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158.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桐城县 的原始碼
←
桐城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桐城市'''安徽省县级市,安庆市代管。桐城历史悠久,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正式建县,1996年8月,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现辖1个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改革开放40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2018年,GDP首次突破300亿元,增长8.5%。<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桐城市] </ref> ==历史沿革== 桐城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 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秦为舒县地,隶九江郡。 汉魏六朝时期,先后称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和[[吕亭左县]],建置不定,隶属多变。 隋开皇十八年(598)易名同安县。 唐至德二年(757)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此县名一直沿续至今。 宋代桐城历属同安郡、德庆军、安庆军,元代属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后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代属安庆府。 民国3年(1914)属安庆道,民国17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安庆行政督查专员公署。 1949年2月解放后,桐城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后定名为枞阳县)。1952年始隶安庆地区。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59号文件复)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 '''行政区划''' 宋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清代桐城县全图(资料来源: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 清代桐城县全图(资料来源: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 北宋以前,境内行政区划无考。北宋政和元年(1111),全县设有北峡、铜山、石井、孔城、挂车、双港等镇,余不详。 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县设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 元代仍设东、南、西、北4乡,乡以下计编54里。 明洪武六年(1373),东、南、西、北乡分别易名为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和桐积乡,并设枞阳、汤家沟、孔城、北峡关、练潭5镇。至崇祯时,54里已改为47里。 清初,行政区域沿袭明制。乾隆年间改设5乡、29镇、168保。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始袭清末区划。民国3年(1914)推行地方自治,全县设4乡13镇147保。原县市乡易名城厢镇,辖10保;清净乡辖3镇24保;大宥乡设3镇36保;日就乡设3镇40保;桐积乡设3镇37保。 民国19年,全县设9个自治区,区名以数字表示。民国24年改编保甲,全县由9区合并为5区,计编149联保、885保、8344甲。 民国25年,贵池县所属大兴圩、九合圩划归桐城县第五区管辖,桐城县第四区所属鸟落洲划入贵池县境。民国26年,全县设5区158联保,区名以数字表述,一至五区的管辖范围,分别与清代的县市乡、桐积乡、日就乡、大宥乡、清净乡大致相同,区署分别设于县城、孔城镇、老梅树街、纵阳镇和汤家沟,联保的规模、名称也与清乾隆时的168保基本相近。 民国28年,改联保为乡,全县设82乡、镇。民国31年,全县除义津、纵阳、汤家沟等地20乡2镇为日军侵占,成为沦陷区和半沦陷区外,设3区、5个直属乡(镇)和1个桐东办事处。民国34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沦陷区、半沦陷区收复。民国37年7月,全县设5区、4镇、48乡、742保。 '''建国后行政区划''' 1949年2月,桐城解放,旧制5乡中的东、南乡大部分地区,析出另置桐庐县(1951年改为湖东县,1955年定名枞阳县)。基层政权初袭保甲制。1949年11月废保甲,全县设8区、47乡、416行政村。1950年1月改设10区、1个区及镇、14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669个行政村。 1952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增划区乡、缩小区乡行政范围的精神,和政务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进行区划调整。全县设16区、174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10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精神,桐城县在试办试办石河、大关、孔城、吕亭四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迅速在全县范围内联乡办社,建立了除城关镇以外的38个人民公社,公社一下原行政村改为生产大队,推行政、社合一体制。至1959年8月,全县设6区、1个直属乡、48个公社(镇)。1960年1月,撤销区建置,全县设8个人民公社。