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5.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栖霞寺 的原始碼
←
栖霞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栖霞寺22.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04009632&di=11805d990cec93bb85e99440c14c1e82&imgtype=0&src=http%3A%2F%2Fyouimg1.c-ctrip.com%2Ftarget%2F100a0j0000009zia5E318.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sight/guiyang33/1672-dianping.html 来自携程网图片]]] '''栖霞寺''' (南京市栖霞区景点)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ref>[http://fo.sina.com.cn/culture/mountain/2012-10-25/10152385.shtml 佛教十大小名山:栖霞山(组图) ], 新浪[引用日期2015-01-22]</ref>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栖霞山]]寺风景区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ref>[http://www.njqixiasi.com/San.aspx?flag=%E6%9C%AC%E5%AF%BA%E4%BB%8B%E7%BB%8D 寺庙介绍 ], 栖霞寺官网[引用日期2015-02-02]</ref> == 历史沿革 == [[File:栖霞寺33.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3/0D/03/Cg-4V1RDxHWIcBHpAAvjqH7lKiYAAQSOgBkygYAC-PA422.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268_129216.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 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 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 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 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设[[行宫]]于栖霞,益增殊胜。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 民国初年,诗僧宗仰自金山来稍事复兴,未竟全功而殁。其后寺僧以水泥修补千佛岩,佛首涂抹失真,识者臧马。解放以来政府对此名刹甚为关注。1919年重建栖霞寺。 [[File:栖霞寺44.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A/0D/03/Cg-4WFRDw02ITwbKAA8NhtLG0i8AAQSNQMbYpYADw2e246.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268_129216.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南京沦陷后,栖霞寺寂然、明常监院接受大本、志开和尚的建议,在栖霞寺设立了佛教难民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2.2-2.3万人,到1938年2月时尚有千人。<ref>[http://history.sohu.com/a/212300948_601229 南京大屠杀中的栖霞寺佛教难民所,最多时曾收容2万3千余名难民]2017-12-23 16:15 南京大屠杀/佛教</ref> 1963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ref>[https://fo.ifeng.com/chaosheng/zuting/detail_2010_02/26/355127_0.shtml 三论宗发祥地:金陵秀美栖霞寺 ],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2-02]</ref>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戒律]]、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 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 历史地位 == [[File:栖霞寺55.jpg|缩略图|右|[http://www.66lc.com/pic/003/002/358/00300235874_5da210bd.jpg 原图链接][http://www.66lc.com/system/2017/04/26/012733195.shtml 来自鹿城新闻网图片]]]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 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 ,即传授所学,周因而着《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僧诠学有成就。嗣后数代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僧朗的门下有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称为诠公四友。由于他们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其中传承学统而开辟后来一宗规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者当数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栖霞山与三论宗紧密相联,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下。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 == 建筑格局 == [[File:栖霞寺77.jpg|缩略图|右|[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316/15211792285652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gjsy_0316/40850.html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图片]]]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 主要建筑 == === 舍利塔 === [[File:栖霞寺舍利塔11.jpg|缩略图|右|[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p190000015of5o4564.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sight/guiyang33/1672-dianping.html 来自携程网图片]]]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 大佛阁 ===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位于舍利塔东。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 千佛岩 === [[File:栖霞寺千佛崖11.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1/M08/0E/0A/Cg-4jVMDsO2Ibx3mABei0gbTydAAAH6YgO8mo4AF6Lq537.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33510_6184.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千佛岩位于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龛。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是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刘宋明帝间,处壬明僧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愿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继承遗志,请僧?法师设计,在西峰石壁开凿龛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凿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等两菩萨,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后,齐、梁的贵族士子均各拾财货,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绘,号称千佛岩。梁武帝年间(五一一年),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修,金碧焕然。明仲璋、法度所凿的“大佛(龛)阁”,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圣,故又称为“无量殿”、“三圣殿”,现今砖砌的殿门,是为后代修葺结果。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西边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两侧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双狮。漫步其间,常能见到古人题刻,其中以宋人陆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书最醒目。 === 无量殿 ===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大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File:栖霞寺明镜湖11.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1/M00/06/0E/Cg-4jlLZJ62IdeqAAAcINCfTlXoAADbegGtutEABwhM866.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184_13931.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 彩虹明镜 ===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明镜湖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雅号“彩虹明镜”。彩虹桥毁于清咸丰兵燹,20年代重建,恢复原貌。此后桥、亭又历经修葺。1981年,一度发生明镜湖湖床塌陷、彩虹桥折断、彩虹亭坍塌的罕见现象,“彩虹明镜”一时消失殆尽。1991年,“彩虹明镜”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3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彩虹桥曲折临波,与亭连为一体。湖边竖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刻《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 === 明征君碑 === 明征君碑于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诏立。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 石窟造像 === 依据文献记载及造像风格演变,现将栖霞石窟造像大致分为三期。 ==== 第一期 ==== 约建于晋宋之际至宋永光元年。以无量殿左边编号为下026、下024两窟造像为代表。 总结这一期造像风格:均为穹窿形窟顶。佛像身躯粗短呈方形,多为高髻螺发,U形领口佛衣,有阴刻背光及头后着莲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坛,亚形坛基。菩萨着方形宝冠,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出现三壁三龛窟。 ==== 第二期 ==== 约开凿于5世纪末的十余年。以无量殿(标号下020)及其周边下的022、下021、下019(释迦多宝窟,即南京市博物馆标号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诸窟为代表。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总结这一时期石窟造像风格:均为穹窟顶,出现三壁环坛,佛坛多为方形与横长方形,并有千佛出现。佛像躯干较一期明显拉长,倚坐、立佛及结跏趺坐均有表现,佛衣穿法也较丰富,U形领口佛衣、“敷搭双肩下垂式”、“褒衣博带式”、“半披式”袈裟并存,施有禅定印与无畏印,裳悬外展下垂。菩萨出现Ⅹ形璎珞,并有穿壁现象。雕塑方面,圆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体表现,衣饰厚度较一期有所减弱,佛像躯干较一期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造像组合也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护法狮子上举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为这一期新有。 ==== 第三期 ==== 约于6世纪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间。以现无量殿前两接引佛为代表。损坏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发,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双肩,衣纹转折多为凸棱形起伏,对称刻于胸前,袈裟表现较厚重。另一尊形体保存较为完好,薄衣贴体,下胸腹起伏刻画细腻,衣纹塑造以阶梯式及仿泥条式手法表现,低髻螺发,着装方式与前一尊相同。两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体表现略有不同,由于两尊造像均为单体圆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无从考证(一说从舍利塔旁移至此)。 栖霞寺三期石窟造像总体风格演变呈现为:造像由身躯粗短向舒展修长变化,佛着装由早期的U形领口佛衣到后来出现“褒衣博带式”、“半披式”及“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由较粗犷厚重的佛衣表现向注重人体刻画过渡,衣饰厚度逐渐减弱,进而到薄衣贴体。佛座由亚形坛基向方形及长方形坛基过渡,最终出现三壁环坛。造像组合由一佛二菩萨而逐渐增多至一铺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圆雕手法过渡。菩萨身着Ⅹ形璎珞于腹前穿壁也出现在二期。 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抢救维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润主持的这次维修是历次维修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数百年前由于自然风化、雷击火焚坠落的8块石构件粘结至原断口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Category:227 寺院]]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栖霞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