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3.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椹川县 的原始碼
←
椹川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椹川县'''为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一个古代县治,原县治范围今属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椹川县] </ref> ==简介== 今遂溪县乌塘镇(圩)形成于公元1723年(清雍正年间),因其土质大部分为黑色,且境内大小池塘星罗棋布,故命名为乌泥塘。公元589年(隋开皇十八年)该镇设县治,名为椹川县,县址设在[[乌塘镇]]所辖的椹川(亦称湛川)村,县治长达30余年。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为百越南境。 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交趾部徐闻县。 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称为合浦郡。南朝宁设置越州,遂溪属越州合浦郡徐闻县。到了齐武帝永明中,改徐闻县为齐康县。 梁武帝晋通四年(公元523年)分越州为合州,后为南合州,遂溪属南合州齐康县。后来遂溪设置扇沙县及椹县,仍属南合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称为合州,撤合浦郡。 隋开皇十年设置铁杷县。 隋开皇十八年改椹县为椹川县。铁杷、扇沙和椹川三县(皆属今遂溪县),属合州。大业初改合州为合浦郡,椹川县并入扇沙县。 唐武德年间又再设为椹川县,改合浦郡为南合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更名为东合州,将椹川、扇沙并入铁杷县,归属东合州。 贞观八年(634年),雷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批准,把东合州更名为雷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雷州为海康郡。 天宝二年(743年)改铁杷县为遂溪县,属海康郡,县治设今湛江市郊旧县村,此为"遂溪"得名之始。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意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海康郡为雷州。 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将遂溪并入海康县(今雷州市)。五年,又恢复雷州。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又再设置遂溪县,县治设在现今遂城。乾道七年(1171年)又改雷州为雷州军。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雷州路(路,古代行政区划)。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雷州府(府,古代行政区划)。 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今湛江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遂溪属雷州府。 清末,雷州府遂溪县属地还包含今湛江市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东海岛等地。 民国2年(1913年),遂溪属高雷道,15年属南路行政委员会,21年属南区绥靖公署,25年属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分署,38年属第十四区公署。县治于1948年10月迁往城月,1950年3月迁回遂城。 解放后,遂溪先后属南路地区、高雷专区、粤西行政公署、湛江专区管辖,从1983年起,正式由湛江市管辖。<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历史沿革] </ref> ==名字渊源==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于9月21日从日本侵略军和法国殖民者手中接收广州湾,以原范围设市治,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古"椹川"亦称"湛川"),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椹川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