原公社(镇)改设55个管理区。1961年12月,依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对全县农村人民公社规模进行调整,并恢复区的设置(不设区级行政机构),全县设9个区、64个人民公社。 1962年11月,城关镇由石河区划出,改为区级镇。1966年4月,青草公社析置青草公社和青草镇。5月,撤销中义公社。1969年4月,肖店、双店公社合并为肖店公社。10月,晓鹏、挂镇公社合并为挂镇公社,樟枫、童铺公社合并为童铺公社,土桥、老梅公社合并为老梅公社。1972年10月重置中义公社。1974年3月,肖店公社复撤为肖店、双店公社。1979年12月,杨桥区及所属杨桥、大枫、花山3个公社和罗塘公社的部分地区划属安庆市。全县设8区、3镇、55个人民公社、1个县直属管理区、469个生产大队、6672个生产小队。 1984年3月,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下辖行政村。1987年1月,撤销范港乡和鲟鱼管理区,设置范港镇(乡级)和鲟鱼镇(区级),实行镇管村体制/同时将原属范港区的挂镇、童铺、龙塘3个乡划归青草区,范港区与范港镇合署办公,将老梅乡划为县直属乡。1987年,全县设8区、5镇(4个区级镇、1个乡级镇)、52乡。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建市。2005年底,全市设18个镇、4个乡、4个街道。此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以“精简、效能、统一”为原则,因地制宜减少镇乡、街道数量,适度扩大规模。2010年,全市设12个镇、3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市现辖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198个行政村、23个社区。两个开发区分别是: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双新经济开发区;12个镇分别为:新渡镇、双港镇、[[青草镇]]、[[范岗镇]]、[[金神镇]]、[[嬉子湖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唐湾镇]]、[[鲟鱼镇]]、[[黄甲镇]];3个街道分别为: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距省会合肥98公里,南至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合安高铁桐城段建设快速推进,水路菜子湖通江达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 '''水文环境''' 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气候环境'''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 '''自然资源''' 桐城矿物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被国家列为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小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初步在挂车河下游的新渡镇-双港镇、柏年河的青草镇-嬉子湖地区查明大量富锌土壤,锌元素含量在80~200mg/kg之间,具有一定的开发富锌产业的基础条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拥有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活海旅游区、孔城老街景区和3A级桐城文庙•六尺巷景区,“国字号”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建成,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项目强力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鸿润集团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桐城跻身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4] '''区域人口''' 2017年,全市年末总人口7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9634人,比上年增加1517人;当年死亡人口4740人,比上年增加6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上升1.1个千分点。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0.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4020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4054元,增长11.2%。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0.4%、62.6%和27.0%。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6.4亿元,增长8.9%;实现省考核口径财政总收入25.1亿元,增长8.3%;地方财政收入15.1亿元,下降3.8%。财政支出45.2亿元,增长17.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9亿元,下降19.2%;教育支出9.7亿元,增长11.0%;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5.4亿元,增长1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亿元,增长17.8%。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0%。其中,现价农业产值18.4亿元,下降1.7%;林业产值4.4亿元,增长10.1%;牧业产值18.7亿元,下降1.6%;渔业产值7.7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亿元,增长9.