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08.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汉隶 的原始碼
←
汉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汉隶</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a1fa64398132921d.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936990&sid=715934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汉隶 特点: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 时期: 汉代 汉隶代表作品: 《曹全碑》、《张迁碑》 |} 汉代隶书的统称。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ref>[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49710856.aspx 中国十大汉隶欣赏]个人图书馆</ref> == 简介 == 汉隶八分体:汉隶 释义:汉代通行的隶书。 指[[汉朝]]的属吏。 汉典:即隶书,秦书八体之一。又名八分体、八分书。相传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简变化而成[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如:隶绝(善于写隶书的高手);隶习(练习,演习);隶篆(隶书与小篆)。 ==发展形态 == 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发现,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通览编年资料,可以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 '''古隶''' 就上面排列资料来看,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实际上,古隶的存在时间很长,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册(汉24)还是古隶体。古隶包括十七批资料,即秦1-7,汉1-9,汉24。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 '''汉隶''' 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汉简(汉23)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从编年资料来看,汉隶包括21批资料,即汉10--23,汉25--27、汉29、汉31、汉33--34。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 '''历史演变''' 通过上述41批资料的排比,我们还可以发现: 1、汉武帝时期是隶书发展的转折时期,此时隶书由古隶阶段向汉隶阶段过渡。至[[汉宣帝]]时期,汉隶完全成熟,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竹简(汉23)是其典型形态。 2、大约于[[汉成帝]][[阳朔]]年间,隶书又产生一种新体--八分。西汉末年的尹湾名谒木牍中,八分已相当成熟,但在我们的编年资料中,八分还少量地在较宽的木牍中出现。我们认为八分在西汉末年形成,但不是隶书的主流形态。其后八分书在东汉广泛流行。 3、汉隶和八分是隶书的两种形态(也可以代表两个阶段)。这两种形态从西汉末年八分形成至汉末一直长期共存。在东汉,汉隶还广泛使用,并不因八分的流行而完全取代汉隶,最明显的例证是书于公元186年的《张迁碑》和书于公元185年的《曹全碑》。前者为汉隶,后者为八分。汉隶和八分虽为两种笔法系统,但两系长期共存,笔者认为汉隶是平画宽结结构类型的源头,八分为斜画紧结结构类型的源头。 == 代表作品 ==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张迁碑》'''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礼器碑》'''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乙瑛碑》''' 《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简称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张景碑》''' 全称《张景造土牛碑》(Stele of Zhang Jing)。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此碑身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碑文为隶书。现存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残存12行,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的文体属于汉代公文体裁。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1959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 '''八分书''' 在编年资料中,尹湾名谒木牍是有别于古隶和汉隶的一种新出现的形态。与其形态相近的还有居延阳朔元年牍(汉28)和敦煌始建国天凤元年牍(汉32)。有意思的是这三批资料均书写在木牍之上,这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尹湾名谒木牍从形态上看应为八分书无疑(除第十八号木牍反面为汉隶体外),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所总结的斜画紧结类。 == 参考来源 ==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返回「
汉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