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8.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的原始碼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1012/7fe226eeed1844cea0f21b29b8126930.pn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92170513_12112403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1958年建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 ==机构简介== 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ref>[https://www.sohu.com/a/329455766_120145304 副研究员职称评审条件要求],搜狐,2019-07-26</ref>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共有18个研究室;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s://www.sohu.com/a/330924503_653813 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中国科学院院士? ],搜狐,2019-08-01</ref>1人(已逝世),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永、童洪辉、陈庆川、周才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钟武律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许敏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童洪辉 国防科工委“511”和集团公司“111”人才工程管理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童洪辉、陈庆川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刘永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童洪辉、陈庆川、李强、但敏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李强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钟武律 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10月学信网及研究院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设三个二级单位,共有18个研究室和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并设有等离子体应用中心、低温超导中心和计算中心。 下属二级单位:聚变科学所、[[成都]]企业部、乐山基地。 院级实验室:成都企业部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共建) ===设施资源===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同创材料表面新技术工程中心主要设备有多功能视线离子注入机、生物离子注入机、多功能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沉积系统、[[汽车]]零部件专用镀膜机、车灯保护膜镀膜机、磁控溅射镀膜机、多弧离子镀膜机、非平衡磁控溅射镀膜机、工模具离子镀膜机、柔性基材卷绕镀膜机、多功能复合镀膜系统、直流射频等离子炬及废物焚烧系统、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及设备、各种逆变开关电源、特种高压电源、自动控制电源、真空测量仪器及其它非标设备等。 ===学术交流===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籍[[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研究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 ==科研成果== ===科研成就===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术期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会刊,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入选[[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的来源期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物理类和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奖,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九五”国防科技情报刊物二等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流动站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研究院有硕士生导师44名,有[[博士生导师]]33名。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