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3.9万吨,增长0.1%;油料种植面积9337公顷,下降3.1%,油料总产量2.2万吨,下降7.4%;棉花种植面积3014公顷,下降2.6%,棉花总产量2806吨,下降9.0%。 茶园实有面积3556公顷,茶叶产量670吨;蔬菜种植面积6910公顷,增长0.1%,产量29.6万吨,增长0.5%;园林水果产量1405吨。 生猪出栏39.3万头,下降0.2%;牛出栏3492头,增长0.5%;羊出栏5322头,增长3.7%;家禽出栏578万只,下降1.2%。肉类总产量3.9万吨,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3.1万吨,下降0.2%。禽蛋产量5.5万吨,下降0.9%。生猪存栏量20.7万头,下降0.9%。水产品产量3.7万吨,增长3.1%。 '''第二产业''' 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36.5亿元,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49.2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83.0亿元,增长10.8%,重工业完成产值366.2亿元,增长14.0%。全年工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26.2亿元,增长18.1%。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18.2万吨/标准煤,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28个大中类行业中23个保持增长,其中,6个行业增幅超过20%。农副产品加工、羽绒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五个主导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48.7亿元、43.1亿元、209.2亿元、118.0亿元、5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2%、13.4%、9.7%、13.3%、12.4%;这五大主导行业完成总产值469.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3%。 全市统计的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输送机械产量为22.2万吨,下降21.0%;大米产量为48.9万吨,增长10.9%;塑料制品产量为49.1万吨,增长6.1%;无纺布产量为2.9万吨,增长18.6%;玻璃纤维纱产量为3.4万吨,增长20.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实现利税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实现利润总额52.8亿元,增长6.6%。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5.6,比上年上升9.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0%。 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61家,完成总产值47.7亿元,增长19.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40.3亿元,增长18.2%;竣工产值42.0亿元,增长35.5%。签订合同金额54.8亿元,增长15.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1.8万元/人,增长36.3%,增加5.8万元。 '''第三产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6.8亿元,增长14.6%。全市限上商贸企业79家(2017年新增13家),其中:法人单位74家,产业个体5家;批零企业51家,住餐企业28家。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4.4亿元,增长11.0%;餐饮业营业额20.4亿元,增长16.2%;住宿业营业额1.6亿元,增长14.8%。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9%,化妆品类下降6.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5%,金银珠宝类下降2.5%,日用品类增长29.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9.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3%,汽车类增长22.5%。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12.1万人次,增长26.1%,国内旅游收入69.7亿元,增长133.1%。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2万人次,增长14.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30万美元,增长19.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460人,在校生4785人,毕业生103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招生1342人,在校生5880人,毕业生3440人。普通中学51所,招生9195人,在校生31771人,毕业生12367人,初中升学率99.9%,高中升学率87.6%。普通小学186所,招生5100人,在校生29961人,毕业生551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1.2亿元,增长28.3%。全年申请专利量1459件,其中发明专利1041件;专利授权444件,其中发明专利48件。 '''文化事业''' 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剧场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7.5万册。 '''医疗卫生''' 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98个,床位数215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2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2人,注册护师、护士1244人。 '''体育事业''' 现有体育场馆2个,全年全市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7次,体育馆内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4次。 '''城市建设''' 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新建、改建道路10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3.8公顷。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26.0%,城镇化率提升到4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年末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0.5平方米,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均达到93.6%。 '''环境保护''' 全市当年造林完成面积626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1.6亿元,增长58.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268天。 '''人民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4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增长9.1%。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1.5万人,参合率96.7%。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18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742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7038人。 ==历史文化== 桐城历史悠久,这里人类活动的遗迹最早可上溯到中石器时期,现存有中石器时期到商周之前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张山崁石刀窑藏遗址等众多遗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建制是周代所置之桐国,因适宜植桐树而得名。春秋时期,江淮地区小国林立,族群分局,桐国就是其中的一个。春秋晚期,楚国向东扩张,控制了江淮地区的西部,桐国处于吴头楚尾的交接地带,属于楚文化的势力范围。后来越灭吴,此地亦是楚越对峙的地区。战国时期越被楚灭,本地区呈现出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过渡带特征。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本地区隶属九江郡,至少从这一时期开始,桐城地区已经成为江淮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处于秦王朝沟通南北的重要驰道线路上。 两汉时期,本地区属于庐江郡,现有朱邑墓等遗存。三国时期,处于舒县管辖范围内,初属魏,后为皖县,属吴,亦是兵家争战之地。此时桐城北置吕亭左县,城址遗迹至今犹存,反映了当时孙曹争锋、对峙北峡的历史景象,东吴名将鲁肃更在周边留下了许多遗迹,如鲁谼山、鲁王河、鲁肃读书亭等。 县城始建于隋代,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唐代改同安郡为舒州,开元二十二年移县治于龙眠山西山城,天宝元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这一时期,佛教在本地较为兴盛,至今存有投子寺(遗址)、白马庙(复建)、仙姑庵仙姑井(复建)等遗迹。 北宋时期,本地区属舒州同安郡,至道三年属淮南路,西宁五年属淮南西路。这一时期桐城处于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通往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重要通道上。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大批北人往江淮乃至更南的地区迁徙,到南宋后期淮南东西两路人口比南宋中期增长数倍。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桐城沟通南北,交通便利,商业十分繁荣,域内有四乡(东、南、西、北)、八镇(北峡、永安、龙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商品流通渠道畅通,遍及全县。文人墨客往来其间,留下胜迹多处,如苏轼别业、龙眠山庄等。这一时期桐城曾因避战乱迁治于枞阳镇,继迁江南,寄治贵池县李阳河,元统一后,才迁回原址。 元代,桐城属安庆路总管府,隶蕲黄宣司,后改隶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江淮地区又陷入到动乱之中,当地居民大量死亡和迁徙,直到明代建立。由于桐城地处江淮要塞,一直战乱频繁,人口辗转流离,明代以前的历史遗迹现存很少。 明初,江淮地区在经历大规模战乱后人烟稀少,大量人口遂从外地迁入,不少来自江西鄱阳、饶州、婺源的氏族移居桐城,土著只占十分之一二。明初南京为首都,凤阳为中都,桐城处于京畿之地,经济逐渐富庶,科举之风盛行,桐城数百年人文兴盛由此而起。