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34.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梨状肌 的原始碼
←
梨状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梨状肌</big> ''' |- | [[File:U=1492707617,1204769657&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4637059509&di=cb9922cb8c3a1d27b95603e490e074aa&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200507%2F966aeaaa704544ad962a6dd900c3e2e3.jpeg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A2%A8%E7%8A%B6%E8%82%8C&step_word=&hs=0&pn=0&spn=0&di=1848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492707617%2C1204769657&os=1529471759%2C923393047&simid=0%2C0&adpicid=0&lpn=0&ln=1084&fr=&fmq=160462697321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200507%2F966aeaaa704544ad962a6dd900c3e2e3.jpe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nln9nlmcc_8daamc8lm&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梨状肌属臀肌中较小的肌肉,位于臀区中部,位置较深,与臀中肌处于同一平面。借三个肌齿起于骶骨前面,肌齿附于骶前孔之间的骨面及骶前孔延伸的沟上,也起于[[髂骨臀]]面近髂后下棘处,及邻近的[[骶髂关节]]囊,有时还起于骶结节韧带的盆面。肌肉从[[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并大体填满该孔,此处成了其上、下方穿出结构的重要提及点。梨状肌借圆腱止于大转子上缘内侧边。肌腱位于闭孔内肌和孖肌总腱后上后,并常于它们部分融合。梨状肌也可和臀中肌融合。坐骨神经在经过坐骨大孔时行于梨状肌下方,当坐骨[[神经]]损伤时,易刺激其周围梨状肌产生[[炎症]]性水肿。 梨状肌系髋肌后群肌之一。在髋关节囊的后方,起自骶骨前面侧部,出坐骨大孔,止于大转子内侧面。此肌与其他肌共同作用可外旋大腿。受骶丛的肌支(骶1~3)支配。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梨状肌 *外文名:piriformis *概述:起于第2、3、4骶椎前面 *梨状肌结构:臀上神经、 臀上动、静脉 *体表投影:此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 *梨状肌综合症: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臀腿疼病症 *诊断要点:患者常有下肢损伤,或慢性劳损史 ==解剖结构== 梨状肌位于小骨盆的后壁,呈[[三角形]],起自第2~5骶椎前侧面,肌纤维向外集中,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止于[[股骨大转子]]顶端。近固定时,此肌收缩,使大腿外展、外旋和后伸。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梨状肌受骶丛的肌支 (S1~S3)支配。 ==梨状肌扳机点== 1.起点:骶骨盆面。 2.止点:股骨大转子。 3.扳机点位置:髂后上棘和[[尾骨]]尖连线,在这线上距髂后上棘2cm处,再作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将这条线评分3份,内、中1/3交界处为扳机点。 4.牵涉痛:①骶髂关节;②臀部;③大腿后1/3 ==与梨状肌相关的疾病== 梨状肌综合征:本征是由于梨状肌损伤,造成对坐骨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或此段[[坐骨神经]]某种原因发生粘连而引起的以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伴下肢的放射痛,有时疼痛较重,难以忍受,影响休息和生活。 可因受凉、劳累等加重。检查时发现患者呈强迫体位,自坐骨切迹向下,沿神经走行路径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梨状肌局部可扪及包块,局部封闭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梨状肌紧张试验(包括Pace试验、Thiele试验及Freiberg试验)阳性。本征的治疗,首取保守疗法,可采用卧床休息、理疗、按摩、推拿以及局部类固醇类药物封闭等措施;对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症状严重者,可采用[[梨状肌]]切断术或坐骨神经松解术等手术治疗。本征预后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不及时[[治疗]]出现肌肉萎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概述== 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内侧,起于第2~4骶椎前面,通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其受第1、2骶神经支配,功能为支配大腿外旋。该肌形态如梨,肌腱细长,其上方有臀上神经、臀上动静脉;下方为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梨状肌本身的各种病变压迫坐骨神经等称之梨状肌综合征。 1.发病率:较常见。 2.性别:女性多见。 3.年龄:中年。 4.好发部位:右侧多见。 ==临床== 大部分病例有髋部扭伤史,个别女病人有盆腔炎病史,自觉患肢变短,行走跛行,臀深部胀疼,向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放射,偶见小腿外侧麻木、足趾麻木。男性患者可有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重病者有剧烈痛,双下肢屈曲,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物理检查腰部无压痛,触诊梨状肌区肿胀,痉挛肥厚呈条索状,局部压痛,周组织松弛,直腿抬高60°内痛著,超过60°时疼痛减轻,病程长者[[臀肌]]萎缩。 ==病理== 根据病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致。 蹲位起立时突然过度外旋下肢或扛重物时过度外展外旋下肢,使梨状肌扭曲损伤,[[肌腱]]撕裂,肌肉保护性痉挛压迫神经血管,使神经肿胀,坐骨神经痛突出。 梨状肌变异时下肢放旋,肌束收缩,肌束间隙变小,使穿过变异梨状肌神经受压肿胀。[[盆腔炎]]累及梨状肌或梨状肌慢性炎症均可影响梨状肌上下孔通过神经。 ==影像== 1.X线表现:常规X线平片可显示[[骶髂关节]]及坐骨大孔的骨关节异常。对梨状肌及坐骨神经不能显示。 2.CT表现:CT平扫除发现骨关节有无异常外,可直接观察两侧[[梨状肌]]的形态,梨状肌急性损伤时显示肿胀、密度减低,如肌肉出血可见高密度出血灶,追寻神经走行可见受损者神经肿胀,可显示盆腔病变对梨状肌的累及程度。 3.MRI表现:MRI除发现CT扫描梨状肌的形态改变,可见受损梨状肌的信号强度变化,挫伤时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强度增高。仔细两侧对照坐骨神经,可见受损侧[[神经]]增粗,T2WI信号强度增高。 4.US表现:US较少用于本病检查。<ref>[http://www.a-hospital.com/w/%E6%A2%A8%E7%8A%B6%E8%82%8C 梨状肌”],医学百科,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梨状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