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26.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棒锥螺 的原始碼
←
棒锥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棒锥螺</big> ''' |- | <center><img src=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6/15/146597092566272424.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83403705_11541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棒锥螺 拉丁学名:Turritella terebra bacillum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目:中腹足目 科:[[锥螺科]] |} '''棒锥螺''',[[锥螺科]]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壳口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贝壳高,呈尖锥形,结实,壳高134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21层(完整的成贝约达28层)。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缝合縯深。每一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较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长度的缩小而减少。壳表黄褐或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同的沟纹,外唇薄而锐,内唇多少扭曲。无脐。 <ref>[http://www.iplant.cn/info/%B0%F4%D7%B6%C2%DD 棒锥螺], 动物界, 2020-01-18</ref> ==棒锥螺名称类别== 【命名者】 Kiener, 1844 ==棒锥螺外形特征== [[锥螺科]]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壳口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贝壳高,呈尖锥形,结实,壳高134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21层(完整的成贝约达28层)。 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缝合縯深。每一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较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长度的缩小而减少。 壳表黄褐或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同的沟纹,外唇薄而锐,内唇多少扭曲。无脐。 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棒锥螺 棒锥螺 贝壳呈尖锥形,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螺层28,每一螺层的上半部平直,下半部较膨胀。 螺旋部每1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 ==棒锥螺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渤海、长江口、福建沿海、珠江口、香港台湾、浙江中、南部海域南麂列岛。 ==棒锥螺习性环境== 生活在潮间带至40m泥沙质海底。分布于浙江南部以南海域。壳与厣入药。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棒锥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