清代顺治年间桐城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建省,属安徽省安庆府,桐城进入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不但商贸因为水运而繁荣,而且在尊儒重教之风主导下,涌现出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等思想、文学方面的杰出人物,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文化影响力。今天的桐城基本保留了明清古城的整体格局,体现了这一时期桐城的区域地位和文化特色。古城内外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包括桐城文庙、桐乡书院等公共建筑,讲学园、宰相府、方以智故居、姚元之旧馆等名人故居,左忠毅公祠、六尺巷等名人遗迹,余珊墓、张秉文墓、戴名世墓、张廷玉和张英墓等名人墓葬等等,以及多处历史村镇。 太平天国时期,桐城地区在战火中遭受很大损失。进入中华民国,安徽省建制延续下来,从宋代以后就缓慢发展的商品经济也逐渐繁荣。这一时期还留有不少红色革命遗址,例如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刘邓首长南下住所、鲁谼暴动旧址等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划出桐城县内从枞阳至界河以东地区,另设“桐庐县”,后改为枞阳县,从此古老的桐城被分为今天的桐城市和枞阳县。这就是今天研究桐城历史文化必须将枞阳县纳入思考范围的缘由。 '''风俗风情''' 抵棍:抵棍,故名思义,是以棍为器具而进行的一种抵斗。为桐城乡间普遍流行的一项古老体育活动。源于何朝何代,无从查考。一般由两人(也有多人组成)以木棍、竹竿、扁担作抵具进行抵斗,也有用长凳、方桌子抵的。抵时,大多用手撑抵,也有用头、肩、膝等部位抵的。与抵棍相对应的还有拉棍,如棍拉、凳拉、带子拉、绳索拉(后叫拔河)。 '''缩微仿真农器具''' 器物缩微:缩微,为一种把某物体或器物按比例缩成微型模型的工艺。桐城缩微工艺师都贻杰缩微的物件或器具,形象逼真,比例妥当,古朴精巧,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价值都很高。 碑雕:又称石碑雕,为石雕工艺里的一个种类,即以榔头、凿子等工具在坚硬的石灰质岩石上雕刻碑的工艺。碑,刻有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块,有界碑、里程碑、纪念碑、墓碑等。桐城境内石碑雕主要是墓碑雕。墓碑有单碑与套碑之分,单碑即单独的碑,仅有一个碑面,大小各异,一般高度为三至四尺,宽一尺五寸至二尺。套碑由碑面、碑夹、碑帽、碑座等组成,除此还有护栏和华表。 木雕:木雕,一种在木头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桐城民间流传的通常为工艺木雕,历史悠久。因其讲究题材和表现形式,精雕细镂,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工艺木雕又分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 太平灯:一种旧时流行桐里及周边一带的古老灯会,桐城城关、孔城及桐城与潜山交汇处的沙河铺、源潭铺最为盛行。因灯会内容是玉皇大帝派赵公明①率将下凡,为民斩妖除恶,求得尘世太平,故名。又叫玄坛灯。 十番:即十番锣鼓,为一种民间吹打乐,历史悠久,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尤其是明代以后在苏州十分流行。桐城俗称十番锣鼓为“十番家伙”,约于民国初由江苏艺人杨柳来桐传于孔城艺人杨永俊和双港艺人汪龙昌二人。二人收徒传艺,十番锣鼓很快在桐城传开并盛行起来。 龙舟赛:桐城境内的龙舟竞渡史悠久,清人姚兴泉记述道:“桐城好,蒲节斗龙船。枞江水面桡如爪,孔镇波心浪似涎,性命小儿悬。”全国解放以后,龙舟赛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把它当作一顶重要的体育活动和节庆活动来抓。如罗岭岱赛湖(现划为安庆市),几乎每年都要举办龙舟赛。 民间剪纸:桐城民间剪纸的历史比较悠久,明末清初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剪纸女艺人姚凤翙。姚幼时从其伯母方维仪为学,因聪慧奇悟,年轻时就已是一位博通经史、善好吟咏的才女了,又善绘画,剪纸技艺更是超众拔俗。姚翁望先生在《安徽画家汇编》称其“剪彩为花、鬻以资生。”足见她的剪纸水平之高。姚的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擅长剪生气勃勃、五彩缤纷的花卉。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变、活泼灵巧的,如突破对称等程式,以绘画的章法布局处理题材,用衬色剪纸手法,剪出多色彩图等。姚的剪纸技艺娴熟精湛,特别是那些喜庆作品,不仅能给人欢声笑语,还会给人带来传神的艺术魅力。正如她自己作的剪纸诗,“剪刀声里带春风,吹绽繁花顷刻中,八口三冬凭活计,敢夸巧手夺天工。” 铜艺:即青铜艺,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用铜锡合金铸造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器物,形制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桐城旧时有否铜艺并进行生产,未查考史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桐城人从外地引入铜艺,并运用此技术批量生产各种铜质工艺品,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东南亚好多个国家,深受海内外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彷古制艺,炉火纯青,达到了以假乱真地步,堪称铜质工艺品生产一绝。 ==桐城印象== '''桐城派系'''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祖”戴、方、刘,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确言“派”。