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82.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棕头牡丹鹦鹉 的原始碼
←
棕头牡丹鹦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棕头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fischeri):体长一般在13-15厘米,体重50-55克。是七彩缤纷的小鹦鹉,深橙色的额头和脸颊,前胸黄色,体羽青绿色,尾紫蓝色,有一对镶着白边的眼睛,嘴鲜红色,脚灰色,鸟喙红色,虹膜棕色。经人工培养还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 [[File:棕头牡丹鹦鹉1.jpg|有框|左|棕头牡丹鹦鹉[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744801208,1615901160&fm=26&gp=0.jpg 原图链接]]] 生活在[[非洲]][[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在野外,该鸟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由于这种鸟羽色艳丽,常被捕捉饲养,致使野生数量越来越少。分布于[[坦桑尼亚]]北部、[[赛伦盖提]]国家公园、[[卢旺达]]、[[布隆迪]];从笼中逃脱的鸟在各地都有族群,大多栖息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沿海地区。 [[File:棕头牡丹鹦鹉2.jpg|有框|棕头牡丹鹦鹉[https://d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90347842,4199579507&fm=26&gp=0.jpg 原图链接]]] ==分布范围== 原产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引进:[[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来源不确定:[[乌干达]]。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039/aa260eRU0ihxWlgGLvcoPBVxwTB9_xXVnKfEeXY8fmg6hSh5gzN3UI06KJ56jFlMhuCl2JWd6AexV7uiLk5BnZiGyByEr_p5DIo | .The IUCN Red List .2018-01,引用日期2018-08-02] </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black;" |- |中文学名 | 费氏牡丹鹦鹉 | 目 | 鹦形目 |- |拉丁学名 | Agapornis fischeri) | 科 | 鹦鹉科 |- |别 称 | 费希尔氏情侣鹦鹉、费沙氏情侣鹦鹉、费氏情侣鹦鹉、棕头牡丹鹦鹉 |亚 科 | 鹦鹉亚科 |- |界 | 动物界 | 族 | 非洲鹦鹉族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牡丹鹦鹉属 |-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种 | 费氏牡丹鹦鹉 |- | 纲 | 鸟纲 |亚 种 | 无亚种 |- |亚 纲 | 今鸟亚纲 |命名者与年代 | Reichenow, 1887 |- |英文名称 | Fischer's Lovebird | | |} ==形态特征== 费氏牡丹鹦鹉一般长度14-15厘米,体重42-58克。略小于同属的[[桃脸牡丹鹦鹉]],鸟体为绿色,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为橘红色;头顶和头部后方为橄榄绿色;前胸和颈部为橙黄色;身体两侧、腹部、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尾部上方为紫蓝色;翅膀内侧覆羽蓝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鸟喙鲜红色,虹膜棕色,脚灰色。幼鸟体色较暗,鸟喙基部有棕色斑纹。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039/5fe8axVCvfby27lLIN2ozovtwKT6cH88FEGREjKZ87XgYGOzk6AjSEIYxzowEi2yF6yEBWZrrAiUz3RNMK2jpDkhCn1EIJsTQ2CtqCJpEYDll8NVuWGwVJQBQiCf0dT0daI | Pajareras,引用日期2018-08-02] </ref> 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脚短,强大,对趾型,适于攀援生活。<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039/c26cEvgib2J5aLPaRKadXyxSpZ6PI0w9rBUBEEdAcvXL45Kgw95uP7nm0lm4spJxYW5EPYGoNdHteh5QlOwJHockQldS6-Lzag | 蓝色动物学网,引用日期2018-08-03] </ref>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灌木丛和金合欢属植物分布的高原地区、介于1100-2000米之间各种棕榈树和其他数种分布的林区、灌丛平原区、开阔的[[草原]]地型和[[农耕]]区等。 [[File:棕头牡丹鹦鹉3.jpg|有框|棕头牡丹鹦鹉[https://d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57194494,28504202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会组成20-80只左右的群体,生性非常吵杂,往往还没看见其踪迹就会先听见那尖锐刺耳的鸣叫;平时会大批聚集于农耕区,觅[[食黍]]类、[[玉米]]和[[谷类]]作物等。有时候会高达数百只;大多在地面觅食,个性十分活泼大胆,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内接近它们。<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039/5936T2Foiryw6XIx54WC8d1nAPX2dklOL46LVj9kRBFmEFEfrsk3k8n9thyTW5Sn29JVNE5mGbLeCgO5ndJyFQlfTwIiVs3ZjbVzt8g9G0iAFHM2uzImAg | .ARKive,引用日期2018-08-03] </ref> 费氏牡丹鹦鹉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平常是[[游牧]]性质的鸟种,活动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而定。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浆果]]、[[水果]]、[[植物嫩芽]]等为食。也会定期前往农耕区觅食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人工饲养牡丹鹦鹉,可成对或成群笼养,每对鸟的活动空间不得小于0.5立方米。鸟笼需用12号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笼底应铺细砂,并及时清理粪便,保证笼内清洁卫生。牡丹鹦鹉常喂给[[稻谷]]、[[谷子]]、[[小米]]等饲料,还可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叶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谷]]、谷子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039/cde6VyTFD_QLBwxhobmnrnAjtkxEwIinoaOeg2wQYtjyS9TPUulVExU_fFAUyUX_k2KkYqFAndlrbWfVVYM9ZN_i3zZ5h_T0AwqLzLI | .黔农网 ,引用日期2018-08-03] </ref> ==繁殖方式== 在干燥季节费氏牡丹鹦鹉的繁殖季为1-2月、4-6月、7月;它们会寻找枯死的树洞为筑巢地点,也有些鸟会在[[峭壁]]上的裂缝中筑巢。 [[File:棕头牡丹鹦鹉4.jpg|缩略图|棕头牡丹鹦鹉[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745471597,118354381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人工豢养的费氏牡丹鹦鹉非常容易繁殖,繁殖期大多在春季开始,可以提供20×20×3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般雌鸟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约20天。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而雌鸟除取食饮水和排粪时外出之外,始终坚持孵化。雏鸟出壳后由亲鸟饲喂,35-40天方能离巢,50天左右才可独立生产,6个半月达到性成熟。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2天。如果缺乏矿物质,亲鸟会有拔去幼鸟身上羽毛的倾向,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数次,但是为了亲鸟的健康一年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经人工培养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为近危,因为人类捕获野生的[[费氏牡丹鹦鹉]]用于出口,其数量正在迅速减少。野生种群数量的下降使该种类成为较高的威胁类别。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视频== ;{{#iDisplay:o01159f5r2n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棕头牡丹鹦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