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78.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歐姆殿龍屬 的原始碼
←
歐姆殿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歐姆殿龍屬'''<br><img src="https://www.tanmizhi.com/img/allimg/09/20-200930162S0-52.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tanmizhi.com/html/18770.html 圖片來自tanmizhi]</small> |} '''歐姆殿龍屬'''([[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火山齒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ref>[https://m.tanmizhi.com/html/18770.html 鸟鳄:鳄鱼和恐龙间的过渡生物(长4米/能两足站立)],tanmizhi</ref> 牠的體型非常小型,約只有4米長。牠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騰堡]]發現的四肢骨頭。牠的[[模式種]]是'''早侏羅歐姆殿龍'''(''O. liasicus''),是由Rupert Wild於1978年描述、命名的。 ==歷史== 在1970年代,[[古生物學家]]Rupert Wild研究存放在[[侯茲馬登]][[博物館]]的[[蛇頸龍亞目]][[肱骨]][[化石]]。他發現這些骨頭並非屬於蛇頸龍亞目的,而是屬於[[恐龍]]的。但由於這些骨頭長期存放於博物館內,使得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源。化石的下部仍然陷在母岩中,有可能是來自於[[歐姆殿層]]附近的採石場。在1978年,Wild正式將這些骨頭命名為'''早侏羅歐姆殿龍'''(''O. liasicus''),屬名是早侏儸世的舊名[[里阿斯統]]。 ==描述== [[正模標本]]包含了右後肢的骨頭:右[[脛骨]]、[[距骨]]及[[跟骨]],都是發現於同一地層。脛骨量度至遠端長約40.5厘米,顯示牠們是種小型蜥腳類恐龍。骨頭的末端受到明顯侵蝕,有些位置的表層是在化石處理過程時候受到破壞。脛骨很密及厚實,在末端特別的厚。脛骨上的突是用來連接[[肌肉]]的。遠端分成兩個髁,而近端則遂漸轉密。在脛骨下連接的距骨,最長達14厘米,外型類似鞋子,頂端沒有凸處。頂邊的溝有可能是連接腳跟的。小型的[[跟骨]]應該直接在[[腓骨]]旁邊。脛骨的末端及距骨的表面較為粗糙及有溝,都是用來連接[[軟骨]]的。 歐姆殿龍的化石母岩裡,有海生[[蝸牛]]''Coelodiscus'',這些化石可能來自Posidoniau[[頁岩]]層,是個海相[[沉積層]],地質年代相當於[[托阿爾階]]中期。有可能是這隻恐龍死後,被水流沖刷到海洋裡。 ==分類== 歐姆殿龍被認為是早期、基礎[[蜥腳下目]]恐龍。Wild在他的研究中將歐姆殿龍與蜥腳下目(如[[鯨龍]])及[[原蜥腳下目]](如[[板龍]])作出比較。他發現歐姆殿龍的[[脛骨]]關節是成水平的,並認為歐姆殿龍的腳像柱子般,所以歐姆殿龍有可能是屬於四足的蜥腳下目。另外,[[距骨]]沒有了突出部份,也類似兩足的原蜥腳類恐龍。他綜合所有這些特徵,認為歐姆殿龍是屬於蜥腳下目的新[[科]]。 在1990年,John Stanton McIntosh將歐姆殿龍歸類於[[火山齒龍科]]。但是,火山齒龍科是個「無法歸類物種集中地」,許多暫時無法歸類於基礎型蜥腳類恐龍,被歸類到火山齒龍科。由於目前對原蜥腳下目有更多的研究,在與[[火山齒龍]]比較下,發現脛骨非常相似。差別在於歐姆殿龍的距骨的側向扁,且在蜥腳下目中較為彎曲。雖然沒有其他的證據,歐姆殿龍通常都會分類在[[火山齒龍科]]下。到目前為止,火山齒龍科沒有被準確地定義過。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歐姆殿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