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61.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汪口村 的原始碼
←
汪口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汪口村.jpeg|320px|缩略图|右|<big>汪口村</big>[https://www.sxlib.com/u/cms/www/201906/251330479l0p.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xlib.com/sxdstmcmz/140186.htm 来自 绍兴图书馆 的图片]]] '''汪口村'''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古称永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汪口三面环水,[[宋朝|宋]]大观三年(1110年)由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历史上文风鼎盛,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ref>[https://www.sohu.com/a/58148363_115412 中国民俗文化村 婺源汪口],搜狐,2016-02-05 </ref>。 汪口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据《永川俞氏宗谱载》,歙县簧墩俞昌迁[[婺源县|婺源]]的第九代孙,宋代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宋大观三年(1110),由附近陈平坞(已废),迁到今汪口村后的郑婆坞(现俞林标宅前),再由郑婆坞逐渐向河边扩展。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从此,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 1263----1380年前后,汪口村的[[人口]]剧增,俞氏祖先励精图治,一批民居逐步兴建,汪口村初具规模。 1375年前后,[[明朝|明代]]官府还在汪口设立了第一个行政机构——用于投递公文的汪口驿铺。 1405年--1687年,汪口的先人“亦儒亦商”跻身于徽商行列。当时汪口木业和[[茶业]]商人生意如日中天,他们苦心经营,财富迅速积累,一批官邸、商宅、祠堂、牌坊逐步兴建。汪口村的中心渐渐东移。 1730年后的[[乾隆]]盛世,汪口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df8dd0102x18p.html 汪口村:一汪清水聚起的古商埠 ],新浪博客,2016-11-03</ref>。俞氏宗祠、平渡堰、一经堂、懋德堂、四世大夫第、四宜轩、养源书屋、存与斋书院、柱史坊和同榜坊等著名建筑,都在此后的160年里相继建成。汪口官路正街,这条繁华了几个朝代的商业街,也在这近2个世纪中得到发展、完善。 清朝乾隆至[[光绪]]的近200年里,汪口俞氏中进士9人,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39人。这种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的途径,使汪口俞氏[[宗族]]财富急剧增加,势力日益强劲,达到鼎盛时期。 [[咸丰]]10年(1851),汪口村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火,民居被焚过半。星移斗转、王朝更迭,到民国初年,全村还有约480幢宅院,近百条巷路、18处溪埠、3座祠堂和2座[[牌坊]]。清末至[[民国]]期间,内忧外患,徽商衰落,封建[[宗法]]制度解体,汪口村的发展受挫、衰落。 1936年以来,从属婺源的汪口村经历了3次行政区划变动。特别是1949年划归江西管辖后,加上历次[[政治]]运动,对这个古村落的继承、保护、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婺源相对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加大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婺源县人大常委会还于1998年通过了《婺源县文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婺源有许多古村落保存相当完整,汪口尤为突出。 ==视频== ===<center>汪口村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记住乡愁第二季》婺源 汪口村——诚信为本 </center> <center>{{#iDisplay:j0184rmc5nm|560|390|qq}}</center> <center>全富生态农庄·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王富坦 </center> <center>{{#iDisplay:a0196x2lypi|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返回「
汪口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