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9.1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汉族民歌区 的原始碼
←
汉族民歌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汉族民歌区</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4aa9b3a76fe9a2a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911762&sid=1025902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汉族民歌区 外文名: 汉族民歌区 分 为: 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属: 汉语 |} 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大民歌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 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09/11/22052680_693431517.shtml 汉族民歌区],360个人图书馆 , 2017-10-09</ref> ==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情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拔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r0323usvxru|480|270|qq}} <center>汉族民歌赏析——走西口</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汉族民歌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