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黄梅之乡'''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名优特产== 名丹秋石: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对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桐城的咸秋石是由人中白(童尿)和食盐加工而成。采用传统独特的制作方法,主要工序为烧盐、熬霜、锻霜。炼成的秋石形状如盆形(故又名盆秋石),结晶体色白而质坚,味咸无毒。主要成分为氯化纳,还含有硫酸盐、钾、钙等元素。 襄荷:俗名猴姜,别名野姜、瓣姜等,产于大别山腹地。属姜科多年生天然野生草木植物。有黄花和白花两种类型,具有食、药两用价值。可鲜炒亦可腌制,其味芳香微甘,每百克含蛋白质12.4克,脂肪2.2克,并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是人类理想的低脂肪高蛋白的天然绿色食品。据《本草纲目》介绍,蘘荷鲜用或晒干备用对内治感冒咳嗽、气管火哮喘、风寒牙痛、腰腿痛、遗尿、月经错乱、闭经、白带对外治皮肤皮疹、跌打损伤、淋巴结核等多种病症,是中成药的宝贵原料。经专家临床试验,蘘荷是高纤维品种,可降低胆固醇,减少胆石形成,防止糖尿病,肠胃癌。 葛粉制品:葛粉,一种用葛根加工出的淀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同时具有很好的药用与保健功能。桐城生产葛粉的历史悠久。由于地处大别山东麓,境内山区盛产葛藤,又与潜山、岳西、霍山、舒城等山区的葛藤产地靠近,因此葛粉生产厂家葛源充足,供料源源不断。最出色的生产厂家安徽树人食品有限公司,在多年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将葛粉的养生、药用价值与大豆的营养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出集营养、保健功能于一体的“葛根豆皮”和其它种类豆皮的系列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倍受群众欢迎,订单纷至,供不应求。 '''桐城麦鱼''' 麦鱼:产于桐城沿湖一带水域之中,形体及大小皆如麦粒,又于每年麦熟季节捕捞,故称麦鱼。麦鱼产量极小,且捕捞季节短暂,故物以稀为贵。可晒干储存,与鸡蛋或豆腐混合烹调,其味极佳。凤凰鱼为麦鱼中之珍稀佳品,一般麦鱼呈灰黑色,而凤凰鱼背上呈金黄色凤凰斑纹,通体透明。凤凰鱼仅产罗岭凤凰桥下溪中,并伴有神奇传说,因此倍受珍爱。 米坯子:米坯子,又称冻米,冻米坯子,一种用糯米蒸煮加工出的米,为桐城及周边一带人户所特有。米坯子炒成炒米,香脆爽口,味美纯正,吃法多样,又能久贮,故受百姓青睐,不仅长留着自家吃,还往往把它当作礼品赠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 野茶油:桐城的油茶树主要生长在龙眠山和鲁洪山的高山地带,尤以鲁洪山的岩渡和码石最甚。此处虽高山峻岭,但山中土层肥厚,云遮雾罩,适宜油茶生长,一般农户每年均可采摘二至三千斤油茶籽。茶油色彩淡黄,晶莹透亮,为一种无任何污染和公害的天然绿色有机保健食用油。权威机构把茶油与国际上流行的橄榄油进行对比研究,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优于橄榄油,也优于其它任何油脂。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营养平衡委员会主席把茶油排在了橄榄油的前面,茶油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 山芋粉:桐城种植山芋的历史悠久,占耕地面积将近十分之一的旱地,多半用于栽插山芋。山芋品种也在不断更新。解放前多为大红袍、白皮等农家品种,解放后更换让胜利百号所取代。七十年代后,先后引进一窝红、栗子香、徐薯18号等优良品种。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亩产一般在五百斤左右。以山芋洗出的山粉,除纤维素有所减少外,其余营养成份均能很好保持。桐城境内种植山芋的农户,几乎家家都要洗山粉。洗山芋的方法和程序为:将山芋用水洗净,用擦缸擦出细沫;细沫放入十字架筛幅后,用水不停地搅拌冲洗,至浆水清浆后取出芋渣;浆水头天傍晚筛好沉淀,对日清晨放水,用锅铲铲出粉团,以簸箕摊晒,直至干透。 切面:切面粉料以小麦粉为最好。将粉料用清水拌匀(有条件的可加入鸡蛋清),一面揉,一面洒水。水要适量,多了粉稀揉不成团,少了水不入粉揉不起团。面团揉至绵软不沾手时,将大团改成小团(饭碗大)。取擀面杖将小团擀平,接着向四周来回擀碾,并不断撒上生粉,以防止面泥粘棍。为了使粉皮变薄,还要不断地把粉皮翻边擀碾,至一分厚时(还可以往下薄),粉皮也就差不多能折能切了。折粉皮时应撒摸生粉,折的宽度以寸半为宜。粉皮不仅要擀得好,而且要切得好,刀功好的人切出来的面如同机制,故切时宽窄要一致,切勿宽的宽,窄的窄。 孔城排面:排面,一种由早籼米制作出的圆杆形面条。孔城一带生产排面的历史已有二百余年,故名孔城排面。排面与米面原料相同,制作工艺相近,故两者属于同一种类型面条。米面窄扁条形,绵软可口,味美鲜醇。而排面因其无任何药物残留、自然发酵后有助于消化,更受食者喜爱。排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流程为:取上等早籼米浸泡,使其发酵(一般七天左右)后水磨成浆,用布袋(须是老布)将浆体装入后榨干水份,去水后的浆体捏成团子进入“蒸粉”过程,然后用石臼舂成泥状(现在是用机械搅拌),再进入挤压过程,接着进锅进行二次蒸熟,出锅后用手工盘成排子,晒干。制作排面的时间是公历每年五月初至十月底,此时制出的排面入锅后不糊不化,口感好,是理想的进食佳品。由于排面生产过程繁杂,产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加工程度提高以后,孔城一带生产排面的手工作坊日渐减少,至二十一世纪初,只有红庙万选面条厂为了留住传统工艺不至于失传,才在机械化生产米面的同时小批量生产一些,以供应孔城周围的一些老客户。 孔城米饺:是桐城传统美食名点。饺子本以面粉制作,而孔城米饺则以米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作,在食用上具有鲜嫩味美的特色,故被视为颇有影响的民间名食。来桐城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无不为能品尝到“孔城米饺”而感到有幸。 炆蛋:一种以新鲜鸡蛋用花椒、五香等为佐料,用文火卤制出的家常食品。桐城人吃炆蛋早在清以前就已成一俗,清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写道:“桐城好,祀祖洁晨兴。