉,《後蘇龕詩鈔》。 ==[[七言絕句]]== 入九份雜詠二首<br> 懸崖斷續草萋萋<ref>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ref>,煙霧空濛一望迷。 滑滑新泥行不得,亂山深處鷓鴣啼<ref>滑滑新泥行不得,亂山深處鷓鴣啼:鷓鴣啼聲宛如「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藉以表達勸人留步的眷戀之意。</ref>。(其一) 斷岸奔流石有聲,黃金界<ref>黃金界:九份在清末因發現砂金,頓時湧入大量淘金人。看在淘金客眼中,滿地黃沙盡是遍地黃金,九份因此一夕繁榮。日治時期產金量達到歷史顛峰,隨著金價上漲,而締造了「亞洲金都」的輝煌歲月,燈紅酒綠的榮景,而有「小上海」、「黃金界」之稱。 </ref>近覺沙明。 居民為道春來候,十日從無一日晴。(其二)<br><br> 【題解】<br>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環鏡樓唱和集》。[[九份]]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相傳早期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因此而得名。九份背山面海,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山海風光獨特,兼以四季晨昏晴雨風情萬種,格外迷人。本題第一首詩便是描述此山城煙雨的豐富地景魅力。再者,九份,包括附近的[[金瓜石]]的歷史便是一段採金興衰史,黃沙似金,無限夢想,多少悲歡。<br><br> 【延伸閱讀】<br> 1. [[林占梅]]〈金山面平岡口號〉,《潛園琴餘草》。 2. [[謝雪漁]]〈遊九份金山有作〉,《環鏡樓唱和集》。 <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nfuhuayu.pixnet.net/blog/post/320093746-%E6%9E%97%E9%A6%A8%E8%98%AD%E8%87%BA%E7%81%A3%E6%B0%91%E5%95%86%E6%B3%95%E6%96%BD%E8%A1%8C%E6%89%80%E6%84%9F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分類主題]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981 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9E%97%E9%A6%A8%E5%85%B0&lang=t 搜韻]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248 愛詩網]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6_002_0000293807&lang=chn 台灣記憶] [[Category:台灣人]]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馨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