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的原始碼
←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jpg|缩略图|[https://www.sohu.com/a/235646502_801428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总面积为229.5km2,为保护公园环境与地质遗迹景观,在公园的外围还设置了168.5km2的缓冲区。<ref>[http://www.huaxia.com/sh/shqy/2007/00587871.html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ref> 公园是一座以中生代花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与独特地质地貌现象的自然地理区域。位处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地带 。 公园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显示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 地质价值 == '''三清山是世界展示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历史过程的一个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且保存完整,这种特有微地貌集群称“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组合。这些,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在三清山中心区2800公顷范围内,花岗岩微地貌成因类型保存系统、出露完整,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密集,有花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 384处,具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峰巍峨的特点,犹如一个大盆景,座落于三清山中高山之上,集结了花岗岩微地貌的精华,为世界罕见,是研究花岗岩地貌的最佳地区。 '''三清山区是西太平洋地区花岗岩地质演化中的一个突出范例''' 三清山是由早白垩世形成的超酸高硅、低钙、富钾、“A型”花岗岩所组成的山体。三清山地区的花岗岩类型多样、特征典型,有反映9亿多年前华南洋遗存的“M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中生代响应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了陆内深俯冲型的花岗岩序列,包括“I型”、“S型”、“A型”三类花岗岩组成的两个构造一一岩浆带,其构造一一岩浆演化序列清楚、完整,时空演化规律特征典型,为东亚罕见,是研究花岗岩、特别是陆内深俯冲造山带花岗岩的重要园地。 '''三清山区位处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是揭示地球演化历史重要阶段的关键地域''' 9亿多年前,三清山地区是古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亿至8亿5千万年前后,洋盆消失、陆一陆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经后期演变.区内保留有中一新元古代华南洋、新元古代板块碰撞、中生代陆内A型俯冲、晚白垩世陆内伸展等四大地质构造遗迹,是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地质事件和演变过程的见证,也是研究地球10亿年以来地壳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的重要地域、更是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事件记录最系统完整、出露最典型的地域,为追溯Rodinia超大陆拼合、离散早期历史提供了佐证。 == 建设历史 == 2005年9月,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正式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7年3月3日,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006年,三清山与龙虎山同时作为申报单位报出,但由于住建部同年将三清山列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单位,江西省省政府从全省旅游发展大局考虑,向国土资源部推荐龙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 201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推荐大会上,三清山与新疆喀纳斯共同被国土资源部列为中国2012年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 2011年8月,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全套文本完成编制,经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 2011年10月,三清山党委、管委会成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申报迎检工作。 2011年11月30日,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议下发了《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2011年12月,三清山正式将文本材料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新疆喀纳斯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将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三清山成了中国2012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唯一申报单位。 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 2013年5月31日,与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缔结“姊妹公园”。 2015年12月10日,公园在三清山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召开卡通形象评选会,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巢志众、庐山地质公园办主任祝冬娥、浙江美院园林所所长郑学东、陶艺老师胡志远以及公园代表等组成评选专家组。 == 地质演变 == 三清山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10亿年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8.5亿年前后,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与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架,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并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残迹即蛇绿混杂岩带(9.68亿年)和兰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进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海盆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区内处于滨海—陆表海的沉积环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积为主;随之“雪球事件”出现,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 震旦纪,陆壳基本固结,气候转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纪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泥硅质和碳酸盐建造。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 2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发展的新阶段。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又通过新生代的变化,才造就了现今的奇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三清山及其相邻地区为陆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此后,才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盆岭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岭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动动,随着赣东北深断裂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了北东向三清花岗岩基,怀玉山脉开始呈挤压型“坳中隆”式低缓隆起,并逐渐发生弱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古大陆曾是相连的。 在晚白垩世盆岭伸展成型期,进入喜马拉雅期,地壳于造山后,强烈伸展,发生大规模断块作用。怀玉山脉急剧隆升,强烈剥蚀,花岗岩体暴露地表,估算剥蚀厚度约4000~5000m。山脉两侧作不均衡断陷,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规模较小,南侧信江断陷盆地规模大,堆积红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体与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怀玉山脉主要的形成期。欧亚古大陆与北美古大陆开始分离。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盆岭缓变期,为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剥蚀微弱,盆地萎缩,[[缺失沉积]]。 