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48.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民族 的原始碼
←
民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华民族.jpg|28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photocdn.sohu.com/20091015/Img267389966.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1015/n267389965.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民族''',('''英語: nationality''' )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民系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卻將父母的民族成分作為認定公民族屬的前提。而[[中华民族]]這一概念本身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當時漢族地區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來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ref>[http://www.xhgmw.com/html/zhuanjia/chengguo/2014/0716/6627.html “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辛亥革命网,2010-12-11 </ref>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概述== ===字源與意義=== 中国古代既有“民族”一词,如[[南朝梁]]时期[[萧子显]]《[[南齊書]]•高逸傳》有「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其中“民族”一词的含义与近代以来所用“民族”的相近。此外,[[唐朝]]李筌《太白阴经》中“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中的“民族”也是作为一个词语使用的,但其含义为民众。在近代時,[[日本]]人翻譯歐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這個名詞來對應|Nation或Ethnic grou,之後傳入[[中國]]。但在民族一詞開始流行以來,它的應用便產生多種意思。在這些不同層面的涵義間,又有某種程度的共性或相似性,及它被用以指稱一類的人們共同體,在其中人們以一系列的特徵相互聯繫著,這些特徵使它能夠與其他不同類型的人們共同體相區別。 ===非常规用法=== 民族一词概念复杂。时间与空间都影响着人们对民族的看法。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种被人们广泛授受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民族代表着可以共享文化体验,如伊斯兰民族,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组成的宗教组织。某些则代表着一个人的[[国籍]]、[[种族]]和[[族裔]];这往往使同种特有的肤色的人居住在同一个[[国家]]。与此相反,民族可以被认作一种法律状态,在国际公认的界限内。定义的不明确,使得民族的概念非常复杂。每一种定义都可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虽然常规的定义是那些共享同一片疆土,无论种族标签的人们,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 ==概念== ===定义=== ==== 客觀特質來定義 ==== 如果將民族視為一個爭取政治自主性之特殊社群的這個想法,就不能不提到十八[[世紀]]的[[德國]]學者[[赫德]](Johan Gottfried Herder,1744年–1803年)。<sup>2</sup>基本上,赫德是將民族視為一種「具有特殊性的語言和文化團體」。在十九世紀初,[[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年–1814年)將這個想法繼續往前推進,而主張每一個獨特的語言團體都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要有自己的生活,也應該要控制自己的生活(Fichte 1922)。除了語言以外,本世紀的其他學者又替民族體(nationhood)的構成標準添加了很多新的客觀標準,比如說共同地域、[[血緣]]、[[族群]]、[[宗教]]、或共同[[信仰]]等等(e.g., Geertz 1963; Smith過這樣的定義: 有些學者則否認這些客觀特質可以被用來當作定義民族的[[充分條件]],甚至是[[必要條件]](e.g., Canovan 1996; Gellner 1983; Hobsbawm 1992; Renan 1994)。霍布斯邦就曾經令人信服地指出,如果要對民族下一個定義的話,這些所謂的客觀條件都不是恰當的標準。以語言為例,霍布斯邦就用經驗資料告訴我們,當[[義大利]]在1860年全國統一的時候,只有2.5%的義大利人會講[[義大利語]]。此外,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只有50%的法國人會講[[法語]](Hobsbawm 1992, 60 - 61)。也就是說,所謂的民族語言(national language),基本上應當被視為民族主義實行以後的結果,而不能被視為是民族或民族主義的原因。<sup>4</sup>此外,這些用語言、族群、或者是其他的東西等來定義民族的所謂「客觀」判準,自己本身也都是會改變的、缺乏明確定義的。我們可以看葛納對於這一個觀察的論點: ====主觀意識來定義==== 對某些學者而言,民族的本質是主觀上的意識(subjective consciousness),而不是任何客觀上共享的特質,不論這些特質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或者是生物上的。賽頓-瓦特森這樣表示,「當一個社群裡面佔相當部分的人認為他們是一個民族的時候(consider themselves to form a nation),或者是表現得像他們已經是一個民族的時候(behave as if they formed one),一個民族就存在了」(Seton-Watson 1977, 5)。霍布斯邦也採取類似的立場,而將民族定義為「一群人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認為他們是一個『民族』的成員(regard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nation”)」(Hobsbawm 1992, 8)。正是在這種意義下,葛納才會一方面宣稱,是先有鬥爭,然後民族才可能隨之而來;另一方面他也強調,一個民族必須是由一群彼此認為同屬於一個民族的人所組成的(Gellner 1983, 48-9)。他這樣表示,事實上,遠在上述這些當代的研究者指出民族的主觀建構性以前,這種觀點早就出現在一些古典社會科學研究的著作裡面了。比如說,[[社會學]]大師[[马克斯•韦伯|韋伯]]就強調民族體(nationhood)的互為主體面向(inter-subjective aspect),而發現到社群的所謂客觀特質,並無法用來定義民族,因為民族這個概念是屬於「價值的領域(sphere of values)」。基本上,民族這個概念在本質上就已經預設了「某些團體在別的團體之前[所擁有]的一種特別的連帶感情(a specific sentiment of solidarity)」(Weber 1958, 172)。 雷南也早在1882年就指出,所有的比如說共同的地理或地域、語言、種族或宗教等這些條件,沒有一個能夠被視為是民族存在的充分或必要條件。相反地,民族有兩個彼此相關的元素,一個是共同擁有對過去之記憶的豐富遺產(a common possession of a rich heritage of memories in the past),另一個則是要生活在一起以便傳承這些遺產的決心(a desire to live together and pass on the heritage)。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對國族的本質有進一步認識的話,我們就必須對這些由特殊歷史意識所維繫出來的連帶感(solidarity)進行探索,因為民族應當要被理解成一種道德的形式(a form of morality)(Renan 1994)。 ====綜合性定義==== 事實上,雖然上一段所提到的這種主觀元素,似乎在民族形成的過程當中確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我們只用這種主觀元素來定義民族的話,則這個定義顯然是不充分的。集體連帶感可以存在於許多不同種類的社會團體當中,比如說[[家庭]]、[[志願團體]]、或者是[[商業組織]],也都存在著這種連帶感,並不只是限於民族當中。那麼,到底民族和其他的[[社會團體]]有什麼具體的差別呢?如果要將一個擁有集體連帶感的人群稱之為民族的話,除了這個集體連帶感以外,我們還可以在這群人當中找到什麼樣的其他特質呢?主觀要素只是要將一群人視為是民族的最起碼條件而已,但是,這顯然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定義。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ref>[http://roll.sohu.com/20110603/n309266194.shtml 民族概念: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搜狐滚动,2011-06-03</ref>。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血統視為認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视频== ===<center> 民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中国唯一的混血族群 </center> <center>{{#iDisplay:a06411ghy5w|560|390|qq}}</center> <center>族群的力量 </center> <center>{{#iDisplay:o002532lnqx|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39 中國民族史]]
返回「
民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