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12.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栖息地 的原始碼
←
栖息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栖息地.jpg|350px|缩略图|右|<big>栖息地</big>[http://i0.sinaimg.cn/dy/w/p/2009-03-26/U2596P1T1D17486810F21DT20090326095926.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w/p/2009-03-26/095917486810.s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栖息地'''('''英語:Habitat''' ),又称生境、栖地,是指包涵多个“[[物种]][[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其它各类生物)生活和生长的[[自然环境]]。 栖息地一词在[[生态学]]广泛被使用。它原本是指围绕一物种、或物种种族、或物种聚集、或群落的自然条件(Clements and Shelford, 1939)。因此它不只是一物种种族的栖息地,而是指很多物种的聚集,住在同一地方共用一个栖息地。[[生态学家]]会把很多物种共用的栖息地称为群落生境。 还有,这些栖息地可以和其他地方居住的群族不同。因此一般指的栖息地不是一个物种或个别动物。微[[小生境]]或小环境是指个别的动物和植物在其栖息地的直接环境和其他[[自然因素]]。 [[生物群系]]是指生活在类似栖息地和占据一定[[地理]]地区的[[动物群]]和植物群。 影响栖地的样貌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以及[[经纬度]],而离[[赤道]]愈近、降雨量愈多及[[气候]]愈温暖的栖地,物种的种类通常较其它地区来得丰富;相对的,离赤道愈远、降雨量愈少及气候愈寒冷的栖地,物种的种类通常较像其他较温暖、降雨量多及赤道近的地区还要稀少。当然,有不同的栖地就会有不同的动物<ref>[https://www.lascn.net/Item/17517.aspx 中国将修法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2016-1-7</ref>。 ==栖地划分== 划分一个栖地的范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栖地与栖地间的连接会使其较为不容易辩认(例如:[[森林]]地带边缘部分常会逐渐过渡到各种开阔性栖地);但有些栖地较另外,(例如:洞穴内的光线以及[[食物]]极为稀少,与洞外、洞口的差别十分大,亦可分得清清楚楚)。 ==动物自然的栖地迁移== 此种现象是指一种或一群动物从甲地到乙地自然的迁移,造成这种迁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如:国王企鹅要到不会结冻的海域捕食[[鱼虾]])也有可能是为了繁衍后代(如:[[大西洋]]鲑鱼又名安大略鲑、[[欧洲]][[鳗鲡]]及巨骨舌鱼,每年都要到[[淡水河]]川上游产卵,而这些[[鱼类]]幼的鱼都会回游),或者是因为为了应付当地的[[气候]]所改变栖地(如:候鸟迁移<ref>[https://www.sohu.com/a/325198877_346097 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是全球几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 ,搜狐, 2019-7-6</ref>,以及[[非洲]]大草原的[[牛羚]]随着雨水奔波,这种行为十分危险,很有可能丢了性命,因为途中可能会遭遇天灾、被其他同伴或数量众多的动物踩死、虎视眈眈的掠食者及人为干扰,但目前尚有许多动物都必须随时改变栖地,否则将会遭到灭种的危机。 在自然界的严酷考验下,能适应愈多环境的动物,都是像[[蟑螂]]、[[褐鼠]]、[[黑鼠]]与[[麻雀属]]中的树[[麻雀]]这类有高优势能力的动物(虽然不一定是位居于食物炼最顶层的[[生物]]种类),因为在一个栖地被毁灭时,这些动物能迁移到另一个栖地生存下来,明显的生存几率比其他动物高出许多。 ==视频== ===<center> 栖息地 相关视频 </center>=== <center> 短片《栖息地》:绝美的动物家园 </center> <center>{{#iDisplay:u06295bkh42|560|390|qq}}</center> <center> 人类闯入北极熊栖息地,还要射杀它们,网友:令人气愤! </center> <center>{{#iDisplay:k074262iwoj|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1 自然地理]]
返回「
栖息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