在第四纪盆岭改造期,地壳作[[波浪]]状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上部和近山麓地带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级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级阶地。从怀玉山山脉、山麓至信江盆地,地壳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时沿部分[[断裂]],发生差异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边所围绕的3条正断裂控制,再次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为怀玉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时期。 == 地质构造 == '''地质地层''' 公园的地层主要有南华纪休宁组和南陀组,震旦纪兰田组和皮园村组,寒武纪荷塘组、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奥陶纪印渚普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组、黄泥岗组、长玝组、文昌组,志留纪霞乡组、河沥溪组、康山组和唐家坞组以及泥盆纪西湖组。其中上元古界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寒武系主要为泥岩和泥质灰岩;奥陶系为泥岩、页岩和硅质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相的粉砂岩、砂岩和泥岩。景区内的岩浆岩即为三清山岩体,是区域上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其时代为燕山晚期,比区域上的成矿岩体要晚。 '''褶皱断裂''' 公园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其中褶皱构造分布于公园的北西和北东部,有黄土岭复式背斜和华眉山向斜。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公园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分,其轴向为NE向,褶皱向NE倾伏、向南西撒开。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而南东翼产状较缓。其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次级背、向斜构造。 公园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方向主要为NE向,其次为NNE向、NW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NE向断裂最早,其次为NNE向,而NW线断裂最晚。断裂性质既有正断层,也由逆断层。其中有三条正断层,即枫林紫湖镇断裂、小坑-拔脚坞断裂、鹅共岭断裂-下西坑断裂,将三清山岩体主体部分分割呈典型的断块山。这三条断裂的倾角为50°~80°,均相对断块山向外倾,即三清山主体向上上升,而外向下滑动。由此也导致了三清山相对高的地貌景观。 节理在三清山地质公园内极其发育,主要发育三组互相垂直的节理,其中一组为近水平节理,另两组分别为NEE-NE向和NW向,后两组节理在平面上构成棋盘格式的组合方式,并且从南西向北东,总体上有由收敛到撒开的趋势,其密度也由密到稀疏的变化。在公园的南西段,两组节理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E向。往公园中部,其中的NW向节理逐渐变为近SN向;再往东,其中的NE向节理逐渐变为近EW向或NEE向。近水平的节理一般为水平,局部也有轻微的倾斜,其倾角一般小于5°。水平节理和其他两组节理一起造就了各类的象形石 。 '''岩体特征''' 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三清山岩体属于其中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位于该岩体近东西向延伸的东段,在地质公园内出露的面积约98km2,呈不规则状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新元古代南华纪砂岩和页岩地层中,其侵入的最新地层为泥盆纪西湖组砂砾岩。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杈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在内接触带常见1~3m宽的冷凝变,呈细粒,为岩体侵入到围岩时,其边部受到快速冷却导致快速结晶的结果。而在外接触带,由于受岩浆热的作用,围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宽500~2000m的热接触变质带。另外,在局部地段,如索道站可以发现岩体顶部还残留有围岩的顶盖,表明该岩体的剥蚀程度不大。 岩体内不发育流线和流面构造,但在一些裂隙中常可见细小的岩脉和石英脉,主要岩脉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辉绿岩等,其宽度一般为10~40cm,长度一般为几米;石英脉的宽度一般小于10cm,长几米。岩体中包体非常不发育,只有偶尔见及,形态多为不规则。但岩体内晶洞非常发育,晶洞内往往充填有晶形完好、粗大的石英和钾长石晶体,石英晶体为六方晶系,其直径最大可达5cm。 三清山岩体根据其接触关系和颗粒大小可以划分出3个期次,即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以第二期的规模最大。最后一期为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第二期为中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第一期为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这3个期次不像其他花岗岩体那样具有同心环带分布,而是呈不规则出露。这主要是因为3个期次不是一期岩浆就地分异演化的结果,而是不同时期侵入的产物 。 == 自然资源 == '''土壤资源''' 公园内山体风化壳不发育,土壤稀薄,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依次分布着山地红壤(400 m以下)、山地黄红壤(400~600 m)、山地黄壤(600~1400 m)、山地黄棕壤(1400~1750 m)和山地草甸土(1750 m以上)。 公园山顶地带由于风速大、气温低、木本植物缺少,多灌丛和草本植物,发育山地草甸土。在低洼处,由于排水不良,生长湿生植物,形成山地沼泽土。在低海拔村落附近,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土 。 '''生物资源''' 三清山的植被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88%,植被垂直分带主要由气候垂直分带造成,由于山地气候的复杂性,植被的垂直带谱较水平带谱为复杂(图1-2)。基带,即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为中亚热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有壳斗科,其次有樟科、山茶科、杜英科、冬青科、灰木科和木兰科的常绿树种;900~1400m处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有栗属、槭属、椴属等落叶阔叶树种的成分加入;14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属种不复存在,主要成分为栗属、槭属和椴属等。 三清山地区已查明有植物253科,984属,2373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65属,368种;蕨类植物34科71属,179种;裸子植物6科,22属,24种;被子植物148种,726属,1802种。已发现陆生和水生动物401种,分属5纲、32目、104科,其中鱼纲36种,两栖纲23种,爬行纲49种,鸟纲226种,哺乳纲67种。 其中有第三纪孑遗12种,如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e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华东黄杉Pseudotsuga gaussenii南方红豆杉Taxus speciosa,香榧Torreya grandis等。以鹅掌揪属而言,在第三纪曾有10个种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大多数在第四纪冰期中绝灭,而三清山却还有大面积分布。华东黄杉在三清山地区分布面积达533公顷,其中纯林面积有160公顷,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华东黄杉现代分布中心”。黄杉还有一种在美国加里福尼亚海岸生存,说明亚、美两个大陆在地质历史上曾有某些联系。 三清山有华东黄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or.tchekiangens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s)、玉兰(Magnolin denudata)、高山黄杨木莲(Magnolia fondiana)和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鹿(Muntiacus criuifrous)、云豹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鹇(Lophura mycthemera)、猫头鹰、穿山甲、短尾猴(Macuca arctoides)、棕熊(Ursus arctos)他鲵(Andrias davidianus)等。 三清山植物垂直地带的基带原生常绿阔叶林由于历代不断的滥伐和焚烧,残存很少,大部分都已着生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栲槠(Cautanosana spp.)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树种为主组成的次生林,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主的人工用材林,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Aleurites fordii)为主的特用经济林,或人工种植茶树(Camellia sinensis)和果树,如柑桔(Citrus spp.)或成为灌丛荒草地 。<ref>[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cy201301017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