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2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氨三乙酸 的原始碼
←
氨三乙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氨三乙酸</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00.c.aliimg.com%2Fimg%2Fibank%2F2014%2F464%2F505%2F1484505464_1162110677.jpg&refer=http%3A%2F%2Fi00.c.ali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1961830&t=b2b3673facc50ca29ea6d9bdc9552d2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0%A8%E4%B8%89%E4%B9%99%E9%85%B8&step_word=&hs=0&pn=19&spn=0&di=7060663421280190465&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2451036%2C2372963221&os=4243002539%2C3072842817&simid=97018380%2C732088151&adpicid=0&lpn=0&ln=875&fr=&fmq=164936982407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00.c.aliimg.com%2Fimg%2Fibank%2F2014%2F464%2F505%2F1484505464_1162110677.jpg%26refer%3Dhttp%3A%2F%2Fi00.c.aliim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1961830%26t%3Db2b3673facc50ca29ea6d9bdc9552d23&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ftpj_z%26e3Bvitgw_z%26e3BvgAzdH3F3tf7wgAzdH3Fnmna0b9adl_z%26e3Bip4s&gsm=14&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gsMiw2LDEsNCw1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氨三乙酸 外文名: Nitrilotriacetic acid 别 名: 氮川三乙酸、氨基三乙酸、次氮基三乙酸、 次氨基三乙酸、特里隆A、络合剂I 化学式: N(CH2COOH)3 分子量: 191.14 CAS登录号: 139-13-9 EINECS登录号: 209-122-0 熔 点: 246 ℃ 沸 点: 167 ℃ 应 用: 洗涤剂,清洗剂,漂洗剂,电镀除锈剂 危险性符号: R22、R36、R40 |} '''氨三乙酸'''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N(CH2COOH)3,外观为[[白色]]棱形结晶或粉末,与强氧化剂、铝、铜、铜合金和镍不能共存,微溶于热水,溶于氨水、氢氧化钠溶液,不溶于多数有机溶液。 氨三乙酸能为金属离子提供四个配位键,而且它的分子又较小,因而它具有非常强的络合能力,能与各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60e15132e009581b6ad9eb7a.html 氨三乙酸 ],百度 , 2016-02-14</ref> ==理化特性== 物理性质 又名:叫氮川三乙酸、氨基三乙酸、次氮基三乙酸、[[次氨基三乙酸]]、特里隆A、络合剂I。 熔点(℃): 246(分解) 沸点(℃):167(13毫米汞柱),加热到≥246℃时分解,产生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氮氧化物的有毒烟雾。 氨三乙酸(NTA)具有很强的生物可分解性。NTA通过细菌作用分解试验,其最终产物为CO2和NH3。试验证明:NTA在河流中,在2℃的温度下,两周后分解率为82-88%,几周后就可以完全生物降解。 化学性质 氨三乙酸具有两性(酸性和碱性)但是明显偏酸性,是一种三元中[[强酸]](3NaOH+H3NTa=Na3[NTa]+3H2O)也可以先碱性:(HCl+H3NTa=[H4NTa]Cl)若用作金属络合剂,多用其钠盐,若用做酸化剂则用盐酸盐。 氨基三乙酸根是良好的螯合剂。 ==使用用途== 氨三乙酸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氨羧络合剂,可以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领域,在国外,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尤其是洗涤剂、阻垢剂和除垢剂、无氰电镀、聚氨酯泡沫发泡催化剂等。下面列出了具体的用途: 1 洗涤剂,清洗剂,漂洗剂,电镀除锈剂 2 化学镀和电镀 3 除垢剂和阻垢剂 4 塑料[[添加剂]] 5 印染 6 脱硫 7 化学分析 8 照相 9 螯合剂 10酸化剂 11 其它 除上述用途外,NTA还有许多其它用途: NTA用于聚氨酯泡沫的发泡[[催化剂]],这个用途是近年来在国外NTA使用的新用途 ,能立即发泡而迅速凝胶,使用量大,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 NTA可用于稀土元素的洗涤。 NTA可用于水稻、大麦、番茄等农作物的生长抑制剂、可调节[[农作物]]的生长,而调节其收获期。 NTA的高级脂肪氨盐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用NTA配制的除臭剂,对NH3的脱臭率达92.2%,对MeSH、Me3N、H2S、吲哚、[[3-甲基吲哚]]的脱臭率分别为90.3%、88.9%、89.4%、81.6%、80.0%。 在印刷油墨及其它工业生产的浆料中加入NTA,可调节其粘度。作为稳定剂,NTA可加至金属防腐涂料、纸张防水涂料、农药、日用化学品、[[双丙酮醇]]等化学药品中,都能使产品的稳定性提高。 ==注意事项==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 吸入、摄入后对身体有害,具有刺激作用。未见职业中毒的报道。 燃爆危险: 该品可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制备== 将氯乙酸配成饱和溶液,按化学式量(碳酸钠稍过量),往氯乙酸饱和溶液中加入碳酸钠饱和溶液,边加边搅拌,直至中和完毕,当再加碳酸钠时则已无气体从溶液中逸出,这时停止加入[[碳酸钠]],因氯乙酸钠已生成完全。然后往所得的氯乙酸钠溶液中通入[[氨气]],[[氨三乙酸]]便迅速生成。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
返回「
氨三乙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