欢喜团堆春果盒,金银花灿上元灯。炆蛋热腾腾。”炆蛋因场合不同,寓意各异,有多种叫法。新春待客的炆蛋称为“元宝”,婚嫁喜庆待客的炆蛋称为“喜蛋”,用鸡腿、炆蛋下挂面招待来客称“喜茶”,等等。“元宝”反映人们追求圆满、渴望招财进宝的意思,“喜蛋”寓喜庆之事多得成担(谐音蛋),表达人们祈福求财的心理。 朝笏:即面饼朝笏,一种用面粉做的形似朝笏样的面点。古时大臣上朝,均手持一狭长形的或玉或竹或象牙做的板子,用以记事,称为朝笏。朝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清朝康、雍年间,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均为朝廷大学士,即以前朝廷里的宰相,家乡面点师傅为了庆贺,特别出心裁地用面粉烤制成朝笏状的面饼。刚出炉的朝笏,嫩黄松软,香脆可口,令人开胃。如夹上油条食用,口味更佳。朝笏自清流传至今,已成为桐城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名点。 琥珀糕:又名琥珀贡糕,为桐城传统副食品名产品。主要原料是本地生长的山楂。山楂又叫山楂红、山里红。俗称毛栗果、毛丈果。果实近球形,算盘珠子大小,红黄二色,红像珊瑚,黄像蜜珀,味甜稍涩,九月成熟采摘上市。桐城人历来用熟果去皮核蒸烂和糖霜拌在一起做山楂糕。 青草香菜:乃青草大沙河两岸生产的大白菜,取芯经过特殊工艺腌制与加工出的地方特色菜。 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当地最有特色、现已驰誉省内外的一道名吃。源自清初孔城镇,后传至大关一带不断拓展,底蕴深厚。大关镇群山环抱,地下水丰富。地下泉水水质,洁净无染,品质优良。此水用来烹制水碗,得天独厚。烹制的山珍海味、鱼肉蔬菜等原料,经过高超的刀工,制成条、块、丁、圆等菜型,以烧、焖、炖、煨、氽、溜、蒸等手法,分别制成各类汤羹形式的菜肴。由于制时注意火候大小徐疾以及调味配料适当等各个方面要素,烹制出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桐城水芹:水芹即水芹菜,是桐城的普通蔬菜,各地农村均有种植。然而桐城城关的四水桥芹菜却以四季滴翠、根似龙须、茎如玉簪、清香脆嫩、味道鲜醇而独具一格,成为人人爱吃、四季皆吃的一道特色大众菜,同时又是一道名菜。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20世纪80年代后,桐城茶产地不断扩大,产销量大幅度上升。制茶工艺也在快速提高,传统方法很快让现代化机械设备所代替。1993年,国家贸易部为桐城小花颁发《荣誉证书》。此后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优质名茶”。1991年,桐城小花荣获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桐城小花为名牌产品。 桐城丰糕:丰糕,洁白如霜,松泡绵软,味鲜香甜,为桐城春节期间特有的一种食品。此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丰糕,以祈求来年吉祥大发,家兴业旺。 麻丰糕:桐城名优传统糕点,由青草供销社食品厂在挖掘传统配方的基础上,提高制作工艺制成的。曾获安徽省供销系统甲级产品荣誉称号,并在北京全国名优食品博览会上受到人们青睐。麻丰糕质地松软,味鲜醇美,甜而不腻,回味留香。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口感饮誉省内外,主要是选料精良,工艺独特,制作考究。糕配料为当地良种糯米、上等芝麻、麻油、蜂蜜、优质绵白糖以及青梅、橘饼等数十种营养丰富的果料。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炒熟磨碎,筛出精粉后以特殊工艺使其适当潮润并摊置来年。用时,精料调配、研匀,用文火蒸炖使其熟透后,再加工成形。[9] ==风景名胜== '''三道岩风景区'''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市青草镇江岭村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似一副天然山水画卷。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层。下岩一帘瀑布飞珠泻玉,其声数百米可闻;中岩怪石嶙峋,飞泉喷射,化出一道长虹;上岩从岩头跌落,形成数迭瀑布,似雪帘披垂。岩上,春朝秋暮,云雾缭绕,阳光衍射,形成五彩绚烂的光环,谓之“神光”。瀑布壮观,风物秀美,令人乐而忘返。这里曾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红色之旅”纪念地,花果园纪念碑和彭年水库见证了这段历史。享有盛名的王屋寺及塔墓群、江皋墓、狮形山遗址等是三道岩景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仙龙湖国际旅游度假''' 仙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紧邻桐城市区,地处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交通便捷,距合肥1小时车程。度假区是桐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旅游”的重点项目,安徽省“861”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安徽永先集团倾力打造的经典之作,是“云服务、漫生活”产业理念的代表之作。 度假区由活海水世界、仙龙湖港湾、七里香溪度假地产、仙龙湖国际会馆、温泉谷、水上高尔夫等项目组成。全面建成后的仙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是集观光度假、生态人居、休闲商业、及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成为泛长三角首席、国内顶尖、亚洲一流的娱乐、休闲、度假、旅游一站式休闲度假综合体。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地处安庆市和桐城市交界处,嬉子湖镇西端,是桐城唯一的天然内陆湖泊,因沿湖儿童嬉戏湖中而得名。总流域面积96000公顷,嬉子湖,四季景色迷人,拥有“春晴草色如酥,夏汛水天浩渺,秋日白鹭祥云,冬雪平冰千里”之称,其“嬉子夕照”为世人罕见,令无数游人惊叹叫绝。