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7.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沈辽之战 的原始碼
←
沈辽之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沈辽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t12.baidu.com/it/u=4215660173,1616070338&fm=173&app=25&f=JPEG?w=600&h=360&s=6900D711571B4BC042E53DD40300C0B1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32629855449607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沈辽大战 地点: 辽河流域 时间: 1618年 参战方: 清军、明军 结果: 清军获胜 |} '''沈辽之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次大捷之一。天启元年三月(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取胜后,领兵进军[[辽河]]流域。首先攻打的是[[沈阳]],沈阳城高池深,防御坚固,努尔哈赤里应外合,把沈阳打下来,又继续包围并打下[[辽阳]],在九天之间连克沈阳、辽阳两座重镇。辽阳是当时明朝整个辽东的首府,政治中心。被努尔哈赤攻陷后,努尔哈赤就由赫图阿拉山区进到了辽河平原,建立了对辽东地区的统治。<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32629855449607 400年前的辽沈之战,明主将贪功被后金八旗横扫,众军士死得壮烈]百度</ref> == 历史背景 ==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之后就大举进兵到了辽河流域,辽河流域中心就是沈阳和辽阳。1621年,努尔哈赤领兵四万,分兵八路,向奉节堡进军,拉开了沈辽大战的序幕。 == 战役过程 == 奉节堡地处沈阳和辽阳之间,是军事要地。明奉节堡守城将领是李秉成,双方在城外六里处交战,李秉成兵败后逃回城里。2月16日,小股兵力进攻虎皮驿,2月18日,进攻王大伅,3月10日,努尔哈赤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沈阳,沈阳总兵是贺世贤和尤世功。3月12日,后金军队到达沈阳郊外,努尔哈赤用诱敌战术,将贺世贤骗出沈阳城,杀死明军千人,尤世功见贺世贤被困,便出城营救,结果又被八旗军围住,努尔哈赤接着率主力攻打沈阳城,由于贺世贤和尤世功都被杀了,使得军心大乱,再加上事先努尔哈赤已派了内奸在沈阳城里,他们打开城门,大军进入沈阳城。 1618年3月18日,后金军队又向辽阳进发。当日,在虎皮驿扎下营盘,驻守辽阳的是袁应泰,他调集了2.3万人守辽阳。3月19日,后金全军渡过辽阳城东南太子河后,大军并未进攻辽阳,突然沿辽阳西南的千山向[[山海关]]而去,袁应泰担心后金要攻下山海关,京城就危险了,便将驻守太子河的军队,加上其它兵马五万,在辽阳城西面布阵想拦住后金军队,又命一部分兵力跟在后金军后面,想前后夹击。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出城了,便派红旗军攻打尾随其后的明军,剩余七个旗分别围攻辽阳的东、西两城,双方在辽阳城小西门开战。 1618年3月20日,袁应泰率虎诱军冲出东门扎营在辽阳城外的东山上,想牵制后金攻打辽阳的兵力,但后金军队的人数众多,努尔哈赤分兵两队,一队进攻东山,一队攻城,双方激战一整夜。3月21日,明军出动战车与[[后金]]军大战,又败下阵来,再加上城内奸细的接应,攻打西门的后金军队进入了辽阳城,守城的将领们纷纷自缢而亡。3月22日,后金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后金围城打援,里应外合,只用了十多天的时间便攻下了明朝北方重镇辽阳。 == 结果意义 == 努尔哈赤里应外合,把沈阳打下来,马不停蹄又包围辽阳,九天之间连克沈阳、辽阳两座重镇。此次[[战役]]的胜利,是后金与明朝兴亡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明朝极为不利,几天之内辽阳周围地区接连失陷,大大小小70多座城池投降后金。辽阳和沈阳的失陷,表明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统治的建立,史称"沈辽大捷"。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返回「
沈辽之战
」頁面