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3.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核軍備競賽 的原始碼
←
核軍備競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核軍備競賽'''<br><img src="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9/08/08/world/08armrace1/merlin_153975570_ac57948e-ad88-465e-96f6-e5ca0d05d935-master105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90812/arms-race-russia-china/zh-hant/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small> |} '''核軍備競賽'''(美语:Nuclear arms race、Ядерная гонка)是[[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及它們的盟友為了在[[核戰爭]]<ref>[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348820 核戰爭],BBC</ref> 上稱霸的一場軍備競賽。冷戰時,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其他國家亦發展出核武技術,但這些國家的核彈頭數目都不足以和此二國相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了對付[[軸心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於[[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史上第一件核武器當時與美國結盟的[[蘇聯]],開始向開發核武的可行性進行了初步研究。 美國並未告知蘇聯其實驗結果。直至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上,[[史達林]]才被知會美國不相信蘇聯能夠把實驗保持機密,而不泄露給德國間諜;更不相信和蘇聯的用心。即使於戰爭時,很多政界人士和軍中領導均指出蘇聯將會是一個潛在的對手。 除此之外,蘇聯的間諜亦一連串滲透美國核計劃。這些核間諜(包括[[克勞斯·富克斯]]和[[西奧多·霍爾]]使史太林得以清楚知道美國的發展。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在通知史達林關於核武的事的時候,他對史達林的冷靜驚訝萬分,認為史達林甚至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史達林對美國的計劃已經有了長時間的了解。 1945年8月,在杜魯門的授權下,美軍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兩架[[B-29]]軍炸機分別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和[[胖子原子彈]]。 ==冷戰早期== 二戰結束後的頭幾年,美國一直在核武的知識和至為重要的原料上稱霸。起初,科學家認為[[鈾]]元素的蘊藏量十分低,但後來卻發現了並不如此,當美國以為可以透過這樣的獨特優勢來屈服蘇聯,但失敗。蘇聯默默的大力研發核武器。戰時蘇聯因為缺乏鈾而令核武器發展受阻。但隨著[[東歐]]的穩定供應,他們獲得了本土的來源。當美國的智囊認為蘇聯直到1950年代的中期也不可能發展出核武器的時候,蘇聯於1949年的8月29日引爆第一枚試爆,震驚全世界。核彈的設計(西方稱這個核彈為"[[Joe One]]")大概是從[[胖子原子彈]]中抄襲過來的。 各國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去增加核武的數量和質量,而且研究[[氫彈]],由美國首先於1952年11月1日試爆。同樣的蘇聯對於美國的能引爆可服役的熱核武器感到驚訝,他們要到翌年8月才成功,而且直到1955年才能成功研發多階段式氫彈。蘇聯的氫彈差不多全是自主研究結果,因為當時蘇諜取得的常為基本,甚至是錯誤的氫彈版本。 1950年在投射方面最重要的發展是[[ICBM]]的投入使用。飛彈一直被認為是核武理想的平台,也是潛在地比冷戰初期主要投射手段的[[戰略轟炸機]]更有效的投射系統。隨著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計畫]]的開始,蘇聯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有能夠擊中世界任何地方的飛彈。美國則在1959年10月31日發射了他們自己的。[[太空競賽]]展示了對核子武器投射(ICBM助推火箭)相當重要的科技,儘管他們保持著為了科學與探索的良善面貌。 這段時期同時也顯現出兩國想要對抗核子武器攻擊的意圖,兩方強權建造了大型的雷達天線來偵測來襲的轟炸機與飛彈。用於對抗轟炸機的戰鬥機以及對ICBM的反彈道飛彈也發展了。大型地下碉堡被建築出來以保全這些超級強權領導人的性命,而大眾則被告知要建造[[輻射塵避難所]],並被教導在遭遇核子攻擊時該如何反應([[民事防護|民防]])。這些炸彈在任一方的一次攻擊中就能奪去上百萬人的性命。 ==相互保證毀滅== 所有的這些防禦措施都不夠堅固。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蘇聯都有足以消滅對方的力量。各方發展了自己的[[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說,他們即使在受到對方的全面襲擊(特別是受到潛水艇的攻擊)之後,仍然可以發動毀滅性打擊。這個政策就是後來著名的[[相互保證毀滅]]的一部分:各方知道任何對對方的攻擊對自己而言也是毀滅性的,從而會(按理)避免攻擊對方。 蘇聯和美國的知識分子希望使用核武器來爭取對方或其他势力(如[[中國]])的讓步,但任何使用這些武器的方法都伴随着巨大風險,各方都避免出現[[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所指的像[[邊緣政策]]一樣的情況。一些人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麥克阿瑟]]認為核武器應該在[[朝鮮戰爭]]時使用,而[[哈利·S·杜魯門|杜魯門]]和[[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不同意。 各方也不知道應如何比較他們的兵械庫的強弱,從而大規模制造核武器以確保自身遭受到核打擊後仍有足夠力量進行反擊,雙方因此各生產了數萬枚核彈頭,雖然有報告聲稱只要有 200 枚核武器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就足夠維持必要的反擊能力。美國往往缺乏信心。在20世紀50年代,他們相信了實際上不存在的轟炸機差距(航空攝影後來發現蘇聯在閱兵時用他們的轟炸機玩了一種“表面遊戲”,讓轟炸機繞著大圓圈飛,讓他們看起來有比實際多得多的轟炸機);在[[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出現了因實際上是完全假造的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導彈差距對政府的譴責。蘇聯政府機構往往對領導和[[尼基塔·赫魯雪夫|赫魯雪夫]]誇大自己的武器力量。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美國產生了另外一個爭論:他們的武器能不能在關鍵時刻起效。核導彈的各部分(彈頭、導航系統、火箭等)都已經單獨測試過了,但把他們作為整體進行測試是不可行的。評論家批評說,並不清楚彈頭在上層大氣和外太空遇到重力和溫度突變時能否運行,[[約翰·甘迺迪|甘迺迪]]也不希望使用一個真正的彈頭對[[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一次危險的測試。最接近真實的一次測試是1962年的軍艦鳥測試,[[伊森·艾倫號]]潛艇發射了一枚[[UGM-27北極星飛彈|北極星導彈]]到超過1000英里遠的[[聖誕島]]上的核測試場。這次測試被評論家(包括[[柯蒂斯·勒邁]],他曾經懷疑導彈的精確度,以鼓勵新轟炸機的發展)質疑,因為這是一次單一的測試(有可能是一次異常),也是一次低空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與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條件不同),這個重大的修改在測試前已經對彈頭實施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核軍備競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