置身此景,踏浪于烟波之中,回归于本真世界,即可身心松爽,宠辱皆忘。漫步湖边,柳醉春烟,鸥鹭翔集。泛舟湖上,波光潋滟,似一匹无边无沿的丝绸。无论朝霞初上,夕阳西下,还是渔歌唱晚,雁阵惊寒,乡村岁末,水国春来,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披雪瀑'''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又名“响玉泉”。位于城西北4公里碧峰山下,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披挂,故名。瀑长900米,雨后瀑宽达9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50米,瀑流滚迭,溅玉飞珠,称为“前瀑”;中为溪谷,长约800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称“披龙”;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入,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今披雪瀑作为名胜载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 '''投子山''' 投子山为龙眠山余脉,位于桐城市区北约二公里,投子寺位于投子山顶。因其山形如凤,故原山名为凤凰山。寺镇山巅,犹如落在凤尾上,更有山上古木参天,山中泉水叮当,景色极为壮观。投子寺古迹、圣景早已名扬内外。据传寺的上下曾有“三鸦报晓”、“二虎巡廊”、“神霄宫”、“望湖亭”、“抽木井”诸。“抽木井”虽被填平,仍可复原。“赵州桥”、“卓锡泉”、西山石刻与碑刻等旧迹仍可识辨。古寺晨钟,响彻山城田野,“投子晓钟”被尊为桐城八景之首。 投子寺前身是个小庙叫“胜因寺”。后据传,三国东吴军师鲁肃战败,投其子于山中之僧,此后山后、寺名亦因之更为“投子”二字。明代诗人刘与言有诗记其事:“三雄分汉鼎,效野战群龙,将军偶败北,投子空山中”。 投子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唐懿宗时兴盛的密宗派寺院,属密宗派第三代传人。历任主持都是高僧、名师,招收弟子遍及海内外。宋时扩修寺院,弘扬佛法,有寺地二面余,殿宇五百余间,四海朝拜,名扬天下。 '''碾玉峡''' 碾玉峡,位于城北3公里东龙眠山(今龙眠乡)。峡长61米,分峡谷、峡口两部分。峡谷窄狭,两边峭崖陡起,白石峡底,呈鱼脊形,两旁有深沟,飞流迭滚而下,冲入水潭,峡口为扇面形,宽达20米,飞流溢出峡口,平缓悬下。清刘大櫆在《游碾玉峡记》中称:“东龙眠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最近治最善为碾玉峡。”峡侧旧有亭,为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所建,今已不存。[10] ==城市荣誉== '''桐城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1989年) 全国保险先进县(1992年) 全国50个消灭无标准生产试点县(1995年) 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县(1996年) 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1997年) 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市(县)(1998年) 全国体育先进县(市)(1998年)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1998年) 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1999年)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01年) 全国科普示范市(2001年) 全国地籍管理百强县(2003年)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3年)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2004年)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07年)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2008年)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2009年)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2010年) 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2011年) 中国输送机名城(2011年)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2011年)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示范县200强(2011年) 中国羽绒家纺名城(2012年) 全国绿化模范市(2013年)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5年) 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015年) 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2015年) 全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市、区)(2015年) 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2016年)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2016年) 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2016年)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桐城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