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46.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珧 的原始碼
←
江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江珧</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8/7a0eb486856f43b8b3b999438749304f_th.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19274039_40906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江珧 外文名:rude pen shell 俗 名:江珧柱、 割猪刀、杀猪刀 生活于海边:泥沙中 特征特性:属于双壳贝 口 味:鲜美 作 用:利五脏, 疗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拉丁文:pinna rudis linnaeus |} '''江珧'''亦作“ '''江鳐''' ”,拼音是jiāng yáo,[[潮汕]]俗名:'''割猪刀、杀猪刀'''。亦作“江瑶”。一种海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 <ref>[http://www.iplant.cn/info/%BD%AD%E7%F2 江珧], 海洋生物, 2020-01-18</ref> ==江珧特征特性== 江珧属于双壳贝,它的贝壳大而薄,前尖后广,呈楔形。表面具有放射肋,肋上有 三角形略斜向后方的小棘。颜色淡褐到黑褐,幼时略透明。足丝发状,很发达。它以壳的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生活,以足丝固着海底,成群聚集一起时,仿佛是海底的一片石林。它们一经定居以后,就终生不再移动了。江珧以一些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食,它的后闭壳肌很发达,约占体长1/3以上,又大又圆,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它的干制品就是江珧柱。江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我国以广东、福建沿海产量最多。日本、墨西哥、玻利维亚和印度洋沿海国家,人们都把它当作一种美味食品。 ==江珧生长环境== 多分布于潮下带,壳长150(40~220) mm以内的小个体大都生活于低潮区,壳长250(185~350)mm的大个体分布于50 m以内的潮下带。泥沙、中沙和粗沙或软泥底质、浮泥少、沙占60% ~80%、水流平缓、风浪小、水面平静的内海湾区域分布较多。营半埋栖附着生活,当幼虫下沉附着后,一般终生不再移动。常以壳之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同时以足丝固着于沙粒上,以宽大的后部露出底面生活。经三地12处生境观察发现,与甲壳动物、多毛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海藻等群聚率达85%以上。也常与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豆蟹(Pinnotheres sp.)和大开腹蛤(Gastrochaena grandis)群居。 ==江珧口味鲜美== 肉柱味鲜美,为海味珍品。 宋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宋刘子翚《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嗟岂栋梁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月》:“《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在沿海有这么一句俗语:海参鲍鱼江瑶贝。也就是说,江瑶贝可与海参鲍鱼相媲美。江瑶贝不仅口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磷酸钙及维生素外, 江珧 牛黄酸含量也特别高, 贝汁还是一种高级调味品。另外,江瑶贝柱还有补肾的作用,利五脏,疗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江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